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小区,两家乐
(2012-05-16 17:34:44)
标签:
情感亲情家庭人生生话文明时尚休闲杂谈家居 |
分类: 血浓于水是亲情 |
同小区,两家乐
昨天收到广州一位朋友的一条短信:“相爱+责任+宽容+互助+尊重+智慧+知足+珍惜+欣赏+浪漫+快乐=幸福家庭!今天是世界家庭日!祝您家庭幸福!”偶才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加速,以及生活习俗的改变,几代同堂的传统大家庭模式正在逐步弱化,家庭结构越来越趋于小型。一边是年老的父母需要照料,一边是现实的羁绊,如何在大家庭与小家庭之间维系一种“适当”的距离,成了许多为人子女者需要认真思量的问题。
截止去年底,汕头市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57.04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0.88%。而随着独生子女离家求学、就业和结婚,“空巢家庭”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便于照顾父母,越来越多的家庭努力创造条件,在“大家”与“小家”之间,寻找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
偶以前住的是单位的集资房,面积小,条件差。后来偶将旧房卖掉,找了一套距离新单位近的二手房。为自己减少8公里的上班距离。2007年9月,偶的儿子和儿媳妇从南京返回汕头定居前,偶与老婆商量,要为儿子找一套房。当时偶主张在自己居住的小区或附近找,同年12月刚好自己同座楼的一户搬走,就马上买了下来。虽然不同楼梯,又在顶层。但可以走天台通过,将顶层一是视为锻炼,二是在外面距离更远,将高度化为缩短距离。现在只是晚上吃饭在一起,各自小家庭与“大家庭”的距离,生活习惯、人生观念不同的两代人,都有彼此独立而自由的空间。
偶算是买对了房,当年不算高房价。很多亲朋好友对偶们很羡慕,说是能把在外的独子和儿媳妇唤回汕头,偶们老俩口不孤独。两家住同座楼,互相关照很方便。事实上,越来越多有条件的市民渴望把家中的老人“安置”在同一小区,或是步行几分钟就可以到达的地方以便于照顾。
上周,偶到一位朋友家,他们老俩口原在澄海居住,后因扩路,房子拆迁。而他的两个儿子,大的在深圳,小的在新加坡,都成家立业。他就将补偿款,儿子的帮助,加上自己的积蓄,在汕头买二手房,终于找到一套与大儿子的岳父同座楼的大房子。这样,平时两对亲家串门也容易,大儿子探家也不用汕头、澄海来回跑。
现在城市大家庭的弱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如果和父母亲同在一个城市,经济条件又许可,“大家”和“小家”可适当缩短距离,既有独立空间,又可互相照顾。与父母家“最佳距离”,近六成网友表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希望与父母同住一个小区,方便照应。同小区,两家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