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泰山诗刻
(2019-05-31 09:32:03)
标签:
泰山王阳明 |
阳明心学在其肇兴之始,便与泰山发生联系,弘治十七年(1504年)九月,时任刑部主事王守仁主持山东乡试期间,游泰山,作《泰山高次王内翰司献(王瓒)韵》、《登泰山五首》、《灵岩寺和苏颍滨韵》等诗。《泰山高次王内翰司献韵》末章慨叹千年儒学之衰微,抒已奋发向上欲重振儒学的的人生志向:“鲁郊获麟,岐阳会凤。明堂既毁,閟宫兴颂。宣尼曳杖逍遥一去不复来,幽泉呜咽而含悲,群峦拱揖如相送。俯仰宇宙,千载相望。堕山乔岳,尚被其光。峻极配天,无敢颉颃。嗟予瞻眺门墙外,何能仿佛窥室堂。也来攀附蹑遗迹,三千之下,不知亦许再拜占末行。”〔《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九《山东诗》〕隆庆二年(1568年)四月,总督泰山香税、青州同知王简将王守仁《泰山高次王内翰司献韵》诗刊石立于泰山。《泰山石刻记》:“《泰山高次王内翰司献韵》,弘治十七年(1504)甲子九月既望,余姚阳明山人王守仁识。隆庆二年(1568)四月朔,王简重刊。”乾隆程修《泰安县志》卷九《石刻》:“《王守仁泰山高诗碑》:弘治时正书,穆宗隆庆二年王简重刻。在文庙明伦堂中。南向。”又《重修泰安县志》卷十四《艺文志·金石二》:“《王守仁题御帐坪诗刻》:正书。石在环咏亭东壁,无年号。”两碑今已佚失,后者有拓本藏于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
嘉靖四年(1525年)王守仁在《答顾东桥(璘)书》对泰山封禅有所评议:“封禅之说,尤为不经,是乃后世佞人谀士所以求媚于其上,倡为夸侈,以荡君心,而靡国费。盖欺天罔人、无耻之大者,君子之所不道,司马相如之所以见讥于天下后世也。吾子乃以是为儒者所宜学,殆亦未之思邪?”〔《传习录注疏》中〕其《泰山高次王内翰司献韵》所咏“古来登封七十二主,后来相效纷纷如雨。玉检金函无不为,只今埋没知何许?但见白云犹复起封中,断碑无字,天外日月磨刚风。飞尘过眼,倏超忽飘荡,岂复留其踪”,盖存微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