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随顺世缘了实相
我们前面看了日记《随顺世缘看真相》了解了佛教是如何教我们科学地看待世界。因为我们对世界的不了解,所以我们很迷惑。再加上佛教把时间和空间打破了,所以,佛教就给人一种神秘感。佛教被神秘化了,事实上我们的现代物理就是被眼前的时间和空间局限了,将来一旦打破,我们的科学会有一个突飞猛进。
佛教是很科学的,自古以来佛教就代表了社会科学的最尖端。只是近代西方科学发展很快,进步迅速。我们古老的佛教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佛教在中国变成了科学的反面,实在是令人遗憾的事情。在唐朝时期,镜子算是一个最科学的工巧了。
所以,当时的人常常用镜子来比喻佛教中难以解释的观点。比如四祖大师在他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说:“又常观自身空净如影,可见不可得。智(注意,这就是自己用‘觉的能力’来表达的东西,这个就是有情——人,与无情——电视机的重要区别)从影中生,毕竟无处所,不动而应物,变化无有穷。空中生六根,六根亦空寂,所对六尘境,了知是萝幻。如眼见物时,眼中无有物。如镜照面像,了了极分明,空中现形影,镜中亦无物。当知人面不来入镜中,镜亦不往入人面。如此委曲,知镜之与面,从本以来不出不入,不去不来,即是如来之义。如此细分判,眼中与镜中,本来常空寂,镜照眼照同,是故将为比。鼻舌诸根等,其义亦复然。知眼本来空,凡所见色者,须知是他色;耳闻声时,知是他声;鼻闻香时,知是他香;舌别味时,知是他味;意对法时,知是他法;身受触时,知是他触。如此观察,知是为观空寂。见色,知是不受;不受色,色即是空。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此是解脱门。学者得解脱,诸根例如此。复重言说,常念六根空,寂而无闻见。《遗教经》云:是时中夜,寂然无声。常知如来说法,以空寂为本。常念六根空寂,恒如中夜时。昼日所见闻,皆是身外事,身中常空净。”
这是四祖大师在他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说过用功的五种方式:“一者知心体,体性清净,体与佛同;二者知心用,用生法宝,起作恒寂,万惑皆如;三者常觉不停,觉心在前,觉法无相;四者常观身空寂,内外通同,入身于法界之中,未曾有碍;五者守一不移,动静常住,能令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中解释如何来常觉不停的方式。
所以,这个不生不灭的智就是自己常常说的“觉的能力”,是我们所有的有情都具足的。我们人类只是被这六贼骗了,所以总在思考分别,从而见不到真相。当我们停下(禅师说一歇万事休)思考分别等二元对立后,就进入这不二的法门,就见到了真相。
这里自己为了让现代的人更容易理解,用“觉的能力”一词来说明。同时写了一系列有关“觉的能力”的日记,就是想让大家最快、最容易地了达实相。从而不被六贼所累,走进觉悟的殿堂,显现出自己智慧的如意宝珠,变这个五浊恶世为极乐世界,自利利他。
事实上,佛教一直在代表着科学尖端,尤其是折学心理学等领域。只是现代科学做了大量的量的量化工作,佛教还停留在两千多年前的状态。这样佛教的定义就与现代科学的定义有出入,佛教的表达手段与现代的世人生活逐渐脱节,所以现代的人很难理解佛教。
世界是无常的,世界是迁流不息的,世界是运动的,世界是不稳定的,这些对世界的真理描述都是对的。只是没有种解释表达方式不同,人们的使用频率不同。这样人们就开始有了分别心,开始你高我下等等。事实上,佛教把这样的现象都早已经预言了,还有什么可分别的。
后面敬请关注《随顺世缘用不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