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矣”泰山赞辞的最早源头
(2018-10-21 20:31:42)
标签:
泰山 |
附旧作:汉武帝何曾“八矣”颂泰山
这段泰山赞语,形象地描绘出泰山高大雄伟、拔地通天的磅薄气势,语言生动,形容贴切,堪称“十六字而颂岱诗文之事尽”!近年出版的一些泰山著作,都称这段赞语是汉武帝所说。然查阅《史记》、《汉书》的有关文字,却均未载录此语;《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汉武帝名下载有《泰山石刻文》等文,但从中也找不到这段赞辞的只言片语。
今考段文字出自元人唐肃所撰的《日观赋》中。唐肃(约1331—1374)《日观赋》(收入《丹崖集》卷一)是一篇借古讽谕的文章,赋文假托汉征和四年汉武帝封禅泰山告成,在甘泉宫大会群臣,作者借东方朔之口,描绘了泰山日观峰的壮丽景色,从而引出汉武帝的一番感叹:
(汉武帝)封禅即毕,还朝甘泉。于是东方(朔)大夫上千万寿,已而言曰:“臣等昨奉国家,告成岱宗,因得览观于岩之东。臣询其名,是曰日观……”帝曰:“嘻!若是则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读过上文即可知,所谓“汉武帝作”之说,显然是把文学作品中的假托之词,当成历史上实有之语了。古代作赋多采用问答体,所设主、客往往假历史人物之名,如宋玉赋中的言楚怀玉、襄王梦云雨于高唐,庄子赋中称孔子见盗跖于泰山,皆造作故事,并非史录。近代著名学者余嘉锡先生在《古书通例》“明体例第二”中对此类作过精辟论述:“诸子著书,词人作赋,义有奥衍,辞有往复,则设为故事以证其义,假为问答以尽其辞,不必实有其人,亦不必真有此问也。”又引刘知几、顾炎武之说云:“自战国以下,词人属文,皆伪立主客,假相酬答。……采为逸事,编诸史籍,疑误后学,不其甚耶?”“古人为赋,多假设之辞,序述往事,以为点缀,不必一一符同也。”明乎此,则知所谓甘泉宫君臣的对答,皆是出于作者之虚构。“八矣”之语实为唐肃所说,充其量也只能说是唐肃借汉武帝之口所云,不可据此而定为汉武实有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