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2)
(2009-12-17 12:39:28)
标签:
汽车客运服务安全社会民生文明文化杂谈 |
分类: 平凡岗位人和事 |
雄关漫道真如铁
——汕头市汽车客运中心站发展历程
2007年9月4日和12月18日,汕头市委黄志光书记两次主持召开书记会议,听取有关车站的情况汇报,作出抓紧解决有关车站问题的指示。
四
2008年初南方雪灾,汕头火车站滞留大量旅客,汕头市政府决定紧急启用汽车客运中心站临时安置滞留旅客。1月27日上午11时,中心站有条不紊在半个小时内做好接待准备,全站留守人员连续9天,每天24小时连轴转,在有关部门和人员的配合下,先后接待约3万滞留的火车乘客,充分展示了客运中心站先进的功能和效率,受到市领导多次表扬。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心城区交通压力逐步加大,交通拥堵现象也日益突出,同时,中心城区也正逐步向东部拓展,东部经济带规划和建设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市区道路向东延伸、东区公共设施逐步完善、常住人口向东区聚集。及早启动客运中心站,是落实国家公路交通规划,进一步规范运输市场秩序,改善中心城区的交通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区域交通航运中心的战略部署,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重大举措。对于改善汕头市公路运输站场的落后状况,规范运输市场秩序,合理分流交通,减少城区交通拥堵,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对外交流,方便人民群众乘车,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综合配套能力,促进汕头市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由于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在市委领导指示推动下,2008年2月19日,汕头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做出决议:同意撤销市汽车客运中心站覆盖范围内的全部临时客运站点,2004年2月6日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关于规范客运市场的议案(第18号)办理情况的决议中有关保留金砂东汽车客运站的内容同时相应失效。会议要求,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做好启动市汽车客运中心站的各项准备工作,完善配套服务,合理安排公交线路和班次,方便群众乘车,保证市汽车客运中心站正常运营。同时妥善做好撤销金砂东汽车客运站和其他临时客运站点的善后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随后,从2008年3月4日开始,在不足三个月时间内,市政府就对客运中心站的启用和客运市场的整治先后发了6个文件,苏耀光副市长先后3次亲临中心站视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作出解决问题的指示。
五
为适应重新启用开业的需要,2008年3月10日,广东省交通厅组织了对汕头市汽车客运中心站的验收,评定为一级A类汽车客运站。我站是一家股份制公司,现由5家股东组成,其中广东省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占35%;汕头市汽车运输总公司(汕头市50强企业之一)占30%;汕头市龙湖区龙鹏燃化发展有限公司(汕头市50强企业之一)占15%;汕头市三江贸易有限公司占10%;汕头市金园客运有限公司占10%;目前国企占股65%,民企占股35%。
在汕头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领导的关怀和各级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客运中心站自2008年4月20日正式开业。省交通厅副厅长陈自昌、省道路运输协会会长肖玉堂、省交通厅公路运输管理处调研员李时锋、汕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友烈、副市长苏耀光、交通局长叶先华、运管中心主任吕富德等领导出席了开业庆典。陈自昌副厅长和苏耀光副市长作了讲话,对中心站的正式开业表示祝贺。中心站正式开业运营后,设立“爱心基金”,为特殊困难的旅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累计8人。并与中国移动合作,率先在候车室开展旅客短信互动,这在全国汽车站是第一家。
我站正式开业后,当时在我站覆盖范围内的过渡性临时站点还没有撤销,我站也经历51天过渡期。但从下半年以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部份非法票点死灰复燃,对我站的生产经营造成严重的冲击。我站一是积极争取上级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汕头市汽车客运市场的整治,守法经营,正规经营,不打“擦边球”。二是争取客运单位的大力支持,克服各种困难,千方百计拓展线路,增加班次。三是加强内部管理,落实考核制度,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四是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勤俭办企业。去年经营256天,发送旅客近40万人次,月均4万余人次,日均1500多人次;总发班车8万多班次,月均发近万班次,日均发300多班次;总营收超3000万元,月均超300万元,日均超10万元。去年我站总营业收入300多万元,业绩高于预计。
六
今年以来,汽车客运中心站生产进一步发展,已有9省市线路88条,576辆车进站经营,可日发708班次。实际现行61条线路,其中长途线路41条,211个班次;短途线路20条,286个班次,545辆车进站经营,始发车有95辆,日发480班左右。省际班车开通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山东、河南、江西、湖北。
今年2月20日,中心站同市交协出租小汽车分会开展共建文明服务活动,规范站前广场出租车管理,树立文明有序的车站形象,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原载《汕头交通》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