韩非子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此前各位法家思想家如申不害、慎到、商鞅等人的思想,而且也广泛吸取了儒(荀子)、道(老子)、墨(墨子)等学派的精神成果。
兼容并蓄,深入的思考和清晰的表达,铸造了韩非子管理(治世)思想的独到价值。
秦始皇读韩非子著作后大为惊叹:“寡人得见此人而与之游,死不恨矣!”韩非子怀旷世奇才,正合于世,而因忠贞爱国不负韩,终为他人寻计所害,此仁此爱感召天地,谁说法士无情义?!
西风东渐,注重人性和谐慢慢成为当代中国的管理潮流。但物极必反,人性深处的矛盾,却使强势领导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也给管理带来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李悝、申不害、慎到、商鞅、韩非子等这些法家人物所留下的管理智慧,却可以使我们轻松高效、游刃有余地了解人性。
比如,商鞅,姓公孙,卫国贵族,好刑名之学,闻秦孝公求贤,离开魏惠王,筱供以他为左庶长,下令变法,商鞅在秦国震动颇大,通过变法使得秦国日渐富强。商鞅的许多经典的故事历代被世人传颂,即使在于今天,他的许多言行对于我们的为人处世乃至管理工作都有很大的启发与指导意义。
近些年来,诸如《致加西亚的一封信》、《没有任何借口》、《请给我结果》之类的书籍热销于市,各行业企业关于“强硬执行力”的培训方兴未艾,哈佛大学商学院、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以及各家MBA等培训机构中,法家思想涌注如泉。
法家思想早已在社会各届汇成股股暗流。德国、日本人们颇具法家风骨,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们能从废墟堆里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的精神内因。严酷犀利、无情唯法,无须繁文缛节——正合法学之行径,纵观古今中外数千年,唯有法家一派思想体系,以“社会与体制”为本体,集中体现“管理实效”四字。
近代曾国藩,一生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年少以儒修学养性,厚积薄发;中期年青以法为大风,渐行叱诧之事,终积大功大德;后期不追俗愿,持盈保泰,信守道家。相反,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平凡人们的影子,一生庸庸碌碌者多埋于事,疏于法;一生有所作为者,必然中行法道。
法家思想,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以社会与体制为本体,以“管理与实效”为根本。这,对于任何企业管理或者个人管理,都是大有裨益的。
谁谁谁说:“法家是基础,要先用法家把人的行为规范好,再用儒家来导正人性,再往上才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儒家和道家思想适用于不同境界的管理,在起步发展阶段,管理不规范,用法家规范人的行为是基础,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的思想觉悟提高到一定层次,可以用儒家的思想来导正人性,管理发展到高层次,人的素质和品德都很高,自然就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
法家提倡贤能并举的人事管理思想,“所举者必有贤,所用者必有能”。“官贤者量其能,赋禄者称其功”。韩非子认为,世人的天性既然都是趋利避害的,因此实行严格的赏罚制度是最有效的管理手段。
他说:“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韩非子主张尽国之才,尽人之智,“力不敌众,智不尽物,与其用一人,不如用一国。”
当然,韩非子的思想也有偏颇之处,人的主动性、善良性严重忽视,只承认人的物质利益,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狭隘的“为君主进言”的功利主义,等等。但无论如何,韩非子的管理思想即使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仍可谓“博大精深”,它不仅对中国以后管理思想的形成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当前的管理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