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空里步》70

(2014-10-27 03:27:41)
标签:

佛学

《空里步》70

拜经、拜忏有原因

拜经、拜忏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好处?从佛教修行的角度来说,忏悔业障是任何修行法们的必由之路,而拜经、拜忏就是很好忏悔方法。另外佛教修行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要你修专注力,拜经、拜忏很明显是一种修专注力的方式。按照我自己以往的话来说是一种比较粗的、属于复杂用功方式。复杂的用功方式很容易入门,适合没有机会得到指导的人使用。

粗重的烦恼一般是来自于与外界的敌对或者说是对抗,所以感觉在烦恼粗重的时候,通过拼命拜佛或者拜经、拜忏能够把自己的所有精力消耗干净,这样就没有与别人对抗的体力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消除与别人对抗的心,虽然是被动的,但却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拼命拜佛或者拜经、拜忏不用人教,适合自己一个人在家修。可能修行的力度不如参禅等方式,但是是非常安全、有效的修行方式。尤其是在能够专注地拜的时候,更是能够最快得到感应,很多人因此很喜欢这样的修行方式。自古以来以拜经、拜忏修行得到感应的事情举不胜举。

从西方心理思想的角度来解释忏悔来说,忏悔可以获得“不压抑”、“坦诚”、“开放”、“告解”、“诉苦”的功用,与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的“告解”具有相近的效果。在西方的耶教体系中,告解是一门相当重要的“心灵宽慰术”,在没有心理医生之前,它扮演了心灵解心师的功能,一位牧师、一个半透明的窗棂、一个赎恶者,就构成了一个仪式疗法。

忏悔的人说出了承认自己的平凡、会犯错的实情,“说出来”则是心理学上所谓的“涤心作用”或“涤尘效果”。忏悔正是宽恕,使自己在忏悔之后得到心情的宽解。

忏悔与宽恕的精神,为沮丧、焦虑、疾病等麻烦找一处心灵出口。忏悔的过程犹如心中有一桶毒药,被一杯一杯地挥发掉一般,转化成心灵的平衡。宽恕可以让人从地狱脱身而出。所以,忏悔是生活中的一剂贴心的心灵处方。拜忏、拜经释出心中久久不散的原罪,还自己一片澄澈的真空妙有,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也是一种心理治疗。

丹麦哲学家索仁·科克德(S.Coocord)说过:“完美的爱是为了爱一个人,而使自己快乐。”他问道:“有谁是不能宽恕的?”心理学家发现,那个被普遍不能原谅的往往是自己。

临床的研究实验工作证明,人的心病回复到原点直指“憎恨自己”,觉得做错了一件事,满腹懊恼,又不承认错误的“罪恶感”。实验指出,“死不认错”与 “无法认错”的人,心里最苦,怪不得杀人者会在投案的一瞬间说:“自首真好”。因为投案自首把杀人与偿还建构成一条“抵销作用”。

从三界的四禅八定来说,当你从欲界的最高定——未到地定,进入色界第一个定——初禅的时候,因为欲望而带来的困惑、烦恼、疾病的等自然消除。专注地拜忏,拜经能够让你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入三摩地,让你入禅。所以,能够给你带来身心愉悦和身体健康是最基本的事情。

忏悔要发恐怖心。因为当你有了恐怖心的时候,你会全身心地投入忏悔中去,实现最佳的忏悔效果。恐怖心也就是警惕心与无常心。因为深刻地醒悟到一刻停留在三界中,就有沦堕恶道的危险,因恐怖堕落恶道,才会发惭愧心、悔悟心、向善心来忏悔。

如果一个佛弟子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有恐怖堕落恶道,深怕轮回无期的无常启示,那么他就不能发起惭愧心、悔悟心、警惕心、恐怖心、无常心来。惭愧心、恐怖心等等发不出来,下一个出离生死心更发不出来。要想转凡成圣得到成就那就难了。

 

 

------------------------------------------------------------------------

耀方:

叶居士为了找到你,在圆通寺等了你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今天她的父亲病危,不得不回商城见最后一面了。这样现实的情况不知道你看了以后会作如何感想,也同时希望你身边的人能够尽快让你知道你的父母同样面临着种种的困苦。我们做为佛弟子,自己现世的恩情尚不能报,还谈什么学佛报七世父母的恩情?

作为你的师父我很惭愧,没有机会好好教你。今天只好把最近给你所写的内容一并列出:

(以下是619日之后的内容)你母亲出车祸要见你一面,希望你联系一下家里后回去。做为你的师父,我要提醒你必须联系家里并回去。因为出家人的戒律:“孝名为戒。”家里有事必须先回去尽孝,否则就是违反戒律,希望你守好戒律,保重自己的前途。(你父母同意你以后的选择由你自己决定。)

(以下是75日之后的内容)很高兴你看了我的博客之后与家里进行了联系。但是这么长时间了还没有回家看望父母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你的父母对你出家看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已经同意了你以后的生活道路由你自己决定。事实上,你父亲还跟我说感谢我们收留了你,对于他们来寺院里面的一些过激行为进行了忏悔,说你经过协商还可以再住到法眼寺,临走还要供养我们。这些具体的实际行动说明他们的观念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对他们的看法也应该有所改变。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光是看名字你就应该明白父母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我们常说的上报四重恩就有一个是父母师长恩……要知道佛教是非常注重父母恩德的。我们不把父母的恩德问题妥善解决对于我们的道业来说是非常大的障碍。记得我出家的时候亲朋好友八次到寺院交涉,现在他们全部已经皈依,有的还受了菩萨戒;明海大和尚出家的时候,他的父母也一样与寺院有很多的交涉,现在家人已经是一心向佛;我的师公虚云老和尚当年也是逃离家庭出家,因为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差点成了野人。等到他认识到了父母恩重难报,父母已经西归。他花了十几年三步一拜朝遍四大名山,几次命悬旦夕,吃了我们难以想象的苦,结果还是后悔没有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尽孝,落得终生没有开彦笑过……事实上只要我们的学佛心念坚决,我们的努力更多,我们就会有所成就。父母都是为我们好的,现在之所以无法理解我们出家,是因为他们以我们出家为耻,我们什么时候通过努力有所成就,什么时候他们以我们出家为荣,他们就会送我们出家。

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修行和学习,用我们的努力来报答父母的恩德。在我看来,你的父母已经接受了这样的理念。所以,你无论如何要回家看看父母,让父母看看你的变化,不要走进学佛的歧途,搞得两头落空。

(以下是723日之后的内容)不知道为什么你还没有回家,这让我非常失望。按照我一来的习惯这封信我是不会写的,但是为了社会的责任我只好在这里再唠叨唠叨了。

你的父亲非常担心你修行偏差,怕你误入歧途进入激进分子行列。他曾经跟我说云南火车站事件中激进分子的行为实在让全国人民担心。所以我们派法师和你父亲一起去找你,但是在找你的过程中,你父亲的激动心情让我们担心你父亲产生激进的行为。所以你就算是看在社会责任的份上也要回家安抚你的家人。

从佛教的修行来说,我们非常注重自己“习性”训练。你的这种逃避现实的行为是与你的修行背道而行的。事实上“习性”就是我们的“业”的表现,我们常常说要“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秧”,这可是我们轮回之本啊!你这样逃避不但不可能让自己有一个安定的修行环境,也是你修行不得力的表现。你如果有能力自己一个人“住山”修行,就没有能力住在自己的家里受自己父母的供养过类似“闭关”的生活?何况你的父母已经承诺只要你回家看看家人,你以后自己想走什么路由你自己选择。如果你认为逃避见家人就是有“出离心”的表现这更是错上加错。你既然认为自己有出离心为什么就不敢面对自己的家人呢?你要知道,你的父母是不可能管你一辈子的。他们都会老去的,他们不但不可能管你一辈子,还需要你照顾他们的晚年啊!你既然有强烈的出离心,你终究是可以有选择走自己路的时候啊,何况他们已经有了让你自己选择走自己路的机会。世间还有一个非常有名典故: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得到好心人的一碗面条感恩不尽,却不知道自己的父母给了你多少碗的面条,这是很多小孩都有过的经历。你长这么大了,我想你应该知道这些道理的。这么多碗的“面条”我们要如何去感恩呢?

(以下是811日之后的内容)叶居士在圆通寺等你,请你不管你在哪里务必和她联系一下。

(以下是824日之后的内容)你的父亲为了找到你,把佛教的教义已经研究的非常透彻,并且对佛教的教义已经比你学习得还更加透彻完善。在我看来,他要不是因为还有你家人的责任和义务问题,自己都有出家的心了。你的父母家人这么关心你,你的师兄弟们都非常羡慕你。你为什么还要把这份关心作为你的修行逆缘。应该知道这一年来,你父亲的变化是非常大的啊!希望你或者你身边的人看到这些内容之后,你能尽快与家人联系,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和大家一起走上正常的学佛之路。

(以下是10月01日之后的内容)

和你有同样遭遇的耀秋师在你父亲的鼓励下,回家过了一个中秋节,缓解了自己出家和家人的关系。现在他家里基本认可他出家的事实了,这下他也可以安心地在寺院修行和为大众服务了。你父亲帮助了耀秋师解决了一个难题,但是你的难题我们却不能为你们家解决,真是惭愧!我们真的无法理解你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不回家看看。

下面是你父亲这几天给我的短信:

你们不能一拖再拖了,要立即派人出去寻找,要想办法一定要找到人。我的父母悲痛欲绝,老泪纵横,几度昏迷。

明师付,她们什么时候出去找,你与叶居士联系一下。你还是要找找佛协的,要他们帮忙做圆通寺人的工作,告知具体位置,我的妻子这两天情况非常懵,一直在做傻事,使得我离不开家无法和你们一起去找耀方。

……

因为圆通寺的人没有告诉我们你具体去的地方,我们法眼寺的常住只好派出所有认识你的人到南方有禅堂的寺院到处找你。因为你的没有回家,你的家已经陷入严重的危机;法眼寺的常住活动受到了严重影响;你如何能忍心看到这样的结果?供养你的人如何得到福报?鼓励和帮助你躲藏的人又如何安心?  

 

明 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