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法眼寺明一
法眼寺明一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817
  • 关注人气:2,5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踪》文摘415

(2014-07-30 04:40:42)

《禅踪》文摘415

“忙”能帮助修入道

 

前面我们看了日记《用“忙”助修进步快》,知道了一些修行的诀窍。尤其是利用“忙”来帮助我们去掉一点捡择与分别心的办法。并且根据自己的情况,检讨了一下忙的好处和利益。发现“忙”能够最快地帮助我们修行,让我们最快地进步。

现在自己也是利用“忙”来帮助别人。身边的人总被自己弄得忙得团团转,因为自己也发现一但让他们闲先来,是非就来了,所以总是想办法让他们忙。甚至自己还说过见到我就是干活,你没有看见那堆煤炭还没有洗白吗?!因为让你忙起来,你就少了捡择与分别的精力,自然烦恼也就少了。

所以,自己总是让自己处于忙碌状态,甚至是让身边的人也处于忙碌的状态。因为,通过用“忙”来修行,这样大家的捡择与分别心就会少一些了,或者说是因为忙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捡择与分别了。这样不但是省去很多的是非,也把做事情的效率提高了。

比如,今天我们收到很多的流言蜚语,有个被我们称为佛母的叶居士不自觉地说了一句:“以前我要是遇到这样的流言蜚语还会和人争辩,现在我就“恩、恩、恩”地回答他们了。”这是她一百多天来在这里刻苦修行的结果,因为是实在是太忙了。

一天到晚她要管大家的吃、管大家的住、管大家的钱、管大家的物。还要管接电话、安排活动等等很多的事情。同时还要操心夏天要用的物品,冬天要准备的保暖等等。尤其是他一分钱掰成三分花的精神,和为此多付出的劳动是不可思议的。

而且,我们很多人也亲身体会到了她的这种精神与难缠。因为一分钱当成三分花一定会产生很多的麻烦与纠缠,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难做的事情。更多的是身体力行去做各种各样的杂务。最最难得的是还要跟我们一起打七坐香,这是很辛苦的事情。

因为我们一天光是止静时间就有八个小时,再加上四个小时的行香时间,一天已经是安排的紧紧得了。他还要在这样紧张的时间安排里面做这么多事情,实在是难得。来的人都能看到她是如何忙碌的,所以现在是非心开始淡化,慢慢开始学我的不识好歹了。

这个很不容易,因为她以前是个是非观念非常强烈的人,什么事情都要弄个一清二楚。现在她在我们这忙,里里外外什么事情全包了,有了佛母的称号。忙啊,就连神经病人来寺院闹,精神病人要求他拜神经病人,她都为了快点让病人走开就拜了三拜。我就说他修行真的是进步很大,开始不识好歹了啊!

身边的人是如此,不在身边的人也是一样。自己的电话本里面的名单有上千个,但是自己基本没有电话接进来。因为自己就很不愿意去打扰别人,接了打来电话也三言两语没有多余的话,发现有多余的话马上告诉对方自己“忙,不聊天”。这样日子长了,打电话来的人就少了。

电话是如此,上网也要是一样。因为自己的网友多,QQ就有四个,好友加起来有两三千个,加入的群有一百多个。把四个QQ全开了的时候会没完没了地闪个不停。所以自己一般很少开,只是每天早上开一下处理事务。有的时候白天有事开了也基本不会受到多少打扰。

------------------------------------------------------------------------

耀方:

不知道为什么你还没有回家,这让我非常失望。按照我一来的习惯这封信我是不会写的,但是为了社会的责任我只好在这里再唠叨唠叨了。

你的父亲非常担心你修行偏差,怕你误入歧途进入激进分子行列。他曾经跟我说云南火车站事件中激进分子的行为实在让全国人民担心。所以我们派法师和你父亲一起去找你,但是在找你的过程中,你父亲的激动心情让我们担心你父亲产生激进的行为。所以你就算是看在社会责任的份上也要回家安抚你的家人。

从佛教的修行来说,我们非常注重自己“习性”训练。你的这种逃避现实的行为是与你的修行背道而行的。事实上“习性”就是我们的“业”的表现,我们常常说要“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秧”,这可是我们轮回之本啊!你这样逃避不但不可能让自己有一个安定的修行环境,也是你修行不得力的表现。你如果有能力自己一个人“住山”修行,就没有能力住在自己的家里受自己父母的供养过类似“闭关”的生活?何况你的父母已经承诺只要你回家看看家人,你以后自己想走什么路由你自己选择。如果你认为逃避见家人就是有“出离心”的表现这更是错上加错。你既然认为自己有出离心为什么就不敢面对自己的家人呢?你要知道,你的父母是不可能管你一辈子的。他们都会老去的,他们不但不可能管你一辈子,还需要你照顾他们的晚年啊!你既然有强烈的出离心,你终究是可以有选择走自己路的时候啊,何况他们已经有了让你自己选择走自己路的机会。世间还有一个非常有名典故: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得到好心人的一碗面条感恩不尽,却不知道自己的父母给了你多少碗的面条,这是很多小孩都有过的经历。你长这么大了,我想你应该知道这些道理的。这么多碗的“面条”我们要如何去感恩呢?

 

 

明 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