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middle/4c4730f5nbff38b8572f6&690
认识林天柱先生大概是因为工作关系吧。那时,他在一家大企业集团兼任工会主席。他和志敏经常到我的办公室,毕恭毕敬地和我商量有关工作上的问题。我一一作答外,对这位企业领导有了新的想法。因为我们知道一般的基层工会主席都是应付上面布置的任务,不会象他那样主动地来和我探讨将要开展的工作。
再一次深谈,是在一次外出考察的远途中。见到报来的名单中有林天柱的名字,在安排住宿时,我自觉不自觉地把林天柱和我安排在了一个房间。这也正合了他的意,因为他说和别的同志还不太熟悉。我们每到一个站点,我总发现他背着一台高级的长镜头相机,对许多别人不感兴趣的东西,都在对准了专注地拍照。他拍到了许多令人叫绝的照片就在回房间了打开让我一一观赏。我惊叹之余,真的佩服他对生活的独特发现。
那次远行回来以后,他就时不时地把我叫上,参加他们摄友的活动。我看着他领了一帮摄影爱好者爬山涉水,不管毒日当空还是风雨飘荡,都在寻找他心中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他苦苦追寻了两年多的宜兴古桥。
我打开他的新浪博客,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他那时居然已经拍了一百多座宜兴古桥,每座神态各异的古桥照片清晰地展示在我们眼前,而且每座古桥照片的下面都配发了他亲自创作的散文。这些散文,有的是对特定的古桥的历史的追踪,有的是对这些古桥为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经过的叙述,有的是对发现古桥艰辛历程的回想。字里行间,朴实无华。这篇篇文字就和这座座古桥一样,纯朴,实在,经得起风吹雨打。
我们更多地喜欢把林天柱叫做“林子”,林子是他的网名也是他的笔名,我觉得林子更富有诗意。林子到每个双休日,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看天气,如果天气晴好,他是一定要带上几个好友外出继续他的拍摄古桥之旅的。为了拍桥,他往往忘记了吃饭,忘记了休息。他凭着这样的精神,不光是拍完了有历史记载已经成为保护文物的古桥,还发现了许多没有记载的古桥。桥碑、石埠,被岁月消磨得已经不再清晰的铭文,让林子格外激动,因为那是历史的见证,是被人遗忘的印记,是他的最新发现。
林子拍到这么多桥,回到家再一一查证这些古桥的来历,加之自己的考证,用上了自己在读大学时就经常用的文学笔法,写出了篇篇精美的有关这些古桥的散文。这些散文一经传出,很快在有关报刊网络发表。于是,更多的人知道了宜兴有个拍桥写桥的林子。《江南晚报》、《江苏教育报》、《中国文物报》等均刊发了他的有关古桥的照片和散文。林子一发不可收,选准了一张张古桥照片,写出了洋洋洒洒的一篇篇美文。
林子时常把他的古桥照片和写桥的散文发到我们的文学论坛上,许多人都投以赞叹。我在跟帖中,建议林子能否把这些有关古桥的照片和散文结集出版,不仅是对自己两年来摄影和创作成果的小结,或许是对宜兴地方历史文化一种不小的贡献呢。林子一听我们的建议,觉得果然应该结个集子。这个集子的名称就用我在跟他帖子里提到的《桥影桥语》。而且作为一个对书法颇有造诣的他来说,他要亲自为自己的书题写书名,这就写成了这本书现在的书名《桥影桥语》。
在宜兴,文学作品集出版了不少,书画作品集也出版了不少,但象林天柱先生那样把摄影作品和散文合集出版的还是第一人。所以我可以这样说,《桥影桥语》是摄影作品和文学作品完美结合的升华。文学是需要一种精神的。我从林天柱先生和他的摄友们爱好摄影追求自己喜欢的事业的精神中,看到了一种独特的精神,那就叫做坚毅。《桥影桥语》的出版正是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种精神,我想有了这样的坚毅的精神,林天柱先生在人生道路上一定会赢得更多的成功和精彩。
王涌津
本名王永君,供职于宜兴市总工会,出版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各一部,系江苏省作协会员、无锡市作协理事、宜兴市作协副主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