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高老头
高老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63
  • 关注人气: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8年非洲六国狂野之旅之四(纳米比亚之红沙漠、鲸湾、辛巴族)

(2018-06-03 18:02:07)
标签:

旅游

纳米比亚篇

纳米比亚是我们这次出游的第五个非洲国家了,也是我们要重点游览的国家之一。纳米比亚国家自然资源丰富,相对其它南部非洲国家地广人稀,尤其是这个国家独立之后,国家政治稳定,没有发生过内乱。经济发展平稳,因此,现在可以说经济发展是仅次于南非的国家了。

温得和克城市干净整洁,市中心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繁华的商业街。

在纳米尼亚首都温得和克下榻的五星级宾馆

http://s10/mw690/001oBwotzy7kZobLBmF89&690

http://s5/mw690/001oBwotzy7kZobzc6o94&690
温得和克街景
http://s2/mw690/001oBwotzy7kZobVLPz61&690

http://s8/mw690/001oBwotzy7kZobIW1xd7&690

现在纳米比亚是非洲少有的实行全民免费医疗的国家,国家还实行7年制免费教育,温得和克居民有40%都是欧美后裔的白人,在这个城市,不论黑人和白人,综合素质都很高。纳米比亚与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友好交往,目前,我国在这里有大量的援助项目,在这里生活了4年的导游说,温得和克市内所有的高楼都是中国公司建设的,就连总统府也是我国“青岛建工”公司援建的,后来我们见到港口设施,公路设施等,统统都是“中国制造”。

温得和克地处海拔1700的高原上,从机场到市内的大巴车上看到这里的原野不同于前几个国家了,高原上是较低矮的灌木丛,树木很少,这里已经进入旱季,植物已经发黄了。第二天从温得和克到苏丝斯黎沙漠的路上,道路两侧就更加荒凉了,从稀疏的灌木丛到戈壁草原,再到寸草不生的荒漠沙地,我们好像成为了中世纪的探险家,中午在这个荒漠中的“新龙门客栈”用午餐。

http://s2/mw690/001oBwotzy7kZr7LRqp11&690

http://s16/mw690/001oBwotzy7kZr7ylqL0f&690

http://s15/mw690/001oBwotzy7kZr7CDBsce&690

http://s4/mw690/001oBwotzy7kZr7qjir43&690

http://s3/mw690/001oBwotzy7kZr7zBtwf2&690

http://s12/mw690/001oBwotzy7kZr84phFeb&690

http://s2/mw690/001oBwotzy7kZr8htxn61&690

下午3点左右,到达我们下榻的,建在荒山之上的特色茅草房宾馆—月亮山宾馆。

这是这次出游下榻的最有特色,最荒蛮的酒店了,躺在房间的床上,可以透过屋顶角落的缝隙遥望星空,一阵阵沙漠之风吹过来,房间内的蚊帐随风飘舞,房间门的外皮都是用树条扎成,没有门锁,你出门用挂钩带上门就可以了。但是房间的卧具很舒适,卫生用品、洗浴间等都很方便卫生,这是非洲这种野性度假村的标配了。

http://s1/mw690/001oBwotzy7kZrhpVokf0&690

http://s3/mw690/001oBwotzy7kZrhxSvg52&690

http://s8/mw690/001oBwotzy7kZrhTYph47&690

http://s3/mw690/001oBwotzy7kZritz8ea2&690

http://s3/mw690/001oBwotzy7kZriiy5Q62&690

http://s12/mw690/001oBwotzy7kZrjbV8Lbb&690

http://s12/mw690/001oBwotzy7kZrjmIyv6b&690
这也叫泳池吗?
http://s5/mw690/001oBwotzy7kZri6YRea4&690

http://s6/mw690/001oBwotzy7kZrj9Rop85&690



http://s13/mw690/001oBwotzy7kZs7F60Y3c&690

下午5点乘越野车翻过小山坡,在一个平缓的山坡上饮酒品茶,欣赏戈壁日落。

这是月亮山宾馆的特色旅游项目,游客在这荒山野岭之中可以享受一个浪漫的黄昏。

http://s15/mw690/001oBwotzy7kZrWcuFEae&690

http://s6/mw690/001oBwotzy7kZrVSUT3f5&690

http://s14/mw690/001oBwotzy7kZrVFVut6d&690

http://s9/mw690/001oBwotzy7kZrVVNhKb8&690

http://s10/mw690/001oBwotzy7kZrVZWEF49&690

http://s11/mw690/001oBwotzy7kZrW9fjY4a&690


http://s14/mw690/001oBwotzy7kZrW8uMl6d&690

当晚在夜色中大巴车又行驶了40多分钟,在一家特色餐厅享用非洲野生动物烤肉大餐,有多种羚羊肉、斑马肉、野猪肉、鳄鱼肉等等,在荒漠砂石路上颠簸了一天的大家,尽情的饮酒吃肉,快10点了才回到荒漠之中的月亮山宾馆。
http://s1/mw690/001oBwotzy7kZrWlc5y60&690

苏丝斯黎红沙漠

59日清晨,乘大巴车赶在日出之前就驶上了前往苏丝斯黎沙漠的砂石路,这样可以赶在烈日炎炎的中午之前游览沙漠和寻找沙漠深处的“死亡谷”。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苏丝斯黎沙漠国家公园。

苏丝斯黎沙漠据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因为其沙子里含铁量很高,所以这里的沙子呈现红色,也被称为红色沙漠。因其年代古老,沙丘高大,颜色奇特,造型优美而成为世界驰名的沙漠旅游目的地。

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在红沙漠里日出之时的壮丽情景,当金色太阳从地平线跃出那一刻,附近的沙山瞬间从暗黑色变成了赭红色,连绵不断的沙丘各自显出自己婀娜多姿的优美线条,团友们心情激动的不停的按下相机快门。

进入国家公园大门

http://s14/mw690/001oBwotzy7kZsiG24tad&690

http://s10/mw690/001oBwotzy7kZsiTRyN69&690

在著名的45号沙丘我们停车拍照,这里的旅游者很多,大量的游客登沙丘,杂乱的脚印和被踏平的沙丘曲线,破坏了这个沙丘的原始魅力,我们草草地拍了一些照片,就乘车深入沙漠去寻找“死亡谷”了。

http://s3/mw690/001oBwotzy7kZswaTyGb2&690

http://s2/mw690/001oBwotzy7kZsw4nXr61&690

http://s11/mw690/001oBwotzy7kZswriYyda&690

http://s16/mw690/001oBwotzy7kZswguET9f&690

http://s1/mw690/001oBwotzy7kZsww6uQ50&690

http://s11/mw690/001oBwotzy7kZsw05S2ea&690

http://s11/mw690/001oBwotzy7kZswGNzsca&690

到达柏油路的尽头,前面就是景区加力四驱越野车才可以进入的沙漠了,改乘越野车又深入沙漠大约5公里左右,就需要我们步行翻过一个沙丘,去探寻死亡谷了。

不知道千百年前,这里曾经是大海或者湖泊,沧桑变迁,湖水干枯,形成了这片干枯的盐碱地,沙谷里炎热、干燥、盐渍干枯的沙地,没有任何生物,因此称为“死亡谷”。

http://s3/mw690/001oBwotzy7kZsCIA2me2&690

http://s7/mw690/001oBwotzy7kZsCva9Ub6&690

http://s12/mw690/001oBwotzy7kZsCQxxF2b&690

http://s10/mw690/001oBwotzy7kZsCE6q549&690

http://s16/mw690/001oBwotzy7kZsCZrYP5f&690

http://s9/mw690/001oBwotzy7kZsCLXuM08&690

终于看到“死亡谷”
http://s12/mw690/001oBwotzy7kZsD9qhd7b&690

http://s7/mw690/001oBwotzy7kZsD7UdE26&690

http://s3/mw690/001oBwotzy7kZsDib3Ib2&690

http://s3/mw690/001oBwotzy7kZsDIcRsf2&690

http://s5/mw690/001oBwotzy7kZsEaGj234&690

http://s2/mw690/001oBwotzy7kZsDVDQRd1&690

http://s11/mw690/001oBwotzy7kZsEkOVQ6a&690

时近中午,天气越来也热,导游带领我们抓紧时间离开这里,但在爬出死亡谷的过程中大家都是大汗淋漓,回到大巴车上,每个人都是抱起矿泉水瓶狂饮起来。

酷暑之中,我弟弟做七律《游纳米布红沙漠》

纳米布上沙海洋,

沐浴朝阳泛红光,

茫茫大漠天际远,

漫漫沙径人徜徉。

阵风搅动金沙舞,

烈日灸烤热浪狂,

八万年前天造就

但愿神奇远流长。

当天下午,在颠簸的砂石路上,大客车驱车200多公里到达纳米比亚西海岸的重要港口城市-鲸湾。

鲸湾出海

 鲸湾出海观赏海豹、海豚和鹈鹕、火烈鸟等,欣赏大西洋风光,参观生蠔养殖,是来到鲸湾旅游者的传统项目。

一早8点多我们就到了游船小码头,这里可以远远见到中国最近援建纳米比亚的巨大货运码头。游船刚刚发动,游客们还在上船,心急的海豹就窜上了甲板,引得游客们一阵阵尖叫,船员用木棍把体型较大的海豹赶回海里,留下可爱的小海豚与游客们玩耍。

http://s13/mw690/001oBwotzy7kZvDzYio1c&690

http://s14/mw690/001oBwotzy7kZwhlHw91d&690


http://s9/mw690/001oBwotzy7kZvDXKJia8&690

http://s4/mw690/001oBwotzy7kZvEjxJxd3&690

游船为了提高游客的兴趣,在船上准备了小杂鱼,喂食来到船上的海豹和鹈鹕,每天如此,这些动物就养成了懒食的习惯,也不怕人。这只鹈鹕在船上大约喂食了它10多条小鱼,在与大部分游客合影完毕之后,在海上飞走了。

http://s3/mw690/001oBwotzy7kZvJhVqG02&690

http://s6/mw690/001oBwotzy7kZvJ5aoR35&690

http://s15/mw690/001oBwotzy7kZvJdTWKde&690

http://s2/mw690/001oBwotzy7kZvJr0EF31&690

鲸湾一带的大西洋海水适合生蠔的生长,航行中我们见到大面积的人工养殖生蠔的海田。这里出产的生蠔鲜嫩肉肥,的确与在其它地方吃到的生蠔不同。

这条船是在生蠔生长过程中,促进生蠔生长而对其清洗的“海上车间”。

http://s9/mw690/001oBwotzy7kZvURHcY08&690

在海上航行1个多小时之后,来到一处称为鹈鹕岬的海滩,见到成千上万至海豹在海滩上和近海嬉戏,据说这1平方公里的海滩上有10万只海豹,那些淘气的小海豹游到我们船旁来看看究竟。纳米比亚全国人口240多万,但是境内的海豹多达250万只。没有深入了解,为什么这里的大西洋之滨会出现这么多海豹呢?
http://s10/mw690/001oBwotzy7kZvUF00199&690

http://s5/mw690/001oBwotzy7kZvUVPvK94&690

http://s10/mw690/001oBwotzy7kZvV7eMFb9&690

http://s16/mw690/001oBwotzy7kZvUUmjd1f&690

纳米比亚政府允许有计划猎杀海豹,海豹皮、海豹油都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是,海豹肉非常不好吃,据说,只能烤成干制作饲料使用。

海滩上的信号塔

http://s15/mw690/001oBwotzy7kZw0yduCce&690

http://s9/mw690/001oBwotzy7kZw0CdrGf8&690
海洋勘探船
http://s3/mw690/001oBwotzy7kZw0oNZo22&690
在当地也不容易看到的珍稀鱼类-翻车鱼,最大的一吨重,这只小鱼也有50公斤。
http://s13/mw690/001oBwotzy7kZw0KQri3c&690

http://s12/mw690/001oBwotzy7kZw0xG3hab&690

这个出海之旅是包午餐和酒水的,返回港口途中,团友们在船上品尝鲜美的生蠔和各种纳米比亚美食,当然少不了又要香槟、红酒、和啤酒助兴。

http://s9/mw690/001oBwotzy7kZwfkrUc98&690

http://s11/mw690/001oBwotzy7kZwf6wHgfa&690

http://s14/mw690/001oBwotzy7kZwfb0MB9d&690

借助酒兴,我弟弟做七律《游纳米比亚鲸湾》

大西洋畔游鲸湾,

海阔潮平一帆悬,

鹈鹕飘然落甲板,

海豹不请跳上船。

远岸红遍火烈鸟

近看海豚浪里翻,

人与动物和谐处,

生态平衡良循环。

从海上回来之后,冲沙的越野车已经在港口等待我们了,下午,团队分乘三辆越野车前往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明治海湾,欣赏世界驰名的沙漠入海奇观,感受沙海相连的狂野景象。

由于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千百年来在纳米比亚西海岸大西洋之滨形成了沙漠与大海相邻的地理奇观,一边是浩瀚无边金黄色的沙漠,一边是波涛汹涌的蓝色海洋,这种野性与妩媚的结合,吸引了世界上众多的游客,这里也为纳米比亚第一个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风景区。

途中经过一个盐田,远方有无数火烈鸟

http://s1/mw690/001oBwotzy7kZwuD8E8c0&690

http://s8/mw690/001oBwotzy7kZwuyOi337&690
从海滨冲向沙山
http://s11/mw690/001oBwotzy7kZwudeGe2a&690

http://s9/mw690/001oBwotzy7kZwu5XQYb8&690
这辆车陷入沙里了
http://s3/mw690/001oBwotzy7kZwurWDgb2&690
沙漠入海奇观

http://s5/mw690/001oBwotzy7kZwL8n6Qf4&690
http://s2/mw690/001oBwotzy7l0XHaVLre1&690

http://s14/mw690/001oBwotzy7kZwLlqTH6d&690

http://s15/mw690/001oBwotzy7kZwLrsWW0e&690

http://s3/mw690/001oBwotzy7kZwLJxDAe2&690


http://s16/mw690/001oBwotzy7kZwLDFYX5f&690

沙漠越野车带我们欣赏了沙丘入海景观之后,驱车进入沙漠深处,时而从陡峭的沙丘“坠落”下来,时而斜侧车身,咆哮着冲上沙山之巅。在团友们欢快的尖叫声中,车队停在一处平缓的沙坡上,越野车驾驶员从车上拉出小桌和冰盒,和团友们举杯畅饮香槟和啤酒,庆贺我们团队在大西洋之滨沙漠海洋探险之旅圆满成功。

http://s14/mw690/001oBwotzy7kZx6M5ZP0d&690

http://s15/mw690/001oBwotzy7kZx6AKNE1e&690

http://s15/mw690/001oBwotzy7kZx6HBjU8e&690

http://s2/mw690/001oBwotzy7kZx6Xy3n01&690

http://s8/mw690/001oBwotzy7kZx78Cub37&690

http://s16/mw690/001oBwotzy7kZx7cXy75f&690

http://s7/mw690/001oBwotzy7kZx6ZxjMe6&690

http://s5/mw690/001oBwotzy7kZx7liss14&690

http://s11/mw690/001oBwotzy7kZx7pn9o6a&690

http://s11/mw690/001oBwotzy7kZx7eqF47a&690

http://s16/mw690/001oBwotzy7kZx9feF15f&690

http://s10/mw690/001oBwotzy7kZx93HW959&690傍晚来到距离鲸湾10多公里的斯瓦科蒙德小镇,这是当年德国殖民这里的时候,在海边建设的小镇,在这个小镇上生活的居民40%都是白人。因此,这里的街道和建筑都充满了德国风情,也被称为德国小镇。

http://s14/mw690/001oBwotzy7kZxcTDOJ0d&690

http://s2/mw690/001oBwotzy7kZxdjXR721&690

http://s6/mw690/001oBwotzy7kZxdFtg905&690

http://s5/mw690/001oBwotzy7kZxdrXZqe4&690

http://s5/mw690/001oBwotzy7kZxdHNOs94&690

http://s2/mw690/001oBwotzy7kZxdAM3n61&690

克罗斯角的海豹

511日上午行车1个多小时,到一处叫克罗斯角的海滩游览区。这里是从海滩的木栈道上观赏成千上万只海豹。几天以来,在纳米比亚已经见到无数海豹,对于它团友们兴致不大了,况且上万只海豹每天都在这海滩上排便,使得距离海滩还很远的地方就闻到了恶臭,但是可以近距离的看到如此众多的海豹,大家屏住呼吸,走上了栈道,抓紧时间拍了些照片,匆匆地离开了海滩。

http://s6/mw690/001oBwotzy7kZyivljv35&690

http://s6/mw690/001oBwotzy7kZyhFPvL45&690

http://s16/mw690/001oBwotzy7kZyi5StFff&690
哺乳中
http://s11/mw690/001oBwotzy7kZyieiGC4a&690



http://s7/mw690/001oBwotzy7kZyiKPfU56&690

http://s16/mw690/001oBwotzy7kZyiPEd14f&690

http://s2/mw690/001oBwotzy7kZyiCGNXb1&690

http://s6/mw690/001oBwotzy7kZyirsmV45&690
http://s6/mw690/001oBwotzy7l0XDY6Bnd5&690

http://s10/mw690/001oBwotzy7l0gPKYid99&690

在附近海滨一家度假村快餐厅午餐之后,在颠簸的砂石路上行驶了300公里,傍晚时分到达一个叫卡曼加伯的小镇。这里是纳米比亚北方的偏远地区了,沿途见到路旁都是荒凉的戈壁滩,没有树木和草原。公路上几十公里也遇不到其他车辆,路旁也很少见到居民和村庄。

在路旁,这些村民与我们大巴车的司机认识,停车与他们拍照,几位穿着漂亮的是专门与游客合影的道具,见到木棚后面他们的住处,生活是极其贫苦的。

http://s6/mw690/001oBwotzy7kZyqlqrX25&690

http://s13/mw690/001oBwotzy7kZyqdyXi1c&690

http://s9/mw690/001oBwotzy7kZyoeJza48&690

http://s15/mw690/001oBwotzy7kZyqzod00e&690

http://s14/mw690/001oBwotzy7kZyo2TCt9d&690

http://s13/mw690/001oBwotzy7kZyqinE01c&690

http://s12/mw690/001oBwotzy7kZyq5tMf9b&690

http://s2/mw690/001oBwotzy7kZyqnqq5a1&690

卡曼加伯附近,出现了大片的骆驼刺树林,草原也有了大面积的牧草,这里与安哥拉和博茨瓦纳相邻,明天,我们将去探访丛林深处的黑人少数民族—辛巴族,红泥人的村落。

卡曼加伯小镇下榻的宾馆

http://s4/mw690/001oBwotzy7kZyxNVRN73&690

http://s13/mw690/001oBwotzy7kZyxFhda3c&690

http://s12/mw690/001oBwotzy7kZyy1dTJcb&690

卡曼加伯小镇

http://s6/mw690/001oBwotzy7kZyBzL9P55&690

http://s6/mw690/001oBwotzy7kZyBQu9v75&690

http://s9/mw690/001oBwotzy7kZyC0qAo98&690

http://s4/mw690/001oBwotzy7kZyBN6tdf3&690

http://s14/mw690/001oBwotzy7kZyC9jl37d&690

http://s10/mw690/001oBwotzy7kZyBXfQt69&690

非洲辛巴族-红泥人部落

非洲辛巴族是一个行将消失的特殊的保留原始社会习俗的民族,目前整个民族也不足2万人了,生活在纳米比亚西北部和安哥拉、博茨瓦纳边境一带。他们生活的这一带水草还算丰富,常年以放牧狩猎和种植少量农田为生。近代历史上,曾经受到外来殖民者的迫害和欺压。直到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之后,政府给予辛巴人许多照顾,包括为儿童建立流动学校,提供一些卫生用品和帮助他们管理接待旅游等等。

http://s5/mw690/001oBwotzy7kZyIBUVe54&690
她们是这样做饭的

http://s11/mw690/001oBwotzy7kZyIKOtI4a&690

http://s14/mw690/001oBwotzy7kZyJ6zYpcd&690

辛巴族现在仍是原始社会的部落制,母系社会家族制的长老掌管一切,部落头领一般都是女性。每个家庭基本没有私有财产。目前,还不知道什么原因,辛巴人男孩子成活率很低,10岁之前许多男孩子夭折,因此,成年人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一个男人可以娶好几个老婆,分住在几个篱笆房里,有些小村落,其实只有1个成年男人,5.6个窝棚分别住着他的几个妻子。即便是这样,恶劣的卫生条件,近亲结婚和原始的生活习俗使得他们平均寿命很短,在村里基本见不到岁数大的人,整个民族的人口仍然在不断减少。

http://s4/mw690/001oBwotzy7kZyMQpq313&690

http://s16/mw690/001oBwotzy7l1uwUAwLbf&690

我们要去的辛巴族部落距离卡曼加伯小镇20公里左右,半路上,已经与导游电话联系好的“王子”登上我们的大巴车。他是辛巴族人,是管理辛巴部落旅游的酋长之类,我们导游给他起了一个尊贵的称呼为“王子”,他会讲流利的英语,与导游和游客交流,没有他们,游客是不能进入部落村庄游览的。

我们到的这个部落大约有10个窝棚,有16位成年的女性,不知道这里是几个家庭,王子告诉我们,男人们出去放牧了,女人们在家接待旅游者。

http://s4/mw690/001oBwotzy7kZyRdwA323&690

http://s9/mw690/001oBwotzy7kZyRnu2sa8&690

http://s1/mw690/001oBwotzy7kZyRd6vKb0&690

http://s11/mw690/001oBwotzy7kZyRz3Bg4a&690

http://s9/mw690/001oBwotzy7kZyRyocg98&690

辛巴族的女人不论老少,不论是否结婚生育,永远都是裸露上身。她们的皮肤永远都是红色的,是因为她们不断地往身上涂擦一种由红色泥土和羊油混合的“护肤品”,这种红泥,可以遮挡阳光暴晒,可以防止蚊虫叮咬,晚上气温低还可以保暖,每更换一次红泥,还可以除去身上污物,她们一生都是不洗澡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世界上所有女人好美是天性,辛巴女人也不例外,她们认为红泥使得她们艳丽无比,(辛巴男人是不涂抹红泥的)因此,外国游客又称她们为红泥人。

辛巴女人不仅裸露上身,下身也仅仅是穿短裤、短裙,在腿上有金属的饰品圈,从不穿鞋的。

http://s13/mw690/001oBwotzy7kZyUTrJO4c&690

http://s5/mw690/001oBwotzy7kZyV2eq004&690

http://s16/mw690/001oBwotzy7kZyVtFvNff&690

http://s8/mw690/001oBwotzy7kZyVgS6b67&690

出发之前,见到有的游记写到游览辛巴部落,说那不是辛巴人的真实生活,而是旅游的表演,当我们见到一个部落没有见到老人和男人,也曾经怀疑这是否真实。后来,听导游讲解,认真地看他们的窝棚和饮食,回来之后查看有关资料,确认我们见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辛巴族女人绝不是见到游客来才脱掉上衣表演,实际上,这是她们民族多年长久的生活习俗。现在,辛巴族女人也走出丛林,到街镇上购买物品,走进现代城镇,她们仍然是裸露上身,赤脚短衣,没有丝毫羞涩和尴尬。

温得和克街头的辛巴族人(网上下载的图片)

http://s1/mw690/001oBwotzy7kZz0BJT2c0&690
辛巴族儿童
http://s15/mw690/001oBwotzy7kZz0LH0G3e&690

http://s8/mw690/001oBwotzy7kZz0RWUTe7&690

http://s12/mw690/001oBwotzy7kZz14xtx7b&690

近几年,纳米比亚政府也曾动员辛巴人放弃这种原始生活方式,无偿为他们建设住房,鼓励他们搬家到现代社会的街镇生活,但几乎所有的辛巴人都愿意延续原始的部落生活方式,拒绝融入现代社会。

据说,我们到部落游览支付的款项大部分都被酋长拿走了,出发之前,旅行社就建议我们给这些妇女带些食品或小礼品。我夫人给他们带了40块毛巾手帕,进村后几乎在几分钟之内分抢一空。虽然有团友开玩笑,她们不洗脸给小毛巾有什么用,但从她们拿到毛巾欣喜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她们是非常喜欢这小礼物的。

http://s10/mw690/001oBwotzy7kZzvQkyJe9&690

http://s4/mw690/001oBwotzy7kZzvPomD13&690

http://s9/mw690/001oBwotzy7kZzvBpzi98&690

http://s1/mw690/001oBwotzy7l0XAsD6Mc0&690

http://s3/mw690/001oBwotzy7kZzvuraGe2&690

参观部落最后是辛巴妇女表演非洲舞蹈,虽然舞姿很简单,动作也不是整齐划一,但是看的出来,她们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表演,大家很感动,给的小费超出了她们提出标准的2倍以上。

http://s14/mw690/001oBwotzy7kZzcimND6d&690

http://s5/mw690/001oBwotzy7kZzchOsId4&690

http://s14/mw690/001oBwotzy7kZzcDDlj2d&690

在大巴车上,我弟弟做七律《探访红泥村》

辛巴部落红泥村,

古老神秘人单纯,

支锅造饭勉果腹,

茅草窝棚来栖身。

草编兽皮难遮体,

仍露丰乳与肥臀,

同住地球天壤别,

油然而生恻隐心。

这是我弟弟在此次出游中即景生情而作的最后一首诗句,我告诉他,这首应该是作的最好的一首了。

离开红泥人部落,5公里左右大巴车就驶上了柏油路,导游告诉我们,从这里到温得和克大约400公里路程全部是柏油路了,大家终于可以安心赏景或者车上睡觉了,好几天的砂石路确实把大家颠簸的害怕了。沿途在纳米比亚唯一见到的野生动物-长颈鹿

http://s5/mw690/001oBwotzy7kZzix1NW14&690

http://s14/mw690/001oBwotzy7kZzik9WZcd&690

傍晚顺利回到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