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早期的因特网       -忆香港之二

(2007-06-22 13:24:01)
标签:

香港

电信

互联网

分类: 闲言碎语
    上世纪60年代末,世界还在冷战时代,美国为了防止战争突发后,全国的计算机无法统一指挥,就着手将全国的计算机联网,建立了军用的计算机网络。直至80年代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军用技术才慢慢向民用领域扩散。90年代初香港开始有ISP(因特网服务提供商),当然是一水的拨号上网。记得我买的第一个“猫”(Modem),还是14.4kbps的,外置式,台湾产品。几年后,我再买了刚刚上市的33.6bps的外置猫,美国US Robotics的产品。当时的CPU还是486,我自己攒的第一台电脑,CPU是486 DX4-100,内存好像是32MB!1996年才用上56kbps的内置猫。操作系统还是简体中文Windows3.2,使用的浏览器是美国最早开发出的“Netcape”,那时Netcape是一统天下的浏览器,后来微软为了争夺市场,将它的IE和Windows系统捆绑销售,夺得了浏览器市场的老大地位。电子邮件使用的是Eudora,可能现在没有人知道它,但是说起Qualcomm(高通)在通信圈就大名鼎鼎了。Eudora就是高通开发的,早期版本的Eudora对双字节的中文支持不好,不知道窍门的,中文邮件时有乱码,所以后来我就用国产的Foxmail了。高通忙于cdma的大宴,无暇顾及这碟小菜了,Eudora成了不再被它提及的产品,今年5月,高通干脆好事做到底,将它变成免费软件,白送给大家了。但是,稳定、功能强大的Eudora是威名远扬的,现在英语地区还有大量的用户。我的第一个电子邮箱是Asis online Ltd公司在一个展览会上免费送的。
 
    在早期的因特网上,各类资料当然是无法和现在相比,中文资料就更少。用户面也大多是电脑从业人员、高校师生,因为因特网提供了通向世界的平台,后来各行各业就都上网了,象医学领域的疑难杂症就有全世界的医生来会诊了。我当时上网的最大爱好就是去找各种软件,在软件的应用中碰到困难,就上网求救。在国外大学的ftp上会找到许多有用的软件,而大家的交流都通过newsgroup(新闻组),很奇怪,国内的新闻组一直不流行,而web页面的BBS论坛却大行其道,其实后者在使用上远没有前者方便。国内这十余年,我一直在上新闻组,除了微软的新闻组,国内先有“万千”后有“新帆”,使我获益不浅。早期,国外还流行过一种Gopher(高飞)系统,和ftp类似,也是文字界面的文件系统,美国的大学,象MIT都有服务器给访客下载资料,有了鼠标和图形界面,这些都没落了。现在的年轻网友可能都不知道这些,有听“白头宫女话当年”的味道。
 
    其实,在因特网席卷全球前,已经有不少电脑发烧友自行组织的电脑网络,就是BBS(Bulletin Boarding System)系统,它和现在的BBS大相庭径,当时有数据显示全香港有600多个BBS系统!这些都是电脑发烧友将自己的电脑通过“猫”,连接到电话线上面,牛一点的BBS,有5~6条电话线,其它发烧友也是通过“猫”拨号连接到它的电脑,这些BBS上面主要是交流各种共享软件,电脑游戏和美女图片。你到一个BBS登录、注册后可以下载软件,但是以后你也要“贡献”(upload上载)软件,每个BBS对上载和下载有比例要求(现在一些ftp软件里面还能看到这样的设置项目),系统内部还要每个人的信箱,可以互相发送信件,不同的BBS还可以转发信件(每周一次),这些就是E-mail的雏形了。我是在一张软盘里,发现一个程序“Telix”,看了它的说明,才知道有这样一个“世界”,当时的系统都是英文的文字界面,后期才有台湾开发的中文界面,拨号进入后,用telnet登录BBS系统,当然那时还没有搜索引擎,只能在系统里慢慢逛。深夜,临睡觉,开始上传图片来充数我的上传比例,一觉醒来才传完。这些给我的业余生活增添了姿彩。看看现在的宽带,那时候都不知道是怎么“活”过来的?
 
    十年的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十年的网络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十年前的这些你没听说过,十年后的那些你能想象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