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子《梁山歌》探考

(2020-04-10 10:06:17)
标签:

泰山

 

曾子《梁山歌》探考

——以敦煌文献为参证

 

(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

 

  要:世传曾子作《梁山歌》,最初见记于汉蔡邕《琴操》中。当曾子少时,耕读泰山下,雨雪思亲,而创作《梁山歌》,是完全具有可能的。敦煌写本亦有关于其曲之著录,P2524《语对》言曾耕地点在“梁山”,梁山即泰山下小山梁父山,故曲又名《梁父吟》。另一写本P.2537《略出金一部并序·仁孝篇》言《梁山歌》为时人歌咏曾子之德而作,后世以其曲辞状写曾子胸臆,遂托名于曾,亦有可能。据上引典册,可知《梁山歌》(即《梁父吟》)最初出现在春秋时鲁国泰山一带,是一首雨雪怀亲之曲,出自曾子或托名于曾子。

关键词:曾子;梁山歌;梁父吟;泰山;敦煌写本

 

世传曾子作《梁山歌》,最初记载见于汉代蔡邕所著《琴操》中 :“《梁山操》者,曾子之所作也。曾子幼少慈仁质孝,在孔子门有令誉。居贫无业以事父母,躬耕力则,随五土之利,四时唯一,以进甘肥。尝耕泰山之下,遭天霖泽,雨雪寒冻,旬月不得归。思其父母,乃作忧思之歌。” [] 按曾子在孔门弟子中,以擅长音乐知名。传其善吟,《盐铁论·相刺》云:“曾子倚山而吟,山鸟下翔。” [] 又善琴,《太平御览·乐部》及《文选·张衡<</span>思玄赋>》并注引《琴操》云:“《曾子归耕》者,曾子之所作也。曾子事孔子十有余年,晨觉眷然,念二亲年衰,养之不备,于是援琴而鼓之,曰:‘往而不返者,年也;不可以再事者,亲也。嘘唏归耕,来日安所耕,历山盘兮钦崟!’” [] 据此诸史证,当曾子少时,耕读泰山下,雨雪思亲,而创作《梁山歌》,是完全具有可能的 []

曾子耕稼地点,典籍仅云在“泰山下”,但其曲即以“梁山”为名,必与其山有关。泰山下有小山名梁父,一作梁甫,《汉书·地理志》“泰山郡”下有“梁父”,颜师古注曰:“以山名县也”。《水经注·淄水》载:“淄水(小汶)又经梁父县故城南,县北有梁父山。”曾子的躬耕地,或在此梁父山一带。因梁父山简称梁山,南朝宋刘澄之以为晋袁宏《北征赋》“背梁山,截汶波”即指梁父山(《水经注·济水》),《岱览》卷二十引乾隆《新泰县志》称:“云云山亦曰梁父,殆以是与?或谓之梁山。” [] 故其曲乃以“梁山”为名。另说,泰山下小山亦统名梁父,乾隆黄钤修《泰安县志》卷三《山》考谓:“梁父虽有专山,亦岱下小山之总名也。孔子《邱陵歌》所谓梁父回连是已。” [] 曾子既“耕泰山之下”,自亦可以“梁山”名曲。故唐人李勉《琴说》中径称此曲为《梁父吟》:“《梁父吟》,曾子作(一作撰)。” [] 后人或质疑“梁山”、“梁父”名义不合,如近人潘敬云:“李勉《琴说》:《梁甫吟》曾子撰。然《琴操》云:‘曾子耕泰山之下,天雨雪冻,旬月不得归,思其父母,作《梁山歌》。’未闻其作《梁甫吟》也。……李勉之说谬甚。” []实因对泰山下山名缺乏了解所致。

曾子之梁父悲吟,后世成为著名至孝典故,收入唐虞世南《北堂书钞》、白居易等《白孔六帖》、韩鄂《岁华纪丽》、明刘胤昌《刘氏类山》、江元祚《曾子孝实》等书中。后世引述亦多,如明万历朝查志隆《岱巅修建孔庙议》中云:“《孝实录》则云曾子耕泰山下,思其父母而作《梁山歌》,凡此故事,凿凿可据。 [] 清雍正六年(1728) 山西浮山文庙曾参碣云:“曾子,名参,字子舆,武城人,……耕于泰山,尝雨雪不得行,思父母,作《梁父吟》。” [] 后人吟咏亦每及此典,如唐骆宾王“白雪梁山曲寒风易水歌”(《夏日游德州赠高四》);张九龄“思扰梁山曲,情遥越鸟枝”(《南还以诗代书赠京都旧僚》);王昌龄“今者放歌行,以慰梁甫愁”(《放歌行》);李白“悲吟雨雪动林木,放书辍剑思高堂”(《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元稹“君若问孝理,弹作梁山吟”(《桐花》);宋刘敞“半夜梁山操,悲歌问起予”(《旅居雨中》)、“自昔梁山有遗操,试凭繁手一清弹”(《风雨》);吴潜“梁山操里声愁听,湘水图中景喜看”(《七八用喜雪韵四首·其三》);清戴亨“我今泪尽梁山操,天涯僵卧复谁告”(《题阎佩升为卢公亮写岁寒图》),日本天渊加藤虎“曾参泰山下,何用叹冻旬”(《恭赋田家雪》) [11] 等等。宋人薛季宣、清人沈德潜还以曾子原词不传,各为补作数首。薛季宣《梁山歌》序云:“曾子耕于泰山,雨雪旬日,思归温父母而不得作。”歌云:“雨雪霏霏,梁山之下。朴遨其凝,皓其郊野。凛其寒矣,曷藏曷御。亲庭孔邈,孰为温者?台不能此处,归途无所。台不能此处,曷其疾去!” [12] 沈德潜《梁父吟》序云:“曾子耕泰山之下,值天大雨雪,不得归,思念其母,作《梁父吟》以见志。《乐苑》载其事,亡其辞,拟古辞以补之。”辞云:“力农于野,泰山之侧。雪闭川原,欲归不得。(一解)欲归不得,眷念我母。我母念我,怅望陇庚。诚通境隔,中心何有。(二解)禄养由命,色养由人。岂因贱贫,莫侍饔飱。(三解)小鸟反哺,往来深树。嗟我人兮,而不如微羽。(四解)昊天苍苍乎,其知我心伤乎?(五解)” [13] 皆可代发古贤孝思。

20世纪初敦煌石窟的开启,为曾子《梁山歌》又增新证。敦煌写本P2524《语对》云:“梁山:曾子耕于梁山,遇雪,不得还,作梁山之歌。” [14] 此处明确说躬耕地点在“梁山”,道明曲名之来,可与上论泰山梁父相互扣合。《语对》为古类书,约出于唐之前期 [15] 。另一写本P.2537《略出籯金一部并序·仁孝篇》亦有一条云:“曾参至孝,每有寻足鸟接于堂宇,或上参冠。时人遂作《梁山歌》,以咏其德。” [16]《略出籯金》亦类书,今人多认为是晚唐敦煌文士张球据李若立《籯金》改编而成 [17]。此条系记一神异传说,末句言《梁山歌》为时人歌咏曾子之德而作,虽与前典不合,但鉴时先秦古贤歌曲多出后人依托,《梁山歌》为时人所作,后世以其曲辞状写曾子胸臆,遂托名于曾,亦大有可能。

根据上引典册,可知《梁山歌》(即《梁父吟》)最初出现在春秋时鲁国泰山一带,是一首雨雪怀亲之曲,出自曾子或托名于曾子;而依蔡邕《弹琴赋》中所言“《梁父》悲吟” [18] ,又知其曲调系悲凉感伤一类。此为最初的《梁山歌》词曲状况。尔后随着世代变迁,这一名曲主旨又而数经变易。

首先是“泰山治鬼”说的流行,使《梁父吟》成为一首“葬歌”。关于治鬼说前人论之已多,兹专引清人顾炎武说以概其余。顾著《日知录》卷三十“泰山治鬼”条考云:“尝考泰山之故,仙论起于周末,鬼论起于汉末。……《遁甲开山图》所云:‘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父主死。’《博物志》所云:‘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之孙。主召人魂魄,知生命之长短者。’其见于史者,则《汉书·方术传》:‘许峻自云:尝笃病,三年不愈,乃谒泰山请命。’《乌桓传》:‘死者神灵归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死者魂神归泰山也。’《三国志·管辂传》:‘谓其弟辰曰: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如何?’……然则鬼论之兴,其在东京之世乎?” [19] 。由于此说盛行,梁父一山被视为亡魂归聚之地,《梁父吟》也与《泰山吟》、《蒿里行》一道被视为葬歌。《乐府诗集》云:“《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又有《泰山梁甫吟》与此颇同。” [20]今传“步行齐城门”一首言三坟累累,明确具有葬歌特征,应是古葬歌之孑遗。

其次是与诸葛亮的结缘,使《梁父吟》成为一首“慨歌”。《三国志》本传称亮寓居隆中,“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关于高吟意旨,前人考论详赡,各有胜意 [21] 。但大致说来,诸葛亮咏怀所寄,应与魂归、瘗葬无涉,而同思亲相关。诸葛躬耕南阳,与曾子“耕于泰山下”略似,而其父母双亡,悲苦又甚于参。且其少时曾随父宦游岱下(父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夙闻其土风,故借曾参遗曲,抒其恋土思亲之怀。对此前贤论云:“尝考《琴操》言,曾子耕泰山下,天久雨雪,不得归,思其父母,而作梁父吟,武侯少孤,其为梁父吟,意实在此。” [22] 应是合乎事理的。

然而随着诸葛亮功业显赫,名垂宇宙,其“好为《梁父》”被理解成“高吟俟时”,深有寄托,因之在后世《梁父吟》遂自“哀歌”(曾曲)、“葬歌”一变为慷慨之歌,多抒建功立业之抱负,寥落不遇之悲慨。且凡吟《梁父》者,几无不与诸葛武侯相联系,所谓“我亦南阳子,好为《梁父吟》”(李白),“可忴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杜甫)。内中微旨,前哲时贤论述已多 [23] ,兹不复赘。

 

2019.11.7为“孝文化嘉祥论坛”作

曾子《梁山歌》探考

P2524《语对》

曾子《梁山歌》探考

P.2537《略出金一部并序·仁孝篇



[] (汉)蔡邕:《琴操》卷下,《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22

[] (汉)桓宽:《盐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47页。

[] 范煜梅编:《历代琴学资料选》,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31页。

[] 周洪才《曾子年谱》系此事于周敬王二十八年(前492年),《曾子家世》,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5页。

[] (清)唐仲冕著, 孟昭水校点集注:《岱览校点集注》(下篇),泰山出版社2007年版,第586页。

[] (清)黄钤修:乾隆《泰安县志》卷三,第20页。

[]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四一《相和歌辞》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73页。《文献通考·经籍考》谓《琴说》“唐工部尚书李勉撰”。

[] 潘敬:《樵山续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7页。

[] (明)查志隆:《岱史》卷十《灵宇纪》,马铭初等:《岱史校注》,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版,第168页。

[] 刘泽民总主编:《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浮山县卷》,三晋出版社2012年版,第159页。

[11] 《昭和诗文》第二三辑。第2页。

[12] (宋)薛季宣撰、张良权点校《薛季宣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页。

[13] (清)沈德潜:《归愚诗钞》卷一,清刻本,第1页。

[14] 王三庆:《敦煌本古类书﹤语对﹥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版,第23页。

[15] 王三庆:《敦煌本古类书﹤语对﹥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版,第273274页。

[16] (清)刘师培:《敦煌新出唐写本提要》,《读书随笔(外五种)》,广陵书社2016年版,第192页。

[17] 郑炳林、李强:《晚唐敦煌张景球编撰﹤略出籯金﹥研究》,《敦煌学辑刊》 20091期。 

[18] 龚克昌等评注:《全汉赋评注·后汉》(下),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849页。

[19] (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1079页。

[20]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74页。

[21] 笔者旧有《诸葛亮好为﹤梁父吟﹥新解》,《周郢文史论文集:泰山历史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40页。

[22] (清)施鸿保:《读杜诗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09月第1,128页。引语出清人朱瀚。

[23] 阚文文、郝玉龙:《梁甫梁父考辨及梁甫诗的文化意蕴》,《齐鲁文化研究》,2012年第12辑;袁爱国:《<</span>梁父吟><</span>泰山吟>的产生及时代特征》,《全球视野下的泰山文化》新华出版社2018年版,第44-51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