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津故里】尖山回忆录

(2011-06-05 16:55:07)
标签:

八大里

尖山

潮人

杂谈

尖山没有山。尖山位于河西区中南部,《天津卫志》记载,早在17世纪初,明天启年间,“尖山”这个地名便已存在。那时,尖山一带以及周边地区是大片稻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市政府为解决职工住房问题,在邻近南郊工业区的尖山一带(北起大沽路,南至尖山村,东邻土城,西界尖山路)开辟建设“八大里”,形成了尖山居住区。尖山居住区当时占地面积43.64公顷,划分为6个独立街坊,其中之一专门是公共建筑,每个街坊之间用轴线关联,中央地带是一座长方形的公园,占地两公顷。这一时期的规划因受前苏联城市规划理论影响,居住区不再是中式传统的南北朝向与行列式布局,而普遍采用了“周边式”、“双周边式”或者“转角单元”,基本上几幢楼就会构成一个庭院式格局,空间舒适,错落有致。住宅以3层为主,3~4层结合,4层住宅的底层是商业用房。

 

“八大里”包括红升里、红霞里、金星里、红星里、红光里、曙光里、光明里、红山里,若扩充到更大范围,则还有澧新里和大庆里。“八大里”建成入住后,河西区尖山街成为拥有两万多户居民、6万余人口的全市“第一大街”。

 

尖山真正的传奇是90年代之后的事。多年以后,北京的时尚达人们仍然记得,当年他们提着大包小包成群结队或者耍单帮坐火车来天津尖山淘宝的壮观场面。和八里台的打口带一样,尖山的外贸地摊,也给首都的时尚青年们留下了深刻的潮流烙印。

 

90年代初,一批外贸商贩聚集到黄山路早市场,自发形成了集市,开始销售布头、绒衣、箱包等杂货。后来这里的人气越来越旺,能从早上6点一直热闹到中午时分。2002年9月曙光里市场开市,大部分黄山路的老摊主都搬进了“大棚”,部分摊主开始转型卖箱包和外贸甩单服饰,周边四个出口的小道又分别衍生出旁支,形成了后来的潮人圣地“曙光里”。直到2005年5月31日曙光里市场拆迁才告一段落。

 

曾经的曙光里摊主张姐回忆说,大概1990年,她在黄山路中间那段摆摊儿做布头儿生意。当时那儿还是早市儿,四五点钟就得起床,6点摆摊儿。虽然是早市儿,但顾客也不都是大爷大娘,真有不少30出头、40来岁的时髦女人。到2000年前后转到曙光里大棚时,她们就开始卖外贸服装。当时人气很旺,十万八万的货,两个月就能卖光,货好的话半个月就能清货。那时候,两个人盯一个小摊儿真顾不过来,一个人站在椅子上看着,一个在底下收钱,谁都闲不住。别说吃饭,连喝水都没时间,下午谁要是拿来金嗓子喉宝大伙都得抢,因为一天嘴里不停吆喝到中午嗓子就哑了,有时喊着喊着自己都迷糊了,“10块钱3件”成了“3块钱10件”。

 

当时的尖山真的可以淘宝。一个国外限量版公仔,一双只有在国外潮流杂志上见到的原版波鞋,一个足可以摆上收藏架的挎包等等,都可以在尘土飞扬的旧货堆里被发掘出来,然后摆上最时尚的案头供人膜拜。市井文化和潮流气质在这里交错、发酵,这就是地摊儿的乐趣,你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买不买完全不重要,看才是最好玩的事。

 

后来,当摊主们将蒙尘的货品搬进了装修高档的商业广场,当那些批量生产的A货被打上厚厚的价签整齐地摆放在玻璃橱窗里,那些神奇无比充满艳遇的地摊儿,便从我们的城市里一点点消失了。

 

“街区公园”是尖山地区的另一种标志,这也是天津最早形成的现代化居住区模式。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前身是尖山公园,据说当年这座公园没有大门,一些树组成了一个门形入口。60年代这里曾经开辟了一个人工游泳池,后来慢慢荒废。1976年大地震,周围“八大里”的不少房屋受到地震影响,住在那里的居民们不敢回家睡觉,就在尖山公园里搭起1700多间地震棚。

 

而至今仍在的红光公园,就是当年“八大里”规划中的那座长方形的街心公园。几十年岁月流逝,当年背着书包穿过公园去上学的孩子们,如今悄然变成在公园里唱京剧、踢毽子、习武健身或散步晒太阳发呆的老人。

 

最近几年,每个周六周日,杜师傅和一众师兄弟都会在红光公园里挂起“韩慕侠形意八卦武术社”的旗子教拳练功,很多喜爱功夫的人愿意跟他学习、交流拳法。杜师傅大名杜云生,今年52岁,在天钢集团工作,从八九岁时开始练功夫,打拳干脆利落,擅长技击,然而在单位里他可是为人低调,更不愿意在同事面前炫耀武功。杜师傅的父亲杜少祥是形意拳一代宗师、风靡80年代的电影《武林志》中东方旭的原型韩慕侠的关门弟子,而他的师傅赵云彪又是韩慕侠的外甥,他也是得到了韩氏的真传。武侠小说常会写到学武之人争夺武林秘笈斗得昏天黑地,而杜师傅对于自己的功夫却丝毫也不保守,只要对方真心请教,他便会指点一番。因为在他看来,把形意拳发扬光大,别在他们这代人手里失传了,这才对得起前辈。

 

漫游尖山“八大里”,时光的印记还没来得及抹去。曙光里的墙上还有“职工之家”的水泥牌匾;永明里幼儿园的大门口,写着“服务四化”四个大字的铁牌已锈迹斑斑;红光里住宅楼的外墙上竟还能看到“贯彻毛泽东思想”的宋体字红色标语。尖山“八大里”,这一充满生活故事的城区,作为市文化中心周边地区,如今已纳入规划拆迁改造的计划,只待执行。建筑即将消失,不知道五六十年来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能不能被人记录下来,流传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