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木刻楞俄罗斯族东正教堂里希 |
分类: 金秋北疆行 |
岸采金业的兴起,俄国流民不断越界到额尔古纳河采金,到1884年时,俄国采金者已高达一万五千人。1900年,由于北京爆发义和团运动,沙皇俄国乘机出兵进犯,卡伦被毁,官兵逃散,俄罗斯流民再次乘虚而入。后来,有不少山东、河北等地之民或被招募来此修路,采金,或闯关东来此淘金。其中一些人陆续娶俄女为妻,也有中国女子嫁给俄人,逐形成很多华俄联姻家庭。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不少联姻家庭迁去了前苏联。如今,留在这里的多为联姻家庭的第三、四代,甚至第五、六代。
刚进村口,就可以看到,在并不宽敞的村路两旁,排列着由木栅栏围成一个院落一个院落的俄式木刻楞。几乎每个院子门口都竖着诸如:“阿廖沙”、“瓦列嘉”之类家庭旅店招牌,我们选择了一个叫“列佳”的家庭旅店。这家女主人有着四分之一俄罗斯血统,从她浅蓝色的眼睛中,你就可以感觉到斯拉夫后裔的热情。主人家的院子很整洁,除了秋千,后院还种了花卉和蔬菜,就连木屋的窗台上都摆着盆花,住在这样的地方
你会感到安全踏实。
“达娃里希!”(同志),他哈哈笑着招招手,也回了一句:“达娃里希!”斯拉夫人的友善和热情来自祖先的遗传基因,他告诉我,村里会说俄语的年轻人己经不多了。我想,从纯血统的角度来看,俄裔的消失可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