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空里步》2

(2013-05-03 03:44:14)
标签:

杂谈

《空里步》 

  学佛入门第二课

 

     2、我们为什么要求受皈依?因为假使我们不皈依三宝,跟三宝接不上气,便得不到三宝的功德。所以,必须皈依。一切众生都在苦里逼迫,像我们人间的分段生死苦,现行尘重的烦恼,只有诸佛才能够帮助我们解脱痛苦。因为佛现在不住世了,我们皈依佛之后,就皈依佛所说的法,‘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华严经》里是这么告诉我们的。必须得有僧宝传法,所以要皈依僧。

 

        因此,学佛第一步就是要皈依佛、法、僧三宝。我们应该知道,皈依佛,是皈依一切佛;皈依法,是皈依一切佛所证的涅槃法;皈依僧,是皈依一切佛弟子。若约依止和出家来说,则唯以一佛一僧为师了。我们大家能遇到三宝,能发起求皈依三宝的心,能遇到三宝,能受皈依,这都是多生的善根,都不是现前发愿所能得到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些。

 

        很多人说我信佛但我不皈依可以不可以?我们认为每一个人有信仰的自由,你信仰什么是你自己的事情。信仰佛教就要受皈依,否则你永远是门外汉。因为你得不到信仰的功德,得不到佛陀的加持。你很容易就会失去你的信心。这样的人充其量不过是佛学爱好者。只有受了三皈依你才能成为佛弟子,才算真正入了佛门。因为三皈依是两千多年来师傅传弟子,面面相传无有间断,有很大的功德和加持力量。

 

        3、皈依三宝之后,就依着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修行,这是一切的根本。如果没有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修其他的一切法门就不能成就,皈依三宝才能建立正确的信仰,实现自己的信、解、行、证的步骤。受了皈依,要先懂得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什么是僧,要懂得佛的功德、法的功德、僧的功德。之后就是发一个信仰心,发心之后,要修行。怎么样修行呢?就是皈依佛、皈依法、佛依僧。你要开始学佛,佛在因地当中,就是这样修的,他所以后来能够成就佛果,就是他最初的发心——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4、皈依之后一定要发心,要发菩提心。讲菩提心就是三种心,第一是修出离心,对这个悲苦的世界要出离、要超脱。第二得有大悲心,为了度有缘的众生,或者六亲眷属,这是情爱大悲。对一切畜生,不论马、牛、羊、鸡、犬,飞行的、极小的动物,把牠们当成人一般的看待,平等地看待,这才叫大悲心。一切跟我们不相干,甚至是我的冤敌,最不满意的那个人,处处跟我作对的冤敌、冤家,必须先度这些人。第三是般若心,有了悲心还必须具足智慧。有了智慧才能度己度人。

 

        5、很多人问:如果把自己的信仰确定为佛教后是否其它的宗教活动就不可以参加了?不是的,我们把信仰确定为佛教后是不再去信仰其它的宗教,但是其它的宗教活动或礼仪我们可以参加和研究,只是不把她当成自己的信仰。法宝和僧宝也是一样。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皈依佛教之前,看了很多的佛教的书。对佛教宣传的因果,善法等等深信不疑,但对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无法接受,所以一直无法深入地去看佛经。当时一看到有关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等玄妙的东西的时候就无法接受,认为是神话就无法看下去了。现在看来真是可笑,实际上是因为自己的智慧不够,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戴上了有色眼镜。一直到相信了佛教,皈依了三宝才把自己的有色眼镜脱掉。耽误了很多美好的青春岁月,皈依后再来看佛陀的教诲,真是相见恨晚。

 

        刚开始学佛的人,这时候应该看看有关《皈依的意义》等书籍。再有就是多看看老和尚的开示文集,因为老和尚的生活禅是入门最方便的修行方法,比如感恩、包容、分享、结缘;信仰、因果、良心、道德;生活中修行,修行中生活等。还有就是大和尚的禅心三无(过去无悔,现在无怨,将来无忧);入佛三知(知止、知足、知皈)等。这些文章就比较好理解,同时也好找,柏林寺的网站,以及老和尚出的文集里都能找到。这些文章不但能帮助我们很快地建立自己的信仰,还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甚至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当然也要多看看其他的大德的开示,看看祖师的语录和年谱。比如《虚云老和尚的年谱》,他的《禅堂开示》等。还有《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等等书籍。对于难懂的经典也可以看看,不懂没有关系,可以看别人的注解,或放在一边。等有机会或自己的智慧升起的时候自然会慢慢理解而懂了。再如象《心经》、《金刚经》等经典可以死记硬背,把她背下来。没准那天开窍,就了解了一句半偈的,到时候都会受用无穷。如此等等,只要自己有时间就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