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天津租界解放南路德国领事馆女子中学杂谈 |
除了五大道之外,天津还有一处洋楼比较集中的区域,就是当年的德租界,现在河西区下瓦房地区的绍兴道、宁波道、奉化道、温州道、琼州道、闽侯路、福建路、台北路、解放南路等等街道周围。天津地方志记载:天津德租界东临海河,北接今开封道东段,西至海大道,就是今天的大沽路,南自小刘庄,总面积是1034亩。1901年,德租界又向海大道西南扩张3200亩,总面积达到了4200亩。这也是英租界之外天津最大的租界。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区域还基本还保持着原貌。1976年地震后不少建筑被毁,这一带也开始了大规模拆建,盖成了新的住宅楼。
现在的解放南路上的“解放南园”,过去曾经叫做德国花园。1895年,距今115年之前,天津德租界划定开始建设,在德国花园的中心处立起了一座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铜像,这铜像有3米多高,当时天津老百姓不认识这铜像是谁,都叫它“德国铜人儿”。
有老居民回忆德国花园当年的样子——花园后面是公安分局,所以老百姓都管这个花园叫大局子花园。花园的围墙是网状的,一进门迎面是一座凉亭,亭子两侧各有一个葡萄架,花园里树不多,只有靠近现在海河中学的一面墙根儿有一排松树,凉亭的南边是一个小游乐场,有滑梯和转椅。花园里有一座凉亭,说是凉亭,其实更像是一间小屋。有一个入口,但没有门。底部是一米多高的洋灰墙,上面是方格子的玻璃窗,慢慢收拢成圆顶。凉亭里有一圈长椅,可以休息,下雨了还能避雨。
解放南路当时叫“威廉街”,德国的领事馆、工部局、洋行、报馆、俱乐部、电影院、医院等都集中在这条路上。位于威廉街和罗尔沙伊特街,也就是今天的蚌埠道交口的康科迪亚俱乐部,又称为“德国球房”、“新德国总会”,是当时德租界最具标志性的大楼。这座建筑1907年建成,三层带地下室,有阁楼和老虎窗,门窗豪华,楼梯、柱榔、栏杆上都有精美雕饰。当时这里设有餐厅、酒吧、台球室、纸牌室、图书室、剧场、保龄球场等,是德国人在天津的政治、社交、娱乐中心。如今这里是天津政协俱乐部。
现在,这一带保留下来的大多数是两层或者三层的联排别墅。其中最有特点的就是福建路上的增延胡同。叫胡同,其实是个大院,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大院,只有走进去才会发现,这里竟然藏着这样一片天地。但高高的台阶、厚重的木制大门,屋顶飞檐上古代铜钱方孔造型的花纹图案,无不诉说着当年作为中产阶级居住区的那份讲究。
当年,这个大院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等洋行的职工宿舍。说到德国洋行,因为晚清及北洋时期,中国在军事上模仿德国,武器从德国进口,机械、电器、五金、药品、化肥等等洋货大量通过天津海关进入中国,所以也给德国洋行在天津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德国商人曾在天津前后开设了36家洋行,并且在海河下游小刘庄附近建造了“亨宝码头”,开设轮船公司,自备大型客货轮,开辟了从德国驶往天津及天津与大连、烟台、青岛间的航线。西门子洋行的电气设备,德孚洋行的颜料及化工产品,以及德国产的照相机、望远镜、胶卷、电影放映机、阿司匹林等等都是从这条航线进入天津,也渐渐为天津人所熟知。
德租界内,现海河中学一带,还曾有过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全国最早的公立中学、直隶省第一家女子中学等学校。1887年,英籍德人德璀琳在李鸿章的支持下,在当时德租界警察总部后身,今海河中学一带的一座德国日耳曼式风格的洋房里,创办了吞纳学院。这座学院又名博文书院。就是北洋大学的前身。
八国联军入侵后,德国领事馆组织德商集资,又在这里兴建了“天津德华学堂”。这所学堂除中学外,还包括女子学堂和小学。1909年1月5日的天津《星期报》有如下报道:“一所新德国小学于昨天上午11点钟正式开学。德国领事,Knipping博士主持了一个盛大的、由该校的学生和家长参加的大会。一间在德华学堂大楼中已整修好的大屋子被用于小学的教室。教室中已经布置好课桌和教学用具。德华学堂的Aring先生负责管理这所新小学。Beyer先生是助教。除了普通的课程外,还设有运动、唱歌和图画课。”
1910年,德国领事馆又在北洋西学堂内建立了德国女子学堂。这是天津最早的女子中学,校长、职员均为德国人,主要招收租界内外籍子女和中国豪门贵族小姐。1917年天津收回德租界,1919年,天津教育界著名人士李金藻出面将该校接管,改组成立大营门中学。1924年4月,又在此筹建“直隶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校”,后又更名为“河北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校”、“天津市立第一女子中学”。
当年,德租界里住过大量的历史名人,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住在德租界威廉路,今解放南路256号;辨帅张勋住在德租界6号路,今浦口道6号;袁世凯长子袁克定住在德租界威尔逊路,现解放南路电话局对面;北洋政府海军总长刘冠雄住在德租界6号路,今马场道123~125号;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王郅隆住在浦口道22号图书大厦附近。
德租界是天津最早收回的租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向德国宣战,1917年德国战败,德租界被当时的北洋政府收回,改为天津特别第一区。花园里的“德国铜人儿”就是那时候被推倒的。
现在,旧德租界又在经历脱胎换骨般的转变。在琼州道、解放南路、温州道围成的三角地上,重新规划建设了11幢崭新的德式风格别墅洋楼,组成了“德式风情区”。当年的德租界在天津只存在了22年,天津人对德租界的印象并不强烈,烟消云散的往事中,老建筑和老街道,都成了跨时代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