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南澳Ⅰ号”水下文物打捞
(2010-05-11 18:15:57)
标签:
考古文物社会生活文明文化时尚 |
分类: 锦绣河山家乡好 |
汕头“南澳Ⅰ号”水下文物打捞
最近一段时间,上至汕头各级官员,下至平民百姓,都在关心一件事:“南澳Ⅰ号”水下文物打捞。综合当地媒体报道:昨天(5月10日)下午3时30分至5时30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对汕头“南澳Ⅰ号”古沉船文物打捞进行现场直播,众多市民围坐电视机前观看直播节目,十分关心这一重大事件。认为央视新闻频道对汕头“南澳Ⅰ号”水下文物打捞发掘进行现场直播,将极大提升汕头和南澳的知名度,对宣传汕头和南澳当地人文历史、经济社会、风土人情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对这次直播最为关注的没过南澳的岛民。中午过后,很多岛民就打开电视机等待收看央视的直播节目,这种关注和热情丝毫不亚于除夕夜收看春节联欢晚会。
直播除了现场记录和展示潜水员下水过程、水下考古工作情况、水下文物情况和文物出水过程外,还邀请国家级文物鉴定专家对出水文物进行现场点评,介绍我国400多年前的文化信息风貌。此外,还介绍汕头“南澳Ⅰ号”被发现和保护的整个过程,同时插播介绍汕头、南澳当地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风土人情,让全国观众一饱眼福。
直播不仅让观众们“零距离”感受水下考古工作,也让专家们惊喜连连。水下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个新隔舱,专家称,舱里可能会有不同于已发现文物的货物,这不禁让人们又多了几许期盼。央视新闻频道每日会对汕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新进展进行动态跟踪,如果天气和海况条件允许,还将于5月15日和5月20日再进行直播。并在15日直播中对新发现隔舱进行水下测绘。央视科教频道《中国记忆》栏目也将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时对汕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进行2小时的直播。
据了解,汕头“南澳Ⅰ号”从上个月开始正式打捞,到5月9日采集出水的完整或者可复原文物累计已达1000余件,昨天又共有8箱文物出水。目前,汕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工作重点开始从外围和表面散落文物的采集,转向沉船区域内沉船船体及船载文物的发掘。从已出水的文物可以看到,文物种类主要是青花瓷大盘,也有少量碗、钵、杯及金属凝结物,其中青花瓷大盘和带盖青花瓷钵是最有代表性的器物,瓷胎和釉质比较厚重,青花颜色不太鲜亮,发灰或者发黑,无论人物还是花草图案都比较随意,器表施满釉,底足粘有细砂,即“砂足器”,属于外销瓷中的常见类型。
昨天,故宫博物院专家对出水文物进行初步解读,使人们对汕头“南澳Ⅰ号”文物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华莎对出水文物进行一一点评。对其中一个青花瓷盘,她认为,该瓷盘出自漳州平和窑,初步鉴定为明晚期生产。相比景德镇瓷器,漳州平和窑的瓷器胎体稍厚,绘画多为人物、瑞兽、花草等,风格上随意洒脱,自由奔放。陈华莎认为,汕头“南澳Ⅰ号”装载的主要是福建平和窑的货物,因此可以判断这条船肯定不是去欧洲的。运往欧洲的瓷器主要以景德镇为主,而且是按照他们自己的造型、自己的设计来做的,比较精细,因为运往欧洲的瓷器主要是给皇宫贵族用的。
在今年已出水的汕头“南澳Ⅰ号”的近千件文物中,除大量散落的陶瓷器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当时明朝禁运的一摞摞铜板及串串凝结在一起的铜钱,水下考古队员还在对汕头“南澳Ⅰ号” 沉船遗址进行探摸和清淤时,发现数量不止一件的类似铜炮、铜铳等物件,据此怀疑汕头“南澳Ⅰ号”很可能是一艘武装商船。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指出,古代商船往往配备防御性的武器,不能就此认定“南澳Ⅰ号”是战船,还得根据一些更为细致的信息。综合汕头“南澳Ⅰ号”各方面信息,目前可以初步判断的是:这是一条贸易船,以装载瓷器为主,年代大概在明晚期。
在众多瓷器中,一块直径约60厘米、表面斑驳泛着铜锈的铜板引起众人的注意。汕头“南澳Ⅰ号”考古现场文物组人员表示,这样的铜材还发现很多,这些铜板是一摞摞堆积的,而考古现场还出水了为数不少的铜钱。“要不是走私,也是夹带,实际上从宋朝开始铜料已经实行了禁运,明朝万历年间更是如此。”考古人员认为,因为已经凝结在一起,目前还不能断定这些铜板是成品还是原料,但当时的海上贸易贩铜出海是有可观利润的。由于明朝时期实行的是银本位制度,银两可以兑换大量的铜钱,而这些铜钱在海外很多国家甚至是作为硬通货来使用,铜料在国内的价格远低于东南亚甚至印度洋一些国家。海上贸易者通过利差,可以贩运铜钱或铜材在海外换来更多的银两,赚取更高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