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霞元君三月十五日“换袍日”溯源
2024-04-20 21:12:11
碧霞元君三月十五日“换袍日”溯源
周 郢
按照地方传说:“三月十五”系碧霞元君“换袍日”。即这一时段,春夏代序,天气转暖,神仪上之旧帔渐敝。信众往往醵资织服,于此日群聚碧霞祠等处,行换袍之礼。
考史料,知此俗由来甚久。明弘治十二年(1499),两宫太后“使使诣泰山进神袍”(《明史》卷一八一《刘健传》),太后所奉当为女神,可知明前期宫闱已有向元君献袍之俗。又嘉靖六年(1527)崔文奎《重修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宫记碑》称:“我朝崇重之典犹盛,有宝香异品之颁,有华冠锦袍之锡。”嘉靖十六年(1537)世宗曾“差官赍袍”,奉于泰山碧霞宫(明贾名儒《建碧霞元君庙碑记》,乾隆《鸡泽县志》卷二十《艺文》)。亦可为证。惜上举献袍数事,均不知其月日。而至万历时,已明确于三月中举行。如于慎行万历二十年(1592)“三月戊辰,如岱。……庚午(初十日),朝于岱庙。谒元君于巅,献袍服”(明邢侗《东阿于文定公年谱》卷二)。其献袍时间便在三月望日前夕,可见“三月十五”之俗,至此时已经定型。
此后泰山献袍蔚为风习,万历《岱史》称碧霞祠扫殿获物有“旛盖、袍服、纱罗、缎币等项”(《岱史》卷十三《香税志》)。红门宫附近清香社碑大多写到此一信俗,如道光十二年(1832)三月《范镇善信题名碑》称:“治东范镇善信数人,邀会邻里,连社祀神,首岁献袍,次载进旖。”道光二十五年(1845)三月《香会善信挂红袍记碑》称:“且夫人之有衣以章身也。顾人有衣以章身,神独无衣以章身乎?今天下之善士,以袍献碧霞元君者已多矣。……今有高兴官庄孙贵等,自嘉庆年间约香会一道,迄今屈指计之,大约有五百余名,各出资材,敬制洋红缎袍一件,献于碧霞元君。灿然可观,不啻天文;焕然一新,无殊云锦。”咸丰五年(1855)三月《刘凤仙等献神袍碑》称:“近有首事人等,鸠合善信男妇约计数百名,蚨聚资财钱缗,共得若干贯,虔制神袍一袭。彩色照人,白地裁光明之锦;光华眩目,黄绢绘宝相之花。匪谓衬霞帔珠冠,足壮庄严之像。”咸丰五年(1855)四月《北斗永社题名碑》称:“惟有圣母娘娘冠袍带裙,如遇年久损坏,理应将物驾前焚化,仍由会中另行置备,更换严庄。”民国二十二年(1933)三月《信女宋善人发愿醵资进奉织绣锦袍碑》称:“有信女宋善人,发愿醵资,进奉织绣锦袍十一袭,以助各室像之庄严。”
以上碑志多为三月立石,其中民国二十四年(l935)立《济南府西关同社人碑》写换袍事,更特笔标出三月十五这一吉辰:“民国二十一年,同赴岱顶敬献大匾一块,万民伞一把,袍五身。……又拟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十五日,在红门碧霞宫前建醮立石,以志不忘神庥云。”
柳芳梧先生《泰安城和城郊社戏传略》详载旧时换袍日风俗:“三月十五泰山顶,老奶奶换衣裳,碧霞祠唱社戏一天一晚上。三月十四日城乡、新泰、莱芜、淄博、德州、桑园等地,各路朝山进香的善男信女都到达泰山顶,晚上温台开戏,这时碧霞祠山门内外,钟、鼓楼上,东、西神门外,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这晚上不单唱戏,中间还加上为善男信女死去老人过金桥等迷信活动,做的活灵活现。第二天即十五日,再唱一天戏,并举行给老奶奶换衣裳。”(泰安郊区政协文史委《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从中可见其礼俗之盛大。
碧霞元君三月十五日“换袍日”溯源
碧霞元君三月十五日“换袍日”溯源
周 郢
按照地方传说:“三月十五”系碧霞元君“换袍日”。即这一时段,春夏代序,天气转暖,神仪上之旧帔渐敝。信众往往醵资织服,于此日群聚碧霞祠等处,行换袍之礼。
考史料,知此俗由来甚久。明弘治十二年(1499),两宫太后“使使诣泰山进神袍”(《明史》卷一八一《刘健传》),太后所奉当为女神,可知明前期宫闱已有向元君献袍之俗。又嘉靖六年(1527)崔文奎《重修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宫记碑》称:“我朝崇重之典犹盛,有宝香异品之颁,有华冠锦袍之锡。”嘉靖十六年(1537)世宗曾“差官赍袍”,奉于泰山碧霞宫(明贾名儒《建碧霞元君庙碑记》,乾隆《鸡泽县志》卷二十《艺文》)。亦可为证。惜上举献袍数事,均不知其月日。而至万历时,已明确于三月中举行。如于慎行万历二十年(1592)“三月戊辰,如岱。……庚午(初十日),朝于岱庙。谒元君于巅,献袍服”(明邢侗《东阿于文定公年谱》卷二)。其献袍时间便在三月望日前夕,可见“三月十五”之俗,至此时已经定型。
此后泰山献袍蔚为风习,万历《岱史》称碧霞祠扫殿获物有“旛盖、袍服、纱罗、缎币等项”(《岱史》卷十三《香税志》)。红门宫附近清香社碑大多写到此一信俗,如道光十二年(1832)三月《范镇善信题名碑》称:“治东范镇善信数人,邀会邻里,连社祀神,首岁献袍,次载进旖。”道光二十五年(1845)三月《香会善信挂红袍记碑》称:“且夫人之有衣以章身也。顾人有衣以章身,神独无衣以章身乎?今天下之善士,以袍献碧霞元君者已多矣。……今有高兴官庄孙贵等,自嘉庆年间约香会一道,迄今屈指计之,大约有五百余名,各出资材,敬制洋红缎袍一件,献于碧霞元君。灿然可观,不啻天文;焕然一新,无殊云锦。”咸丰五年(1855)三月《刘凤仙等献神袍碑》称:“近有首事人等,鸠合善信男妇约计数百名,蚨聚资财钱缗,共得若干贯,虔制神袍一袭。彩色照人,白地裁光明之锦;光华眩目,黄绢绘宝相之花。匪谓衬霞帔珠冠,足壮庄严之像。”咸丰五年(1855)四月《北斗永社题名碑》称:“惟有圣母娘娘冠袍带裙,如遇年久损坏,理应将物驾前焚化,仍由会中另行置备,更换严庄。”民国二十二年(1933)三月《信女宋善人发愿醵资进奉织绣锦袍碑》称:“有信女宋善人,发愿醵资,进奉织绣锦袍十一袭,以助各室像之庄严。”
以上碑志多为三月立石,其中民国二十四年(l935)立《济南府西关同社人碑》写换袍事,更特笔标出三月十五这一吉辰:“民国二十一年,同赴岱顶敬献大匾一块,万民伞一把,袍五身。……又拟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十五日,在红门碧霞宫前建醮立石,以志不忘神庥云。”
柳芳梧先生《泰安城和城郊社戏传略》详载旧时换袍日风俗:“三月十五泰山顶,老奶奶换衣裳,碧霞祠唱社戏一天一晚上。三月十四日城乡、新泰、莱芜、淄博、德州、桑园等地,各路朝山进香的善男信女都到达泰山顶,晚上温台开戏,这时碧霞祠山门内外,钟、鼓楼上,东、西神门外,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这晚上不单唱戏,中间还加上为善男信女死去老人过金桥等迷信活动,做的活灵活现。第二天即十五日,再唱一天戏,并举行给老奶奶换衣裳。”(泰安郊区政协文史委《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从中可见其礼俗之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