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住在折腾中》文摘11

(2014-11-14 04:57:34)

《安住在折腾中》文摘11

精神财富带得走

 

石家庄网络禅堂张居士真的是用心,不但把网络禅堂的修行安排的妥妥当当,而且把家人的事情也安排得非常妥当。因为他家有个介于八零后与九零后的孩子,他为了培养孩子的精神财富,付出了一切的代价。这真的是学佛的真实落实,因为我们学佛的人常常说:“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学佛的人都知道这句话,也常常说这句话,但是会去实践修行和落实去做的人不多。我们知道我们的物质财富不但是在这期的生命结束之后带不走,即使是在这期生命中遇到的自然灾害、战争、疾病等等也是不能相随的。所以,佛教一句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就把我们拥有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特性标榜出来了。

我们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点落后于物质文明的建设。在物质文明发达到今天这个时期,因为大量使用机器,人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很多人不需要工作了,可以干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社会上就有了所谓八零后拒绝加班,九零后拒绝上班的言论。

这也是事实,不但用人单位要面对这样的事实,各个家庭也同样要面对这样的问题。那么这些多余出来的时间和精力如何处理?这还真是社会的一个大问题,因为这些时间和精力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给社会带来问题。所以如何引导这些多余出来的时间和精力是目前单位和家庭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张居士因为学佛多年,很有修为,也非常睿智。他采取的办法是为孩子创造一个培养意志力、培养忍辱精神、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坚定的信念、培养……(这些被佛教归纳为“业”的东西)的场所。让孩子在这个场所里面锻炼自己,培养自己实现增长精神文明的需求。

他的这一举动,是真正的把学佛所得落实应用于生活之中了。是真正的把佛教里的“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的精神文明重过物质文明的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了。这样即把家庭问题解决了,又不会给社会增加麻烦,还能够培养自他的良好道德和习惯。

这些良好道德和习惯实际上就是我们可以带走的“业”。而这些良好的道德和习惯或者叫“业”,不像物质财富不但是在这期的生命结束之后带不走,即使是在这期生命中遇到的自然灾害、战争、疾病等等也是不能相随的。这些良好的道德和习惯或者叫“业”则能在自然灾害、战争、疾病等等面前毫不动摇,同时更是让我们战胜这些困难的工具。

所以,我们不要因为知道了物质污染之后而恐慌。同样不要知道了精神污染之后感到恐慌。而是要积极应用我们学习到的佛法知识去自利利他。不但给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而且可以为他人乃至社会创造良好氛围做出贡献。

这让自己想起黄檗祖师与临济义玄禅师的一则公案:“一次,临济正在栽松树,黄檗便对他说:‘深山里面栽这么多树干什么?’临济回答:‘一来给山门添景致,二来给后人做标志。’说完,临济用锄头在地上捣了三下。黄檗说:‘就是这样,你也已经挨了我三十大棒。’临济又捣了三下,嘘了一嘘。黄檗发自内心地感叹道:‘我宗法门到你手上,将大兴于世。’

可见,一个好意志力的培养、忍辱精神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培养、正确价值观的确定、坚定信念的培养……(这些被佛教归纳为“业”的东西)远远要比创造物质财富更加重要。事实上,在培养意志力、培养忍辱的精神、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坚定的信念、培养……(这些被佛教归纳为“业”的东西)的同时,物质财富也同时会被创造出来。

------------------------------------------------------------------------

耀方:

叶居士为了找到你,在圆通寺等了你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今天她的父亲病危,不得不回商城见最后一面了。这样现实的情况不知道你看了以后会作如何感想,也同时希望你身边的人能够尽快让你知道你的父母同样面临着种种的困苦。我们做为佛弟子,自己现世的恩情尚不能报,还谈什么学佛报七世父母的恩情?

作为你的师父我很惭愧,没有机会好好教你。今天只好把最近给你所写的内容一并列出:

(以下是619日之后的内容)你母亲出车祸要见你一面,希望你联系一下家里后回去。做为你的师父,我要提醒你必须联系家里并回去。因为出家人的戒律:“孝名为戒。”家里有事必须先回去尽孝,否则就是违反戒律,希望你守好戒律,保重自己的前途。(你父母同意你以后的选择由你自己决定。)

(以下是75日之后的内容)很高兴你看了我的博客之后与家里进行了联系。但是这么长时间了还没有回家看望父母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你的父母对你出家看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已经同意了你以后的生活道路由你自己决定。事实上,你父亲还跟我说感谢我们收留了你,对于他们来寺院里面的一些过激行为进行了忏悔,说你经过协商还可以再住到法眼寺,临走还要供养我们。这些具体的实际行动说明他们的观念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对他们的看法也应该有所改变。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光是看名字你就应该明白父母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我们常说的上报四重恩就有一个是父母师长恩……要知道佛教是非常注重父母恩德的。我们不把父母的恩德问题妥善解决对于我们的道业来说是非常大的障碍。记得我出家的时候亲朋好友八次到寺院交涉,现在他们全部已经皈依,有的还受了菩萨戒;明海大和尚出家的时候,他的父母也一样与寺院有很多的交涉,现在家人已经是一心向佛;我的师公虚云老和尚当年也是逃离家庭出家,因为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差点成了野人。等到他认识到了父母恩重难报,父母已经西归。他花了十几年三步一拜朝遍四大名山,几次命悬旦夕,吃了我们难以想象的苦,结果还是后悔没有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尽孝,落得终生没有开彦笑过……事实上只要我们的学佛心念坚决,我们的努力更多,我们就会有所成就。父母都是为我们好的,现在之所以无法理解我们出家,是因为他们以我们出家为耻,我们什么时候通过努力有所成就,什么时候他们以我们出家为荣,他们就会送我们出家。

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修行和学习,用我们的努力来报答父母的恩德。在我看来,你的父母已经接受了这样的理念。所以,你无论如何要回家看看父母,让父母看看你的变化,不要走进学佛的歧途,搞得两头落空。

(以下是723日之后的内容)不知道为什么你还没有回家,这让我非常失望。按照我一来的习惯这封信我是不会写的,但是为了社会的责任我只好在这里再唠叨唠叨了。

你的父亲非常担心你修行偏差,怕你误入歧途进入激进分子行列。他曾经跟我说云南火车站事件中激进分子的行为实在让全国人民担心。所以我们派法师和你父亲一起去找你,但是在找你的过程中,你父亲的激动心情让我们担心你父亲产生激进的行为。所以你就算是看在社会责任的份上也要回家安抚你的家人。

从佛教的修行来说,我们非常注重自己“习性”训练。你的这种逃避现实的行为是与你的修行背道而行的。事实上“习性”就是我们的“业”的表现,我们常常说要“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秧”,这可是我们轮回之本啊!你这样逃避不但不可能让自己有一个安定的修行环境,也是你修行不得力的表现。你如果有能力自己一个人“住山”修行,就没有能力住在自己的家里受自己父母的供养过类似“闭关”的生活?何况你的父母已经承诺只要你回家看看家人,你以后自己想走什么路由你自己选择。如果你认为逃避见家人就是有“出离心”的表现这更是错上加错。你既然认为自己有出离心为什么就不敢面对自己的家人呢?你要知道,你的父母是不可能管你一辈子的。他们都会老去的,他们不但不可能管你一辈子,还需要你照顾他们的晚年啊!你既然有强烈的出离心,你终究是可以有选择走自己路的时候啊,何况他们已经有了让你自己选择走自己路的机会。世间还有一个非常有名典故: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得到好心人的一碗面条感恩不尽,却不知道自己的父母给了你多少碗的面条,这是很多小孩都有过的经历。你长这么大了,我想你应该知道这些道理的。这么多碗的“面条”我们要如何去感恩呢?

(以下是811日之后的内容)叶居士在圆通寺等你,请你不管你在哪里务必和她联系一下。

(以下是824日之后的内容)你的父亲为了找到你,把佛教的教义已经研究的非常透彻,并且对佛教的教义已经比你学习得还更加透彻完善。在我看来,他要不是因为还有你家人的责任和义务问题,自己都有出家的心了。你的父母家人这么关心你,你的师兄弟们都非常羡慕你。你为什么还要把这份关心作为你的修行逆缘。应该知道这一年来,你父亲的变化是非常大的啊!希望你或者你身边的人看到这些内容之后,你能尽快与家人联系,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和大家一起走上正常的学佛之路。

(以下是10月01日之后的内容)

和你有同样遭遇的耀秋师在你父亲的鼓励下,回家过了一个中秋节,缓解了自己出家和家人的关系。现在他家里基本认可他出家的事实了,这下他也可以安心地在寺院修行和为大众服务了。你父亲帮助了耀秋师解决了一个难题,但是你的难题我们却不能为你们家解决,真是惭愧!我们真的无法理解你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不回家看看。

下面是你父亲这几天给我的短信:

你们不能一拖再拖了,要立即派人出去寻找,要想办法一定要找到人。我的父母悲痛欲绝,老泪纵横,几度昏迷。

明师付,她们什么时候出去找,你与叶居士联系一下。你还是要找找佛协的,要他们帮忙做圆通寺人的工作,告知具体位置,我的妻子这两天情况非常懵,一直在做傻事,使得我离不开家无法和你们一起去找耀方。

……

因为圆通寺的人没有告诉我们你具体去的地方,我们法眼寺的常住只好派出所有认识你的人到南方有禅堂的寺院到处找你。因为你的没有回家,你的家已经陷入严重的危机;法眼寺的常住活动受到了严重影响;你如何能忍心看到这样的结果?供养你的人如何得到福报?鼓励和帮助你躲藏的人又如何安心?  

 

明 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