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读《复仇》(其二)

(2025-06-24 10:48:39)

散文诗《复仇》(其二)  作者:鲁迅   选自《野草》  

  因为他自以为神之子,以色列的王,所以去钉十字架。   

  兵丁们给他穿上紫袍,戴上荆冠,庆贺他;又拿一根苇子打他的头,吐他,屈膝拜他; 戏弄完了,就给他脱了紫袍,仍穿他自己的衣服。

  看哪,他们打他的头,吐他,拜 他……   

  他不肯喝那用没药调和的酒,要分明地玩味以色列人怎样对付他们的神之子, 而且较永久地悲悯他们的前途,然而仇恨他们的现在。   

  四面都是敌意,可悲悯的,可咒诅的。   

  丁丁地响,钉尖从掌心穿透,他们要钉杀他们的神之子了,可悯的人们呵,使他痛得柔 和。

  丁丁地响,钉尖从脚背穿透,钉碎了一块骨,痛楚也透到心髓中,然而他们自己钉杀着 他们的神之子了,可咒诅的人们呵,这使他痛得舒服。   

  十字架竖起来了;他悬在虚空中。   

  他没有喝那用没药调和的酒,要分明地玩味以色列人怎样对付他们的神之子,而且较永久地悲悯他们的前途,然而仇恨他们的现在。   

  路人都辱骂他,祭司长和文士也戏弄他,和他同钉的两个强盗也讥诮他。

  看哪, 和他同钉的……四面都是敌意,可悲悯的,可咒诅的。   

  他在手足的痛楚中,玩味着可悯的人们的钉杀神之子的悲哀和可咒诅的人们要钉杀神之 子,而神之子就要被钉杀了的欢喜。突然间,碎骨的大痛楚透到心髓了,他即沉酣于大欢喜 和大悲悯中。   

  他腹部波动了,悲悯和咒诅的痛楚的波。   

  遍地都黑暗了。   

  “以罗伊,以罗伊,拉马撒巴各大尼?!”(翻出来,就是:我的上帝,你为甚么离弃 我?!)

  上帝离弃了他,他终于还是一个“人之子”;然而以色列人连“人之子”都 钉杀了。   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的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   

  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对《复仇》“其二”,鲁迅虽未有说明,但主题也较明显,所写耶稣被以色列人钉在十字架上的故事,是取自《圣经·新约》的《马可福音》和《马太福音》。这里侮辱、讥诮并动手钉杀耶稣的群众,已经不是活得无聊的旁观者了,他们竟然亲手将解救自己的先觉者杀害,客观上已起了帮凶的作用。耶稣的这个结局,可以说概括了古今许多改革家与先行者的悲惨遭遇。无论是旁观者还是帮凶者,对这些愚昧麻木的群众,当然无所谓复仇。取名“复仇”,其实是表现了作者的深沉的悲愤。


人物形象身上贯注了作家的悲愤情绪,这是《复仇(其二)》的基本感情色彩。但在具体描绘中,突出的却是轻蔑,用轻蔑来反衬悲愤,这和《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的直接描绘悲愤是不同的。因为只有把悲愤化为轻蔑,才能完成“复仇”的主题;而轻蔑只有有了悲愤做内涵,才显得那般深沉而坚实。


在《复仇(其二)》中直写耶稣的感觉。他虽然感到透心的痛楚,但却“痛得柔和”、“痛得舒服”,并且“沉酣于大欢喜和大悲悯中”。前者是肉体上的真实感觉,后者是心理上的满足,二者完全相反。这正是对凌辱者的轻蔑所产 生的一种感觉转换,而不是什么表现为群众视死如归。


鲁迅选取了《圣经》中耶稣受难的故事原型。他充分肯定了耶稣基督的爱的人格,同时将作为“神之子”的耶稣演绎、写成为“人之子”的耶稣。在《复仇(其二)》中,耶稣被刻画为一个为民众谋求福祉却得不到民众理解,反而遭受凌辱和迫害的孤独精神战士。耶稣面对“四面都是敌意”的环境,进行了复仇,他“玩味”、“悲悯”、“咒诅”这些人们“不肯喝那没调和的酒”,要分明地玩味以色列人怎样对付他们的神之子,并且较长时间地悲悯他们的前途,然而仇恨他们的现在。


轻蔑等同于无视,你无视我的存在,视我为无,那是因为你有了权力的加身,让你飘飘然的忘了自己姓啥了。你将我踩于脚下,侮辱打压。这一切在我这转变成了悲愤和仇恨,因为是你卑鄙恶毒在前种下了仇恨的种子,所以后面的仇恨就要演化成复仇的力量。复仇也可能在今晚,也可能在明早,也可能在后天的午后,在等待那个最适合你的时间,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就像当年射击教官讲的要调整好呼吸,靶心准心你的心必须是三点一线人枪合一才是最佳的击发时机。轻蔑无视导致侮辱打压,这就成就了仇恨的发芽,演变成了复仇的力量,这力量在胸腔内积蓄发酵最终得爆发,爆发的那一刻你我都就归零了,两清了,两具尸体殊途同归,同归于尽虽败犹荣。在是底层的职工他的尊严不容你污蔑践踏。你伸出脚无所顾忌的将我踏于足下的时候,你就已经踏上了那条属于你的不归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交发票
后一篇:肺腑之言留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