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故事】北方酿酒,源自直沽
(2014-07-27 13:56:07)
标签:
美食 |
天津人都知道一句话: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这是事实。据记载,金代始建直沽寨。元代自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 试行漕运南粮北调,粮船从江苏太仓刘家河启碇,飘洋过海,从大沽口进入大直沽,再改换内河粮船,往运河运到大都(今北京)。大直沽是海运终点港,也是漕粮转运京师的中转码头。元代在大直沽设立漕粮接运厅,并于延祐三年(1316年)将直沽寨改为海津镇。直沽是天津城市最早的聚居地,“津沽”是天津的别名,“直沽”是天津的古名,在明代“直沽”又是海河的通称。
记得80年代,酒业市场流通较少,天津人喝白酒,最主要的就是一种——直沽高粱。但无论当时还是现在,可能人们都没注意到,大直沽其实是历史上中国北方第一个用粮食酿酒的地方。由元代到明代,都是靠南粮北调供应军需民食,因此北方各地历来严禁用粮食造酒,大直沽距离运粮聚散地最近,烧酒作坊在不生不灭中延续下来。所以说,大直沽是中国北方最早造酒的地区,是北方酒业的发源地。津门俗谚曰:“大直沽三件宝:古庙、烧刀、台子高。”这个烧刀,就是高粱酒。
大直沽在明永乐年间建村时,村里居民有一半以酿酒为生。民国年间出品的《天津志略》记载:“天津烧锅最盛时多达二十七家,大直沽竟占十六家。”“天津酒业尚称发达,大直沽一带尤为最富之区,所制白干酒质高味醇,世称佳酿。”
大直沽酒为什么好?有一种说法是大直沽有四大出水坑。东边是东大坑,西边是官盐院,南边是豆家坑,北边是薛大坑。四大坑都与海河相连,深及地泉。烧锅都在四大坑附近设立。还有一种说法是大直沽后街有一条小溪,引进御河水,经过自然沉淀,是酿酒最好的水源。大直沽的烧锅傍溪而设,所酿的酒醇正甘美。
酿酒要经过洗料、前净、后净、采曲、发酵、加气、头淋、二淋、三淋9道工序。发酵这一步骤考验的是发酵师傅的经验和技术,过去一般没有发酵池,必须放入大缸中发酵,一个烧锅酒厂同时拥有几百口大缸也不稀奇。原料发酵时间一到,马上要进入蒸馏出酒环节,这是工作量最大最紧要的时刻。
挖坑垒灶,把地灶铁锅中的水烧到滚开,在锅上盖好密眼箅bì子,将一个桶状容器(行内称为“甑zèng”)套在铁锅上,不能漏汽。装甑师傅一边向甑桶中轻轻抛洒发酵好的酿酒原料(俗称酒醅pēi子),一边观察蒸汽与原料之间的反应,既不能让原料压住蒸汽,也不能让蒸汽将原料很快托上来。在甑中加满原料后,用带有汽桶的盖子将甑桶盖好,然后上面放置一口冷水锅,小徒弟拼命地搅拌,直到冷水变成热水,再换冷水继续搅拌。搅拌过程中,冷水锅起到对酒蒸汽冷却的作用,使酒蒸汽变成液体流出,成为真正的白干烧酒。
烧锅酿酒,考验的是酿酒师的技术。一位师傅掌管入池投料发酵,称为大技师,另一位师傅掌管装甑蒸馏出酒,称为二技师。两位师傅对于各种技术环节必须了熟于心,酿酒质量全凭技师的经验、技术和判断力。酒酿出来后,还有一道深埋地下的工艺,即将酒灌入酒坛,加锡盖密封,1至3年后才能出土上市。还有的要窖藏20年才出坛装瓶。此酒清香馥郁,醇厚协调,绵长婿长,饮后心怡神爽。以此为基酒制成的五加皮酒,添入了五加皮、陈皮、当归、熟地、甘草、红曲等成分,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滋阴的功效。玫瑰露酒采用优质新鲜的露水玫瑰为原料,与陈年优质高粱酒进行混合,浸泡存放两年以上,制成无色透亮、玫瑰香气扑鼻、透人心肺、甜美舒畅、诱人欲饮的玫瑰露酒,饮后满口喷香、经久不散、连用过的酒具翌日存有余香。
清代诗人唐芝九有一首诗叫《各色酒》:“茵陈玫瑰五加皮,酒性都从药性移,还是高粮滋味厚,寒宵斟酌最相宜。”晚清诗人崔旭在《津门百咏》中写:“名酒同称大直沽,香如琥珀白如酥。南中也爱烧刀好,一斗葡萄博得无。”都是在歌咏大直沽天津卫的美酒佳酿。
大直沽第一家烧锅究竟始于何地,现已无法查考。但有根有据的永丰玉号、义聚永号烧锅,均有上百年历史,义聚永号烧锅,就是今天天津直沽酿酒厂所在地。
义聚永记烧锅创建于1880年左右,老板叫刘鑫。1900年庚子事变,大直沽惨遭八国联军涂炭。为躲战乱,刘鑫携家眷避难至西郊小稍口。战事平静以后,刘鑫重建大直沽烧锅,同时各家烧锅也相帮相济,大直沽酒业“不二年间,生聚日繁”。1915年,刘鑫与天津55家酒商一起上书天津总商会,申请成立酒业公所获得批准,办公地点设在南马路旧草厂庵内。大直沽酒业日渐繁盛。
刘鑫对内设立了数十条酒庄“庄规”,以确保酒的品质。与此同时对外广交潮汕、广东、福建各帮商号,拓展营销渠道。他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刘桂森,字香久,取“留香酒”的谐音,表达了对酿酒产业的厚望。刘香久16岁到估衣街敦庆隆绸缎庄学生意,数年后到营口英商洋行供职,在从事对外贸易的同时也开始接触西方进步思想。25岁,刘香久回到大直沽,从父亲手中接任义聚永经理。
接手义聚永后,他开始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增加新品种,在原有高粮酒、五加皮酒、史国公酒、玫瑰露酒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改进,并外请名师,精选净料,先后开发出莲花露、木瓜露、佛手露、茵陈露等品种,形成了独特的酒产品系列。
为打开市场,刘香久带上各种样酒前往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广交当地业内人士,会晤新闻记者,向他们介绍大直沽酒业情况,并拿出样酒请他们品尝。新加坡《星岛日报》头版以大字“天津酒业巨子刘香久到星岛”为题予以报道,大直沽义聚永酒厂生产的各种酒直销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曼谷、吉隆坡等地华侨聚居区。他分别于1927年、1931年,抢先在南洋和香港注册了带有英文标志的“金星”商标,使天津金星牌玫瑰露、五加皮、高粱酒成为南洋人至今喜闻乐见的美酒佳酿。义聚永有了香港公司后,以香港为总运输站,再把酒销往美国、加拿大、英、法、德等国。
1934年,义聚永作为天津惟一的酒商参加“首都国货展”并载誉而归。同年,又以天津惟一的酒业厂家与全国闻名的同仁堂、东亚毛织、盛锡福、同升和、永利制碱等厂商一起参加芝加哥博览会,使“金星牌”大直沽酒闪亮登场于世界展会的大雅之堂。
岁月推移,不仅仅是义聚永,大直沽其他酒庄的酒香也越飘越远。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义聚永、义丰永、永兴太、福源公司、裕丰永、同丰记、广聚永都先后在香港设庄,成立天津酒商办事处,每年获巨额外汇。一位法籍华人提供的资料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校级军官在负伤养伤时,才配给一杯直沽老白干饮用。”
直沽高粱酒质优价廉,各地酒商争先来大直沽聘请酿酒技师为他们建造酒厂。厦门商人聘请了技师刘金凯,在厦门开设晋源酒厂,生产白酒;另一位酿酒经验丰富的周洪有,受聘到新加坡郑绵友酒行;还有一位经营酒业的李凤桂,受聘到新加坡乾源酒行。日本人不会做高粱酒,本国又不出产高粱,大约在1914年,日本人一方面从中国东北进口高粱,另一方面到大直沽,请出大师傅崔秀岭,二师傅崔鸿禧,带领赵玉元、翟玉山、李恩起、张双喜、尚青侣共7人到日本神户传授制酒技术,并实际酿造。这些人在日本干了6年后才回到天津。
但是,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大直沽白酒也遭遇了数度重挫。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大直沽遭空前洗劫,几成废墟,后沦为比利时租界;军阀混战使市场购买力下降,生产调敝;日本侵略军的侵占导致粮食奇缺,造酒困难,大部分酿酒烧锅在抗战期间倒闭。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一条海上禁运的通告,使整船出口的酒在运出后杳无音讯,巨额货款无回,海外经营基本瘫痪。当时仅积压的成品、半成品及各种原料、辅料就达40余万元,海外市场无法经营,国内市场在日本侵略军的占领下也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当时,大直沽多家烧锅相继倒闭,能惨淡经营下来的已所剩无几,义聚永同样处在崩溃的边缘……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地方税务局特意给义聚永颁发了生产执照,支持他们继续生产。1951年,在天津举办的华北物资交流展览会上,义聚永生产的高粮酒与山西汾酒和北京二锅头酒一起被评为华北名酒。1954年,义聚永作为天津唯一酒商,应邀参加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公私合营后,义聚永、义丰永、同聚永、广聚永等大直沽仅存的十家私营烧锅合并到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天津食品分公司(现天津食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继续使用“金星”品牌,统一对外出口,在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享有盛誉,“金星”酒也被国际市场誉为最古老的“中国白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