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三先生”泰山行迹新证
(2021-03-30 08:58:50)
标签:
泰山 |
“宋初三先生”泰山行迹新证
周 郢
摘 要:与范仲淹有密切交集的孙复、石介、胡瑗三人,皆力学笃行,开理学先河,后世尊之为“宋初三先生”。然其早期生平经历,皆存疑窦与空白,今结合碑石方志资料,对三先生泰山行迹予以探考。考明石介少时治经“徂徕石室”;孙复早年即曾至泰山附近,寓家于新泰孙村;而胡瑗读书之泰山,实为泰州泰山而非东岳。
关键词:孙复;石介;胡瑗;泰山;徂徕;泰州
与范仲淹有密切交集的孙复、石介、胡瑗,三人皆力学笃行,同开理学先河,后世尊之为“宋初三先生”。然三先生早期生平经历,皆存疑窦与空白,今结合碑石方志资料,对其泰山行迹予以探考。
一、石介少时治经“徂徕石室”
石介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前之活动,史传多不能详,今幸获宋代石刻,可补其缺。
1970年于肥城市东向镇南庄村南出土北宋李穆夫妇墓志铭,其中《李穆墓志》云:“公讳穆,字和之,姓李氏。……公幼孤特立,孝笃学,与石介先生治经徂徕山。天圣五年(1027),明经擢上第。”李穆妻《任氏墓志铭》中则明确揭出其读经处名为徂徕石室:“夫人天资慈仁,妇德纯粹。归李氏时,司勋犹未第,夫人尝谓其夫曰:业之所精者在于勤,志之所尚者在于专。业勤则不惰,志专则有成。读书、治生,未易两全也。君若欲兀兀穷年以苟岁月之养则已,必欲力学起家,宜无以生事累。若乃舅姑朝夕之奉,非贻君所忧也。自此,乃处于徂徕石室,居二年而遂登第。”[1]据此,李穆少年曾与石介“治经”于徂徕。有研究者据此认定“李穆年轻时于徂徕山从石介学经” [2] ,但考李穆生于至道二年(996)前后(据《墓志》推考),约长石介九岁,其登进士第亦早介三年。故穆与介非为后学,而是学长。根据墓志所载可知,石介早年曾与同乡士子群聚徂徕,研析经义,此为其最早学术活动之记录,弥足珍贵。
这一诸生研经处名曰“徂徕石室”,非仅言屋为石构,实取汉初蜀郡守文翁石室立学之典。《华阳国志》云:“文翁立文学精舍、讲堂,作石室。”[3]后世多用作学舍之别称。唐人裴铏诗云:“文翁石室有仪刑,庠序千秋播德馨。”[4]是则徂徕石室虽无“书院”之名,而已具书院之实。泰山书院教育之始,实可追溯于此。
那么立徂徕石室以聚士子讲学者,其又系何人呢?在姜潜所撰《宋故李公侍郎墓表并序》中留此讲师之线索。《墓表》立于熙宁五年(1072),原在肥城东向村李忠信墓前,后佚,2018年初被重新发现 [5] 。《墓表》云:“泰山有笃行君子曰李公(忠信)焉,以其子贵,追赠厥官,累之至于尚书兵部侍郎。公之嗣穆,具其行谍志实,而来请于潜曰:‘先子虽以嘉祐丁酉(1057)既克葬于奉高,有铭已纳于圹中,兹见于后世。又思得子之言,实之以文表显于墓道,然后为不朽。以穆尝学经于君之先大夫,知先子之行宜熟。’潜闻而嘉之。”此处引李穆自言“尝学经于君之先大夫”,“先大夫”意同先父,语出《后汉书·逸民传论》。知李穆所师者即姜潜之父,其经学一脉系由姜氏所传。那么姜潜之父为何人呢?据道光刊本《泰安姜氏家谱》所载世系:“五十五代名綋。……三子,长湛,次潜,次溥。湛赠右谏议大夫,溥荫补官,潜归原籍。”据此,姜潜之父名綋,李穆之业师亦即此公。
姜綋事迹履历,见于金代姜孝仪所刊《姜氏云亭房题名记》中[6]。其文云:“广川清远县(今广东清远)令讳綋,徙居太平镇。以五经教授邹鲁间,名士多从之。景德二年(1005)举明经诗学再登上第。”根据此碑所载,姜綋曾以五经教授邹鲁士子。其讲学之处,碑中未及,以《李穆墓志》推考,应即徂徕山之“石室”(綋家太平镇,即今宁阳磁窑镇东太平村,距徂徕甚近)。徂徕山长春岭下有姜潜“读易堂”,见于石介赠诗,或即其父旧业。姜綋讲经时,石介亦从之学,亦不无可能(綋登第早介二十五年,自为前辈)。介与綋子潜关系密切,《石氏墓表》云:“吾兄……女三人,长适进士姜潜。”潜于介为侄婿,又尝从介读经,故时人亦视为介之“门人”(欧阳修撰介《墓志》)。但从石介有关诗文来看,介于潜未视为晚辈,而引为同道,《寄题姜潜至之读易堂》中云:“慈母含饴垂秃发,先生怀道接茅庐。”[7]又《上孔徐州书》中言:“有姜潜者,故史馆屿之侄也,介素所畏服。其人存心笃道,好学服善,乐死忠义,能守志节。”[8](按此处所述姜潜行辈与姜谱有异,待考。)可见两人关系在师友之间,此或与介早年曾从游姜綋有关。
姜綋于天圣初年以“五经教授”于徂徕,邹鲁名士如李穆等皆景从之,其举实可视为泰山之书院先声,于后代孙、石学馆与书院之设当有重要影响。而泰山姜氏自五代入宋,“既多名士,又出显官,其进身者,或擢第于枫庭,或承居于世禄,或以孝行之选而起于乡校,或以遗逸之兴而召试中书,或习武略擢为殿魁。其居职者或讐芸阁之书,或剖铜符之政,居莲幕治琴堂者,又何纷纷如也” [9]。如后周姜翼,通礼经,登显德三年(956)第,仕宋为屯田郎;宋代姜屿,端拱间进士,吏部郎中;姜镐,景德间进士,尚书屯田郎;姜湛,祥符五年(1012)进士,历国子博士;姜铨,皇祐五年(1053)进士;秦州司理参军;姜锷,嘉祐进士,将作监部增宣德郎;姜君爽,熙宁三年(1070)以明经擢第,授火井知县;姜子卿,元丰八年(1085)进士,沛县知县;姜子明,元丰八年(1085)进士,慈州司理参军;姜知彰,元符二年(1099)以武举进士,擢为状元,授右班殿直,知彭阳城;姜知微,以孝行举嘉王榜,赐上舍第,陵川令。其中姜綋之父姜屿,系《典府元龟》《贡举条制》《大宋崇祀录》编纂者之一,也是宋真宗封禅时奉诏致祭亭亭山之人,有《明越风物志》《庐山游览集》。其家族与泰山文化大有关联,亦当特加关注。
二、孙复早年泰山行迹
宋景祐二年(1035)冬,孙复应石介之邀至泰山讲学,至庆历二年(1042)召为试校书郎、国子监直讲 [10] 。一般认为,孙复居泰山前后共八年。
然据元祐初年(1086年后)毕仲游《理会科场奏状》:“近世如孙复治《春秋》,居泰山者四十年,始能贯穿,自成一说,人犹以为未尽《春秋》之旨意。” [11] 又绍圣元年(1094)朱长文《春秋通志序》:“本朝孙明复隐泰山三十年,作《尊王发微》,据经推法,洞究终始。” [12] 按两文一说“三十年”,一说“四十年”, 虽有小异,但皆与“八年”时差巨大。朱长文(1039—1098)曾亲侍孙复帐下,据张景修《朱长文墓志》:“泰山孙明复讲《春秋》于太学,往从之,明复韪焉。” [13] 闻见自较真切。而毕仲游(1047—1121)文则是向皇帝进呈的奏疏,更不会在其中信口开河,造作事实 [14]。
对此,陈河晋提出一种解释,即孙复初至泰山不始于景祐而是更早,其称:“孙复开始退隐泰山,大概在仁宗天圣初年(约1024)。清人赵起鲁《孙明复小集序》中言‘孙明复先生当景祐时由晋之鲁,讲学泰山’一说恐不确。盖石介等向孙复躬执弟子之礼是在景祐二年(1035),石介素有名山东,而孙复则鲜为人知,若不识其德业经术出己之上,石介岂肯贸然奉其为师?信此,孙复则必定已居泰山有年了。《宋元学案》称孙复与胡瑗在泰山同学十年,而胡瑗在景祐初已被范仲淹荐官入朝了。故可推知,孙复隐入泰山之时,当在景祐初之前十年,即天圣初年,其时孙复年约三十三岁,‘举进士不第,退居泰山,学《春秋》。’(《宋史·孙复传》)在泰山的十年中,石介尝与之同学。” [15] 惟此新说与石介自述“今春(景祐元年)来南都,又逢孙明复” [16] 及“今春来南都,明复去京辇,未识心相通,所怀恨未展” [17] 不合,但认为复早年曾至泰山有其合理性。
今按:孙复早年生活虽史传不详 [18] ,但方志中尚有行迹可征。明天启《新泰县志》卷六《人物·侨寓》云:“孙复字明复,晋州平阳人,因举进士不第,退居泰山,学《春秋》,著《尊王发微》十二篇。……今县治西南十八里,有庄名孙村,故老相传,以为复之读书泰山也,实家于此。” [19] 乾隆《新泰县志》卷七《古迹》云:“孙村:县西南,孙明复读书泰山,遂家于此,故名。” [20] 又清初新泰知县卢綋《孙明复先生祠记》称:“邑西南乡有所谓孙村者,盖因先生得名也。”[21] 杨继芳《平阳日记钞》云:“曝书山(今新泰城北金斗山)……为孙明复读书处,石壁有遗刻,风雨蚀晦,渺忽不可识矣。”[22]清王轩《新泰杂诗》其七即咏孙复遗迹:“独抱麟经契素王,东州师弟亦恢皇。龟山梁甫空苍翠,谁辟先生旧讲堂。” [23]
上述诸记虽出明清人手笔,但“孙村”地名出于宋世,今有幸得到出土文物之证实。
或认为孙复之新泰寓家,系在景祐讲学泰山后之事,似不确。范仲淹《举张问孙复状》中称:“臣又见兖州仙源寄居孙复,元是开封府进士,曾到御前。素负词业、经术,今退隐泰山,著书不仕,心通圣奥,迹在穷谷。”[24]知孙复退隐讲道时,乃寄籍于兖州仙源,仙源即今曲阜,与新泰无涉。而此时孙复在泰山绛帐高揭,交游公卿,学术、政治活动繁剧,亦无可能独赴新泰居山读书。故窃以为孙复寓家新泰、读经曝书,并非其景祐之行,而是少岁之踪。欧阳修《孙明复先生墓志铭》称其“少举进士不中,退居泰山之阳” [25],既言“少”, 则后“退居泰山”不专指书院岁月,应包含早年寓家新泰之经历。
若再进一步追溯孙复身世,其祖上乃与泰山地域有关联。据山西临汾清代所修《闻喜岭东孙氏家谱》,孙复系孙权二十五代孙,其曾祖在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从山东郓州被掠,驱至山西平阳,复曾祖父君房、祖父胜遂至平阳沙坡底东宜村落户,复父有功及复皆生于此 [26] 。郓州即今东平,孙复祖上自斯地被掠,或即本州之民户。孙复卒后,葬“郓州须城县卢泉乡之北扈原” [27],疑因其旧家在郓之故。若此,孙复故乡既在泰山附近,其早年浪迹四方,弱冠岁(大中祥符间)曾一度回访故山,寓家新泰,实有可能。毕仲游、朱长文在追记孙复生平时,将这段经历与此后泰山书院岁月合并统计,故有隐泰山“四(三)十年”之说。惟作如此诠释,方无年代歧异之惑。
另外,关于孙复墓葬,前引《墓志铭》明载其葬郓州须城,但史籍中别有卜葬泰安之说。弘治《泰安州志》卷二《陵墓》:“孙明复墓:在州东三里。”《大明一统志》卷二二:“孙复墓:在泰安州东三里。” [28] 明吴珫辑《三才广志》:“孙复墓:在泰安州东二里。” [29] 嘉靖《山东通志》卷十九考云:“宋孙明复墓:在泰安州东三里,一在东平州。按欧阳修墓志云:葬郓州须城县卢泉乡之北扈原。宜以东平者为是。” [30] 复墓在东平固无疑,但泰安州东之墓亦可注意。考石介《与董秀才书》中言孙复“躬负其王考母暨先君先夫人之骨,将藏于泰山、徂徕之间,而贫无以具棺椁,先生朝夕仰天而哭” [31] 。是复之先人实聚葬岱麓,《泰安州志》等所言州东之“孙明复墓”当指孙复先人墓。
三、胡瑗读书“泰山”辨
自南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引述胡瑗曾孙胡涤之说,谓瑗“布衣时,与孙明复、石守道同读书泰山”。自此三先生同读泰山说遂盛行于天下。但经当代学人屡经考辨,孙石胡同读泰山实属误传,并非史实 [32] 。然考辨固确,仍留下一处疑点,即胡瑗读书泰山说的源头,究竟从何而来?今对此试作别解。
窃以为胡瑗读书“泰山”,实为读书“泰州”之讹。胡瑗乡贯淮南东路泰州如皋县,早期经历不明,传曾与富弼同读泰州,天圣初年(1023)预滕子京、范仲淹“文会堂”之会。对此康熙《江南通志》有记:“读书堂,在泰州东北八十里景德寺东廊。宋天圣中,富弼随父任,与胡瑗、周孟阳同读书于此。时范仲淹、滕宗谅俱官海陵,谓三人皆公辅器,厚遇之,后果然。”又:“文会堂,在泰州旧治内。宋天圣间滕宗谅为郡从事建。与范仲淹、富弼、胡瑗唱和其中。” [33] 其事细节或有增饰,但瑗为泰州人,当日读书乡里自为可信。
而此“泰州”,后来或被转换为“泰山”。盖南宋之初,于泰州城边筑起一座泰山,遂成为该州第一胜迹。万历《泰州志》卷一《形胜》首列便是斯山:“泰山,州治西门内,髙五丈周百二十余丈,以州名名之。登山四望,凡距城百里,举在目前,而京口诸峰隐然可见。” [34] 又道光《泰州志》卷三《山川》云:“泰山,在州治西门内。宋绍兴十年(1140),开东西市河,垒土而成。高五丈,周百二十余丈,因州为名。” [35] 由于古人撰文习惯标举山川为城邑之代称,如孙复初讲学之地,在奉符县城内之信道堂,而欧阳修墓志记作“退居泰山之阳”,《宋史》本传作“居泰山”,皆为显例。入南宋后,由于此一“泰山”成为泰州地标,世人遂将胡瑗“读书泰州”,雅称“读书泰山”。又因此“泰山”与东岳重名,而后者又是孙、石书院肇兴之地,于是再衍生出孙石胡同读之说(至家书投涧等事,更系造作佚事,不近情理,不足深论)。此虽系推论,或近其实。
历史上“泰山”、“泰州”夹杂致讹,并非只发生在胡瑗身上,不妨再举一相近事例。明代名臣萧大亨,祖籍江西吉水,后迁徙山东泰安,这在其墓志、墓表中记述清晰。但到了道光《吉水县志》卷二二《名臣》则记作:“萧大亨,号岳峰,吉水人,祖籍泷江,寄籍吴陵。” [36] 此“吴陵”为江苏泰州之古称。盖县志作者误将“泰山”(或泰安州)看成“泰州”,撰志时又为求古雅,特用了泰州古名“吴陵”,于是便为传主杜撰一则“寄籍吴陵”的莫须有经历 [37] 。此例恰可印证上述关于胡瑗之推考。
另,宋人在泰州泰山建安定书院,祀胡瑗,明代改称“泰山书院” [38] 。南北两座泰山书院,都与胡瑗发生联系,亦可称为一段历史趣话。
[1]二碑今存肥城市文物管理所。参冯伟:《北宋李穆墓志考》,《寻根》2017年第6期。
[2]程兆奎:《山东肥城发现宋司勋郎李穆夫妇墓志》,《文物》1987年第3期。
[3](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三《蜀志》,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315页。
[4](唐)裴铏:《题文翁石室》,《全唐诗》卷五九七。
[5](清)陆耀遹:《金石续编》卷十五及清《泰安府志》《岱览》《泰山志》均载录其文。
[6]《姜氏云亭房题名记》:(金)姜孝民撰,孝仪追记;石德润书,孔端肃篆;金明昌四年(1193)十月立。原碑在泰安城西南申村,已佚,拓本今存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张金吾《金文最》卷七七录碑序,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16页;道光《泰安姜氏家谱》录题名全文。
[7](宋)石介:《赴任嘉州,初登栈道,寄题姜潜至之读易堂》,《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三,第47—48页。
[8](宋)石介:《上孔徐州》,《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四,第171页。按此处所述姜潜行辈与姜谱有异。
[9](金)姜孝仪:《姜氏云亭房题名记》,(清)张金吾《金文最》卷七七录碑序,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16—1117页。
[10]《宋史》卷四三二《儒林传·孙复》,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833页。
[11](宋)毕仲游:《西台集》卷一,《西台集·贵耳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12](宋)朱长文:《春秋通志序》,《全宋文》卷二〇二四,第93册,第150页。
[13](宋)张景修:《乐圃先生墓志铭》,附载于朱长文《乐圃余稿》内。
[14]葛焕礼:《孙复生平事迹及著作考辨》,《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第6期,此文对朱长文说有所注意。
[15]李元庆、孙安邦主编:《三晋100名人评传》,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25页。杨朝亮:《试论宋初“三先生”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2年第3期,此文亦持孙石早识之说。
[16](宋)石介:《与裴员外书》,《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一六,第192页。
[17](宋)石介:《寄明复、熙道》,《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三,第27页。
[18]徐洪兴:《思想的转型
[19]天启《新泰县志》卷六《人物·侨寓》,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又康熙《新泰县志》卷五《人物·侨寓》所记相同。
[20]乾隆《新泰县志》卷七,乾隆四十九年刻本,第2页。
[21](清)卢綋:《孙明复先生祠记》,《四照堂文集》卷十六。
[22](清)杨继芳:《平阳日记钞》,《颐中堂诗文集》卷九,康熙本衙刊本。
[23](清)王轩《顾斋遗集·耨经庐诗集》卷四,《山右丛书·初编》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51页。
[24](宋)范仲淹:《举张问孙复状》,《范仲淹全集》,上册,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387页。
[25](宋)欧阳修:《孙明复先生墓志铭》,李之亮注《欧阳修集编年笺注》卷二七;第2册,巴蜀书社2007年版,第414页。
[26]孙文才:《宋代学者孙复渊源世系考析》、《关于山东枣庄牛山孙氏渊源的考析》,新浪“东宜谱人”博客文章。
[27](宋)欧阳修:《孙明复先生墓志铭》,李之亮注《欧阳修集编年笺注》卷二七;第2册,巴蜀书社2007年版,第414页。
[28]《大明一统志》卷二二,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472册,第517页。
[29](明)吴珫:《三才广志》卷八四五《陵墓》,明抄本。
[30]嘉靖《山东通志》卷十九《陵墓》,《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版,第51册,第1158页。
[31](宋)石介:《与董秀才书》,《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二,第188页。
[32]陈植锷:《胡瑗、孙复、石介同读书泰山辨》,载《学林漫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0—122页;徐洪兴:《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7页;刘文仲:《胡瑗“读书十年不归”志疑》,《泰安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黄富荣:《孙复生平探索》,《香港大学中文系集刊》,1994年第3卷,第78页;严杰:《﹤名臣言行录﹥所记胡瑗与孙复、石介同读书泰山事质疑》, 《古典文献研究》第六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99页。
[33]康熙《江南通志》卷三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3页。
[34]万历《泰州志》卷一,明万历三十二年刻本,第1页。
[35]道光《泰州志》卷三,清光緒三十四年補刻本,第48页。
[36]光绪《吉水县志》卷三三《人物志》,清光绪元年刻本,第761页。
[37]周郢:《明代名臣萧大亨》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275页。
[38]徐同华:《泰州名胜》,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年版,第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