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琐事》,一部美国独幕剧精品

(2007-05-29 20:21:00)
标签:

独幕剧

 

 

    苏珊·格拉斯佩尔的《琐事》据说是美国戏剧史上入选戏剧选集率最高的一个独幕剧。三年前我曾将此剧本翻译成中文,今年我决定把它搬上北京的舞台,并希望由非职业戏剧人来排演。下面介绍一下它的作者,一位在美国戏剧史上有过突出贡献却又被长期忽略的女戏剧家,也顺便谈谈我对此剧的几点粗浅看法。

    

谈谈《琐事》,一部美国独幕剧精品

   

    苏珊·格拉斯佩尔(Susan Glaspell)的戏剧生涯开始于1915年,她与丈夫乔治·库克在一起创办了在美国戏剧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的 “普罗文斯特演员剧团”。这个非商业和实验性的剧团,在打破美国戏剧被商人控制的状况、在美国戏剧向艺术性发展上起到了开创性作用。1916年8月,为了与尤金·奥尼尔的短剧《东航加的夫》凑成一场演出,库克鼓励妻子单独创作一个独幕剧,于是她写出了《琐事》(Trifles),并在剧中扮演黑尔太太。《琐事》在首演后就获得了观众和评论家们的一致好评,几十年来《琐事》长演不衰,成为一部在美国戏剧史上不多的具有广泛影响的独幕剧。格拉斯佩尔共创作了约13个剧本,其中很多是独幕剧。获得最高荣誉的要算是她1930年根据美国女诗人埃米莉·迪金森生平创作的《艾丽森之家》(Alison’s House),该剧在1931获得普利策戏剧奖。作为小说家,格拉斯佩尔还创作了几十部短篇和长篇小说。

    《琐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所小村镇里发生了一起谋杀案,被害人是村镇里的农民莱特,而犯罪嫌疑人则是他的妻子。县检察官在案发后带领当地的治安官等人对犯罪现场进行勘验,希望发现有关犯罪动机的证据和线索,以确定莱特太太的罪行。最后,在男人们对于关键线索一无所获的时候,一起来帮忙拿东西的两名村中妇女——黑尔太太和治安官夫人却在厨房的“琐事”中发现了案件背后一个农民妻子的悲惨生活,出于对莱特太太的同情和相似处境的理解,她们在剧终时没有告诉男人们她们发现的重要线索。

    这个剧本是基于作者家乡一个真实的农妇杀夫案件写成的。这样一个题材,可以处理成小说或是多幕的长剧,而对于一个短剧而言,创作难度是比较大的。由于独幕剧这一创作体裁在篇幅和时间上有比较严格的限制,因而最讲究切入角度和结构冲突的技巧,对于情节截取和人物刻划也都有很高的要求。就拿这个村妇杀夫题材来说,可以直接表现夫妻之间的矛盾,揭示杀人的动机和其后的社会矛盾。或者是以案件侦破为主,强调故事的悬念。这样来写独幕剧应该说也没有问题,但很可能会使作品显得过于直白或流于侦探剧的俗套。格拉斯佩尔独辟蹊径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角度:她避免了冲突的直接表现,让情节开始于案发后对现场的勘验,舞台场景局限在一间农家厨房,把舞台上的大部时间交给了两个普通妇女。这样处理也有很大的风险,会使全剧缺乏明显的戏剧冲突,但作者确凭着高超的编剧技巧、细腻的人物塑造以及主题的深刻把握而使《琐事》成为一部有着永久魅力的短篇精品。

    《琐事》在写作上最主要的一个特色是运用了“间接含蓄”的创作手法。作者始终没有让主要人物-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上场。这样写的高名之处在于,作者让观众(读者)通过想象参与到主要人物形象刻画的过程中,使独幕剧不长的篇幅得以延伸,不仅使人物形象丰满,而且节省了笔墨。《琐事》在有限的篇幅里成功地完成了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是没有出场的莱特太太,更是相当生动、丰满和感人。莱特太太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两位妇女:彼得斯太太和黑尔太太等人的谈话来逐渐树立起来。从她们的口中,我们知道莱特太太40多岁的年纪,曾经非常美丽;她喜爱歌唱,早年曾是唱诗班的成员;她没有孩子,由于丈夫的乖戾和小气,她不仅不能做到衣衫整洁、没有什么零花钱,而且不准在家歌唱和养会唱歌的鸟;她整天生活在让人感到“不痛快”的地方;她曾热爱生活,喜欢用色彩鲜艳的布块做被子……对于这样一个可以说可爱的妇女,要有什么样的愤怒才能形成一个杀死丈夫的动机呢?虽然莱特太太反抗丈夫对自己的压迫和社会对女性的不公上采取了过激的行为,但她的遭遇与处境却不能不使观众(读者)产生同情,在美好与谋杀的强烈对比中,对悲剧背后的社会因素进行思索。

    《琐事》还运用了平行对比的创作手法。作者把莱特夫妇放在幕后,而在舞台上设置了另外一组男女人物。以莱特夫妇的冲突和检察官、治安官等男人和两位夫人之间的冲突进行点与面的对比,把夫妻矛盾拓展到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矛盾,从而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此外,金丝雀和莱特夫人之间的象征性对比也使莱特夫人的境遇更加形象化。这两种对比并不生硬,而是与情节发展自然地有机结合在一起,并互相映衬促进,自然而深刻。

 

    在《琐事》中,格拉斯佩尔通过男人们在发现线索的过程中表现的专横和无能进行了含蓄的讽刺。但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作品的感人之处在于对人与人之间真情的呼唤上。剧中人情的冷漠一方面表现在男女所处的两个陌生而隔阂世界;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同性之间的关系上。作者借黑尔太太之口控诉了人情的冷漠:“那是犯罪!那是犯罪!谁又会去惩罚这个呢?”在通讯和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人们缺少顺利沟通的物质条件;在通讯和交通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又面临了机械化的挑战。我们今天不是依然在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吗?从这个角度来看,《琐事》所反映出的主题是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这也应该是优秀戏剧作品的一个特点吧。

 

谈谈《琐事》,一部美国独幕剧精品

04年阿拉斯加伐尔本克大学学生剧团演出《琐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