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嘉峪关
感谢新浪草根名博《旅游海外》、《影像》及博海无涯《文史人物》对本文的推荐

一早我们就坐火车离开了敦煌,到嘉峪关的时间是下午两点四十分。因为时间紧,我们就包了一辆出租车游览。
长城第一墩

讨赖河峡谷

长城第一墩又名“讨赖河墩”,位于嘉峪关明长城最南端,讨赖河北岸八十二米的悬崖峭壁上。它是肃州西长城的尽头,也是明代万里
长城最西端的第一座墩台。该台建于明嘉靖十八至十九年(1539-1540年),是嘉峪关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中,六十六座烽燧墩台南路的十墩之首;距嘉峪关7.5公里。
谁知天公不作美,风沙很大,在墩台的悬崖边看讨赖河峡谷,随时都有被风吹下河谷的感觉。时光真是一把利剑,一座雄伟壮观的烽火台,竟被流失的时光削成了一个小土堆。放眼长城的豁口处,远处一片莽莽苍苍,混混沌沌;大有“北风卷地百草折”的苍凉感觉。这就是过去被称为关外的地方了。

风蚀长城

北风卷地百草折
悬壁长城

悬壁长城距嘉峪关市区十一公里,地处石关峡口的黑山东坡,是肃州西长城的北端。城墙自山底蜿蜒而上,在山脊上似长城倒挂,铁壁悬空。因封锁石关峡口而得名。诗曰:“万里长城万里关,叠嶂黑山暗壁悬。”
不过,明嘉靖十九年完成的城墙早己损毁,我们看到的是公元一九八七年的仿制品。

尘迷黑山

沧桑嘉峪关。

嘉峪关前九眼泉

远眺嘉峪关
因关建在马鬃山余脉黑山的嘉峪塬上,故名嘉峪关。嘉峪关不论
是建关前,还是建关后,这里都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冲。自古称“河西第一隘口”。
明洪武五年(1372年),征西大将军冯胜,在兰州大败蒙古军。曾不可一世的元军降的降,俘的俘,能跑的都向西北逃去。明军一直追到玉门关外,才班师凯旋。冯胜沿途巡察,看中了河西走廊西端的嘉峪塬。
这里依山傍水,南有祁连山余脉文殊山,北有马鬃山余脉黑山,两山之间形成交通咽喉,乃“锁钥”之地;坡下又有九眼泉,“冬夏澄清,碧波不竭”,因此,冯胜便在此建嘉峪关。称“西襟锁钥”。
嘉峪关关城建于明洪武五年,现存关城是我国长城全线规模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的关隘。关城由护城
壕、外城、罗城、瓮城、内城组成,素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
当我们来到嘉峪关时,九眼泉己近干竭,在灰朦朦的沙尘和细雨中,嘉峪关背后蜿蜒的祁连山虽然看不见了,但,经历了六百多年风雨沧桑的嘉峪关,却依然雄伟地屹立在祖国西北大地上。

内城

将军府

城楼

(本篇完
下篇:走马观兰州)
请点开下面文章,其中一定有你喜欢的:
一.老婆原是一片天
(家庭亲情
共七篇)
二.一条鸿沟造就了大汉王朝
(随感杂谈
共四十四篇)
三.影像深圳
(生活印象
共十三篇)
四.新西行漫记之十四:鸣沙山 月牙泉(旅行散文
共十四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