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书院文化的新史证

2024-08-26 20:44:31

——《王纳谏墓志》中的“至道书院”

  

 

泰山书院曾繁盛一时,但传世文献相对稀缺,致一些重要书院湮灭无闻。近日发现明代《王纳谏墓志》,补充了肥城历史上一处重要书院史实。《墓志》称:

(纳谏)移居近里崇果寺,以便定省。弱冠补邑庠,既廪有声,结同社友人,讲致知格物,而学问日进。邑侯马公经纶见而奇曰:‘吾道有托矣!’聘泰山李还朴,爲创至道书院以居。先生偕淄川王立极受业其中,质疑助长,殆无虚日,刻《讲余录》于肥,以公之世。

墓志中提到的“至道书院”,不见于历修《肥城县志》中,只有明人《泰山纪事》及《马经纶墓志》中提及此名宋焘《泰山纪事·天集》云:“会肥侯经纶马公,创至道书院,远聘还朴(李汝桂)为宗主,以先生(王嘉宾)从。互相发明,涵育肥士。”朱国祯《马侍御(经纶)墓志铭》云:“辟至道书院,请泰安李先生汝桂主之,择学行八生,敷教里社,彬彬有武城弦歌风。(清康熙刻本《前明河南道监察御史诚所公文集》附录)

参《王纳谏墓志》之记述,可以考见至道书院相关情况。

一、至道书院由肥城知县马经纶创设,聘泰山名儒李汝桂(号还朴)及其弟子王嘉宾为主讲。墓志记王纳谏先入书院,后应甲午(1594)省试。则书院创办时间应在万历二十二年1594)稍前。《泰山纪事·天集》“还朴李先生”条记云:“侍御马公经纶令肥城时,率所讲学门下士二百人,从学于先生。是时,先生年七十有八矣,谈说性命,自朝至暮,端坐俨然,神王色粹,曾无倦容。而其教人先要澹得下,使心空而不染,然后学问有所承受,道德性命之理,阐发悉至。”所描绘即为肥城讲道情景。汝桂有《示肥城诸友文》,题下有注:“知县马经纶请先生为诸生讲解,故有此文。”(康熙《肥城县志》卷下《诗文》)盖在至道书院时之所作也。另“至道”之名,系借自隆庆中山东提学邹善在济南明湖所建书院旧名,李汝桂为邹善亲传弟子,此院名实显示其宗风师承。

二、至道书院院址旧所不详,今据《王纳谏墓志》,其居崇果寺读书,为马经纶所赏,乃聘李汝桂创立书院,使受业其中。则书院奠处,即在崇果寺一带。如此推测成立,至道故址当在今肥城王庄镇海子村。

三、王纳谏系李汝桂门人。纳谏为肥城明代名宦,世居海子村,万历二十八年(1600)举人,四十四年(1616)进士。授直隶雄县知县。天启初忤阉宦降调,再起临汾知县,未赴而卒。著有《史阁万年》《三国策删存》等。但其师承不详,今据墓志知其受学于李汝桂,同门则为淄川王立极(名建中,字立极,廪生,能文工诗。乾隆《淄川县志》卷五有传。汝桂《还朴心声》中多有与立极赠答诗文)。民国学者王亨豫曾撰《还朴弟子考》,考出少崖门人有张至发、王嘉宾、李朝聘、张邦彦等十五人,中无纳谏之名,今据《王纳谏墓志》可加补苴。

李汝桂著述有《教言讲余录》,但内容及成书、刊刻过程均不详。今据《王纳谏墓志》,知此书为王纳谏所镌,印于肥城。内容应为书院讲义文字。另墓志开篇所言“李泰山语录”,或即此书。

总之,《王纳谏墓志》的发现,为研究王(阳明)学名儒李汝桂生平及泰山书院发展史,均提供了新史材,价值较大。

另:《王纳谏墓志》今仅存半篇,撰书姓名均已佚去。今考志文有“余徼王先生世谱”,则撰志者亦王姓;又言“遗嘱唯琅琊知我”时多以“琅琊”代指新城(今桓台)名族王氏。以时代、辈分、官职考之,撰志者似为新城王象春,日后可作进一步探考。

《王纳谏墓志》承友人李武刚先生赐观,附致谢忱!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