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泮河名称考辨

(2012-02-24 18:46:55)
标签:

泰安

杂谈

泮河名称考辨

周 郢

 

泮河在历史上称作“北汶”。《水经注》云:“汶水又南,右合北汶水,水出分水溪,源与中川分水,东南流迳泰山,东合天门下溪水。” 泰安“泮”之名,最早见于金代,《大定重修宣圣庙记碑》云:“泰安之为州也,有岳祠(岱庙)壮观其中,有岱宗、徂徕、泮、汶、漕、济以环抱其外。”

关于泮河之名的由来,凡有两说,一云《诗经》有“泮水”诗,言鲁僖公修宫于泮水上,名为泮宫。后以泮宫为学校名,因将学宫前水皆称泮水。泰安之河水因此典故而名。明宋焘《泰山记事·地集》“汶河考”云:“城南九里有泮河,因绕州黉(学)而立名。”

一云此河自中川分流为两河,流入泰安境内为半支,故名泮水。清唐仲冕《岱览》卷十九《岱阴之西》:“青天岭,横峙西北,其东北则长城岭,两岭夹涧,涧水一源两分,即《水经注》所云分水溪也。一西北流,由青天岭西南至长清界首,过浚川桥,折而西北,其经流曰中川,循长城铺达崮山,左纳灵岩诸谷水而注;一东南流,绕青天岭东麓南折,左会斗虎沟水,过海眼、桃花峪,再折而东南,其经流曰北汶,与中川分流各半,故名泮河。”

根据地理实际情况,当为后者的解释更为合理。因此泮河距州学较远,两者无直接联系,而“半水”为泮之说与河之源流相合,应为名称之由来。

泮自古读“绊”,但后因音变,俗读为“滂”,此盖一韵之转,即由前鼻音韵尾转为后鼻音,宛如“盘桓”音变为“彷徨”。民国以后偶被写作“滂河”(李东辰手稿有此名)。泰安方言中颇多此类事例。如明毕自严《三叟同游记》云:“因念大汶口俗呼待闷口,渐汶河俗称酱甕河。戏为口号曰:大汶口为待闷口,渐汶河作酱甕河。俗人不解通文义,袭讹承舛奈尔何?”(《石隐园藏稿》卷三)可见“泮”为正字正音,“滂”则为方言俗笔,实不足为典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