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的老家就在湖父的山里,竹林山地很多,茶叶地相对要少了些。虽然少,也总要采摘。少年时期每年清明前后,背上小竹篓,跟随着父母总要象征性地劳动一回。采茶的记忆并不深刻,只记得采摘茶叶很有讲究,时间不同,长势不等,采摘的叶片也不相一致,单叶、双叶或者三叶,而且采个老半天竹篓也只能积上薄薄一层的茶叶--真是又复杂又辛苦。
“五一”劳动节的前一天,我习惯性地带上相机,约上三五个好友,进山采风,其实更多的是放松自己的心情,就在宜兴市湖父镇阳羡风景区的一片山林里,我们遇见了一位采茶阿婆。采茶,我总想到采茶舞、采茶曲里美丽的姑娘们,他们在春日的茶园里,一个个青春娇艳。可我眼前的确是一个高寿的阿婆级人物,询问之下,方知她已79岁,叫邵顺盘,刀口邵,哪个顺,哪个盘?她说自己不认识字,也说不清楚。她是湖父单家巷人,家有一男三女,因为儿子有病在身,花费较大,为了补贴家用,阿婆每年都要婉言相拒邻里乡亲的好言相劝,坚持外出采茶。而今,她每天随村上同伴,步行半个多小时,来张阳村的茶地里,一站就是一整天,饿了,有随带的干粮,渴了,也就那一瓶冷开水···好一个采茶阿婆!
和阿婆聊起家常,她不紧不慢地说着家务事,而眼光却始终扫视在一片片嫩叶上,双手也未停止过采摘的动作。这时的天气格外晴朗,和阿婆的蓝布衫交相辉映着,蓝天白云下,阿婆的身影越显瘦弱,象一张弯在岁月里的弓。
暮春里,几近30摄氏度的气温,早让草帽下阿婆的脸颊上渗出了斑斑汗渍,阿婆顾不上去擦拭一下,只是嚅动着她干瘪的嘴唇,低着头跟我们讲:一斤茶工钱10元,每天能赚个七八十元,对她而言,眼下也算是赚钱的旺季了;你们城里人看着辛苦,其实采茶在农活中却算是比较轻松的了。阿婆说,这里的茶叶比较难采,茶棵老了,又没修剪,长出的嫩叶高低不齐,采摘时就费时间。阿婆说着话,两片干瘪的嘴唇因为缺水粘连在一起,似乎都难以发出声音了。同伴送上一瓶纯净水,阿婆似难领受,推托再三,这才接过,一口气便喝下了半瓶。看着她那青筋四绽的喉咙口,就像是面对一片干涸的土地,心痛而无言···阿婆却因为我们的关注,不好意思地笑出声来。
弯曲着身子,躬着背,草帽挡去了直射的光线,却无法抵住上窜的地热,阿婆任由汗珠沿着黝黑、深嵌的皱纹流淌下来,逐渐染湿那件洗得有些发白的蓝布衫。她不断伸缩着双臂,把那嫩叶一点点往腹前的蛇皮袋里送去···
此时,我端着相机,眼前的景象像是放大的光圈,模糊开来,我的眼里,已分不清是汗水,是泪水。
临走,与阿婆道别,温热的茶叶地里,阿婆嘟哝了一声,不见抬头,只有那干涩的声音···

2、就在张公洞附近张阳村的茶叶地里,有一群农村的妇女在忙着采摘茶叶。

3、这个阿婆叫邵顺盘,就像她男性化的名字一样,79岁了还充当着一个正常的劳动力。

4、阿婆是湖父镇上的单家巷人,最近每天带着干粮跟随同伴步行半个多小时,来这张阳村采茶。

5、跟我们说话时,阿婆也很少停下采茶的动作,一双黝黑的手在茶叶荆棘里不停地伸缩着。

6、阿婆说这里的茶叶地未经修剪,采摘很费时,一天至多也就摘个7、8斤茶草,每斤能赚10元钱。

7、阿婆就在这样狭窄的茶叶缝隙里不停移动着。

8、每摘一点就往腹前的蛇皮袋里递送。

9、阿婆说自己家境不好,采茶也是自己唯一能赚点钱的活,这样也能补贴家用。

10、阿婆说家里人也不放心她外出采茶,是她自己坚持要来的。

11、阿婆存放干粮和水的布袋就放在茶棵上,自己带的一瓶水其实她早就喝光。

12、听着阿婆沙哑的声音,赶紧叫同伴递上一瓶水,阿婆开始还一再推托。

13、看得出阿婆是渴了很长时间了,待她刚喝了第一口,那表情似乎是在享受。

14、阿婆一下子就灌下了半瓶,在这30度的气温下,茶叶地里的温度还要高出很多。

15、喝了我们给的水,阿婆觉得很不好意思,一个劲地跟我们道谢。

16、还留下半瓶水,阿婆马上叫来同伴一起分享。

17、这时是下午3点,阿婆已经在茶叶地里站了快8个小时了。

18、在跟阿婆聊天的半个多小时里,阿婆的双手始终没放慢采摘的速度。

19、阿婆的脸上已经满是汗水,她都顾不得停下来休息片刻。

20、可能是长期劳作的缘故,阿婆的上身已略显弯曲···

21、天气格外晴朗,蓝天白云正是纯朴、善良、辛勤的劳动者们最好的见证者。

22、这里就是劳动人民劳作的热土,苗木盆景、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成了张阳村的三大产业,这里是宜兴市百强村之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3100元以上。
今天是劳动节,让我们给这些纯朴的劳动人民献上最崇高的敬意!
本篇图文2011年5月5日发表在《宜兴日报》第六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