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写下去···
(2013-01-29 19:24:50)
标签:
桥影桥语宜兴古桥写作心得 |
分类: 爬格乐趣 |
去年五月底,我的处女作宜兴古桥摄影散文集《桥影桥语》付梓出版。这本书,既是摄影集也是散文集,而且是个人第一部作品,一定让读者们觉得我的胆子不小。之前,宜兴文学界的出版物堪称层出不穷,以纯文学和工艺作品集为主,极少有如我这般把文学和艺术相结合的。既如此,想来也理应在两方面均有一定建树的情况下,才有资格结集面世,而我,入作协时日可数,玩单反也不过两三年,要说胆子不大才怪呢。其实,在付梓前,文章和摄影作品基本就绪,只是在文学友人的怂恿和鼓励下才决定出版,当时想着,权当一份资料得以给自己多年来的寻访一个交代罢了。
要知道,《桥影桥语》纯粹是对宜兴133座古桥以每座桥一张照片和一篇散文的形式反映。133座古桥,就摄影和散文而言均系同一题材,为避免雷同和乏味,摄影必须拍出不同风格,散文也要有不同意境,这就给功底浅薄的我出了极大的难题。尽管此间,我阅读了大量的名家名作,特别是余秋雨的散文书籍我都进行了精读,其中一些作品还阅读了好几遍,并且作好相应的笔记,可就自身创作而言,面对百余座古桥,只能选取不同角度、不同时节的影像,而为让自己有更多体悟,只能一而再站在同一座古桥前,寻找文章的切入点。
就这样,书终于出版了,可我自己心里都没有底,我知道,那书因为完整记录宜兴古桥资料,充其量只有点史料价值而已,而从文学和摄影艺术的角度,根本是不值一提的。所以,我一度也过着战战兢兢的日子,以致于出版至今的半年多时间里,我尚无底气系统地阅读过自己的作品。同时因为自己有了作品集,在我背后,似乎总有眼睛在盯着,总有人在指指点点议论着什么,于是乎,我羞于下笔,生怕新作让人耻笑,直到目前为止还处于搁笔状态。这一点,有悖于作协会员的名分,也不像初踏上文学道路富于创作激情的文艺青年。
在搁笔的这断时间里,我深知文字的力量、趣味和它带给人的快感,同样利用所有空闲投入到阅读的乐趣中。从民国到当代,从国内到国外,从散文到小说,我读沈从文、林语堂,读王小波、莫言,也读玛格丽特·杜拉斯、卡勒得·胡塞尼、加西亚·马尔克斯,白天读,夜晚也读,我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收获着无尽的阅读乐趣。这时,我发现自己似乎才刚刚明白学生时老师常说的“开卷有益”和那古老诗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真正涵义。
阅读是快乐的,是富有收获的,可总要把书中汲取的养分付诸于笔端啊。这么想着,一次次构思,一次次酝酿,数次拟好题,打好框架,却没有勇气提起笔。这个时候,我仿佛看见学生时代那个面对作文题目抓头挠耳的我,看见在语文考试中纯粹为凑满作文字数的我,慌张、纠结和矛盾的情绪盈满了我的内心,我感觉自己初踏上文学道路就已经陷入了泥潭,背负着作协会员和新书作者的沉重包袱而踟蹰不前。
最近,也不能说是茅塞顿开,只是渐渐明白了文学青年成长的过程,稍微稳定了有关创作的心理,同时也一点点地在给自己鼓劲,让自己有勇气动起笔来。这样的心理变化,是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带给我的,他在他的《蛙》一书的手写体序言中,谈及自身的创作,特别提到他在整理出版作品集时,觉得自己早期的作品“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不堪入目”,一度 “羞愧”,他说“当然也可以把这些文章剔除出去,也可以将不满意的文章大加删改,但如此就又不忠实于自己的创作······最终尽量保持原貌。”这些话很实在,同时也道出了一个知名作家创作的历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尚有这般心理,更何况初出茅庐的我呢?是啊,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需要一个过程,从幼稚到成熟,从缺陷到完美,过程中每一点细微的变化都是真实的、可喜的,就如一棵成形中的毛竹剥剥爆去笋壳时发出的声音是最有力的,也如一个婴孩踉跄着迈出人生第一步,尽管稚嫩也不稳定,但总能获取家人的笑声或者一片掌声。这些声音,是成长的声音、进步的声音,这种声音,不同凡响,都是世间最动听的声音。
我也要发出我内心的声音。那么,继续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