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因芜申运河的开拓,有关部门决定把王婆桥移建到西氿公园里去,当时在邵副市长的协调下,把王婆古桥留建在了原址,所以当地百姓也非常感激。
王婆桥,我还是很熟悉的了,就在桥边负责仓库基建时,和任老师去过两趟。不过,这一次去,也是顺路,因为天气好,想拍些更适合人欣赏的照片罢了;其实内心里更是想再去看看老朋友。说起老朋友,他有很多传奇,也有我值得留恋的老街···
1、王婆桥始建于大清乾隆年间。公元十七世纪,是以一位王氏老太婆为领头羊发起建造的,为地方百姓谋利益,是古代民族的一位杰出的贡献者。
2、王婆古桥始终是称王婆桥,为什么地方百姓始终在口头上总是说成杨婆桥呢?在清朝时期,百姓俗称“长毛造反”(实际上是以洪秀全、杨秀清为首的同盟推翻政府的农民起义)。造反失败后,清政府朝廷要捉拿姓杨的满门抄斩,当时,杨氏姓族为逃避清朝廷的追捕,改为姓王的(当时有种说法叫王杨不分家,例如宜兴周铁镇的王母公桥该说成杨母公桥),所以当地四乡八邻至今都把王婆桥俗称为杨婆桥。
由此,一块碑,立在桥背上,桥上有这样的碑,缘起他有前述的故事,更是在宜兴的老桥中绝无仅有的。
3、“遇难同胞”耸立在云霄里,蓝天白云下,英灵永存,为一方百姓的平安和幸福,注入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他们也将在这里的百姓心中永垂不朽。
4、老桥周围的碑很多,除了先前的纪念碑和正常的保护性立碑之外,桥的一侧,还有老百姓自立的一块碑,碑上铭刻了“王婆”和“王婆桥”的历史传说。
5、站在高处俯瞰老桥,芜申运河的船只突突前行,而这一侧,水泥墩子上赫然刻着“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如今来她,不用我夸。”且不论押韵与否,且不说诗意如何,我看清了旁边一行小字:“高小洪书”。
6、同样是高小洪书,与之前的“传说”“卖瓜”一样,桥东侧的两块字迹,分明出自同一个人之手。高小洪,高小洪在宣传,在呼吁,宣传着老桥的历史,呼吁着更多人来珍惜祖先的遗产。多么拙劣的笔迹啊,但我看出了笔者的用心程度,一笔一横,都发挥了他的最高水平,他是用着满腔的热情在书写着啊!
7、站在龙门石旁,心情因为高小洪久久不能平静,就笔迹和所用材料而言,他应该是一个很平凡的百姓,但是却一次又一次,做出了“正常人”为之称道的好事。尽管是举手之劳,而你我都识字,有这个心情,和这点爱好去写那样的字吗?在这里,我只想为他平常的举动,深深得鞠个躬!
8、转到又一张照片,我还不能了却高小洪。我想这老龙头肯定也知道,知道是他写的,而且还写得那么认真!要不然那龙头的眼睛怎么会睁得那么大呢?(路人说旁边的小桥也是有年代的老桥,只是无从考证了。)
9、拉近距离,“王婆桥”就在我眼前,但我记住了他还有一个姓“杨”。桥孔把附近的村落拥在怀里,让那一片人家自由也自然地发展着,看啊,红瓦白墙,绿意衬托下,蓬勃着呢!
10、无意间,一簇野菊花长在了我脚边,随风摇曳着,似乎还有意地亲吻了我一下。斜阳下,我想他是在陪伴着也是衬托着老桥的,而且还在为逝去的英魂呐喊着呢···
11、这个时候,正是芦苇摇荡,芦絮飘飞的时候,随着运河碧波的荡漾,芦苇和芦絮一起,把老桥的身影摇进了我的心绪,飘进了我的心田。
12、是一缕夕阳的灯影,让我从恍惚间看清了王婆新桥的身姿,像一道彩虹横跨出运河的妩媚,和暮秋的意境。突突,再突突,运河上的船只,只管自顾忙碌着···
13、蓝天和白云无情地从我头心飘去,留下了一片眼前的废墟,这就是曾经的古桥旁的老街吗?我的心再一次开始绷紧了。记得也就三年前,这里的老少男女,欢歌笑语,徜徉在幸福的时光里,尽情地和谐着你我的和谐···
14、而此时,蓝天渐去,白云依稀,孤零零的线杆无力地牵引着,树桠也静得出奇,就算那白云堆里透出的一米阳光,也只是零散地投射在尚剩的一排老房前,一切显得那么无趣。
15、只有那“神圣无比”的土地庙凡人不敢靠近,而生气依旧,灯笼高挂。也许他还不知道周围狼烟四起,还不曾尝过门庭冷落的滋味吧?
16、门庭冷落,是啊,尽管是再古老的木门,都逃不过这一劫,光有个长久的“标志”,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17、呵呵,“顾大局、识大体”。这样和谐的社会,谁不识趣,远处重重的铁锤很有可能就会落在你的头上···
18、废墟的角落里,横躺着尚未正名立身的石碑,此时也许他们已没有多少存在的意义了,而身上的笔迹再一次告诉我:“高小洪”。高小洪,您此时,又在哪里呢?
19、废墟前,一位老大娘从我眼前经过,看见我们,尽管满脸洋溢着笑意,但我真的不知道,她那丰收的喜悦还能维持多久。
20、老街边的工棚里,又一位大妈的确抓住了机会,很有商经地开起了小卖部。区区两句话,把她的“关系学”在脸上透露无遗,而我此时,还真的无法为她英明的举动所高兴!
21、可怜这些孩子了,随母、随父;工地、工棚。童年稚嫩的眼光里只有废墟!
孩子们,去过老桥吗?知道王婆吗?
长大后,如果提到废墟,还是忘却“宜兴”吧···

附:2009年2月拍摄的王婆老街景象,可如今他已经不复存在,姑且留在你我的记忆深处吧···
再补上肖弛民先生提供的数据资料:
王婆桥,在新庄街道王婆村,始建于元至正七年(1347),相传为一王姓女佣用一生帮工所得的报酬捐建。明代重建,为单孔石拱桥,东西向,两边各有石阶24级。青石基、券石系花岗石质,桥面为阳山石和青石混砌。桥长28.45米,中宽3.4米,堍宽4.73米。桥孔净跨6.5米,矢高4.35米。
2011年11月25日整理下文:
王婆桥,我前后去过三趟,留下印象的是有关这古桥的两个人。
一个是王婆。王婆实际上姓杨,在清朝末年,以洪秀全、杨秀清为首的农民发动了拟推翻政府的太平天国运动,宜兴当地农民特别是杨氏家族也非常积极地参与了这场俗称“长毛造反”的运动。造反失败后,清政府要将杨姓族人满门抄斩,当时,杨氏家族为逃避清朝廷的追捕,改杨姓王。虽已改姓,但还是有很多家族成员及村民在保护族人时受到了迫害,其后为纪念受害者,一位王姓老太婆带头发起建造拱桥,同时在桥上立碑纪念。
“遇难同胞”
为一方百姓的平安和幸福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纪念碑耸立在云霄里,蓝天白云下,英灵永存,他们也将在一方百姓的心中永垂不朽。
第二个叫高小洪。除了先前的纪念碑和正常的保护性立碑之外,老桥周围的碑还很多。桥的一侧,还有老百姓自立的一块碑,碑上铭刻了“王婆”和“王婆桥”的历史传说,而且边上的水泥墩还赫然刻着“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如今来她,不用我夸。”所有的桥碑,我都看到了旁边的一行小字:“高小洪书”,且不论押韵与否,也不说意境如何,都是高小洪。他在宣传,他在呼吁,宣传着老桥的历史,呼吁着更多人来珍惜祖先的遗产。
之后,我又在桥堍老街的一个巷弄里看到斜靠在墙根的几块石板,上面密密麻麻刻满了桥的历史和一些人名,从笔迹来看,和之前的桥碑分明都出自高小洪一人之手。笔迹是拙劣了点,雕刻的也不是很规范,但应该是发挥了他的最高水平,一笔一横,看得出书写的用心程度,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满腔的热情!
站在“王婆桥”跟前,无意间发现一簇野菊花正长在我脚边,我随即摘下一朵,恭敬地把它递送到桥上的纪念碑前。此时,我的内心还是不能平静,我看着这些桥碑和上面的字迹,可以肯定的是高小洪绝对是一个平凡的百姓,或许他就是这附近一个普通的村民,可是他却做出了不寻常的举动,让这一带乡民朴实正直的品质和英勇顽强的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传颂和发扬。在这里,我向他深深地鞠上一躬!
王婆桥,位于新庄街道大塍王婆村,始建于元至正七年(1347),明代、清代分别重建,2004年由于芜申运河扩挖,将原跨蠡河之上的古桥移建到运河东岸,并由原来的东西走向变成现在的南北走向。为单孔石拱桥,两边各有石阶24级。青石基、券石系花岗石质,桥面为阳山石和青石混砌。桥长28.45米,中宽3.4米,堍宽4.73米。桥孔净跨6.5米,矢高4.35米。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4月14日再次去看望了王婆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