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浒传》中的泰山东岳庙

(2007-06-01 09:46:22)
 《水浒传》对泰山场景的具体描摹,主要集中于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一节,内中东岳庙“赞子”一篇,浓笔重彩,细致传神地勾画了东岳庙及周围各庙壮观繁盛的景象:
庙居泰岳,山镇乾坤。为山岳之至尊,乃万神之领袖。山头伏槛,直望见弱水蓬莱;绝顶攀松,尽都是密云薄雾。楼台森耸,疑是金乌展翅飞来;殿阁棱层,恍觉玉兔腾身走到。雕梁画栋,碧瓦朱檐,凤扉亮槅映黄纱,龟背绣帘垂锦带。遥观圣像,九旒冕舜目尧眉;近睹神颜,衮龙袍汤肩禹背。九天司命,芙蓉冠掩映绛绡衣;炳灵圣公,赭黄袍偏称蓝田带。左侍下玉簪珠履,右侍下紫绶金章。阖殿威严,护驾三千金甲将;两廊猛勇,勤王十万铁衣兵。五岳楼相接东宫,仁安殿紧连北阙。蒿里山下,判官分七十二司;白骡庙中,土神按二十四气。管火池,铁面太尉月月通灵;掌生死,五道将军年年显圣。御香不断,天神飞马报丹书;祭祀依时,老幼望风皆获福。嘉宁殿祥云杳霭,正阳门瑞气盘旋。万民朝拜碧霞君,四远归依仁圣帝。
“赞子”所状写的东岳庙,即今泰安岱庙。其庙始建于汉,至北宋而达极盛。徽宗一朝,“诏命屡降,增治宫宇”,“凡为殿、寝、堂、阁、门、亭、库、馆、楼、廊、庑,合八百一十有三楹”(宋宇文粹中《宣和重修泰岳庙记》)。《水浒传》中提到东岳庙多达六次,燕青打擂、戴宗出家等重要情节均设定于此。而此段“赞子”所摹庙貌,多可与宋元史籍相印证。
 嘉宁殿:赞子云:“嘉宁殿祥云杳霭。”正文中也有“东岳庙中双虎斗,嘉宁殿上二龙争”及“朝着嘉宁殿,扎缚起山棚”的描述。书中将嘉宁与岳庙并举,显然是庙中主殿。今考:嘉宁殿确为北宋时东岳庙大殿,据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学士曾肇奉敕撰《东岳庙碑》云:“先是鲁人相率出财为正殿、重门,颇极壮丽,而他殿若门、若廊,制度庳隘,不足以称。……乃因旧益新,……中为殿三,曰‘嘉宁’、‘蕃祉’、‘储佑’。”(《曲阜集》卷三)又近年于岱庙出土政和五年(1117)残碑,亦有“嘉宁殿”字样(详后)。小说中所写此殿名,完全与宋代建置相吻合。
 仁安殿:赞子云:“仁安殿紧连北阙。”今考:仁安殿之名始见于金,系金元时东岳庙之主殿。据《大金集礼》卷三四《岳镇海渎·杂录》所载,金世宗于岳庙火灾后敕谕重建,此后“大定二十一年正月十二日奉敕旨:‘东岳宫里盖来底五大殿、三大门撰名。’闰三月一日,奏定正殿曰仁安。”元至元三年(1266)重建,仍沿用仁安之名。元杜翱《东岳别殿重修堂庑碑》云:“我世祖皇帝践祚之七年,创构仁安殿,以妥岳灵。”仁安殿之名在元杂剧中出现甚多:《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第三折有〔商调·集贤宾〕曲,描摹东岳庙与仁安殿之景象云:“这不是仁安殿盖造的接上苍,掩映着紫气红光。正值他春和三月天,早来到仙阙五云乡。”又《刘千病打独角牛》演东岳庙打擂故事,《录鬼簿续编》记其题目为《诸直社火初献仁安殿》。元道经《东岳大生宝忏》有咏赞东岳大帝之辞曰:“仁安殿宇琉璃莹,冠冕巍然御正中。”明代仍沿用“仁安”殿名,至明末方改称“峻极殿”。按嘉宁、仁安为不同时期东岳庙大殿的名称,而《水浒传》中混用一处,似逗透了其底本来源复杂,似是由各个不同时期的话本拼接而来,才会出现这一现象。
 壁画:赞子云:“阖殿威严,护驾三千金甲将;两廊勇猛,勤王十万铁衣兵。”徐北文先生《灿烂的古代文化》一书认为此系写“殿内壁画人物”(页163),可从。今考:宋代东岳庙殿绘有壁画,确见于宋人记述,宋苏辙《游泰山四首·岳下》云:“登封尚坛壝,古观写旗队。戈矛认毫末,舒卷分向背。”苏诗之咏“旗队”、“戈矛”,与赞子所述“金甲将”、“铁衣兵”,都言壁画系以兵车军旅为内容,不谋而合,正堪互证。
 五岳楼:赞子云:“五岳楼相接东宫。”第三十九回亦写戴宗言道:“小可是泰安州打供太保,今为本庙重修五岳楼,本州上户要刻道碑文。”又第七回林冲汴梁岳庙进香,亦称庙内有五岳楼。今考:此谓宋代岱庙有五岳楼,别无佐证。但宋代各州县东岳庙中,确有建五岳楼者,如元人李质《重修五岳崇楼记》戴:江南金坛东岳庙,“东岳既专祀正殿,又像五岳帝而以楼居之”,成于绍兴十四年(1144),名曰“五岳崇楼”(《江苏金石志》卷二)。可见小说所写的五岳楼,确为宋代岳庙建置。
 东宫:赞语见上。今考:此处所云东宫,当即东岳庙中之炳灵宫,因建于庙之东部,故名东宫(同时亦寓王储之意)。宫祀东岳大帝之子泰山三郎(宋封为炳灵公),赞子所咏“炳灵圣公,赭黄袍偏称蓝田带”,即写此神。炳灵有庙,自唐已然,至宋真宗朝复行拓修。《续资冶通鉴长编》卷七〇云:大中祥符元年(1008)八月“庚戌,王钦若言:‘臣自至岳下,尝梦神人以增筑庙亭为请,再梦如初,仍指其方位以识之。近因督役至威雄将军祠,瞻其神像,悉与庙合,今请以羡财于庙筑亭。’从之。”此为岱庙炳灵殿之始。宋张师正《括异志》卷十《李敏》云:“李敏尝为奉符县主簿,会岳庙炳灵公殿岁久,再加营葺,命敏督其役。……炳灵公自后唐明宗听医僧之语,遂赠官立祠。”殿宋代又名“储佑”(宋曾肇《东岳庙碑》),金代名“威明”(见《大金集礼》卷三四《岳镇海渎·杂录》),明初犹仍此名(见弘治《泰安州志》卷一),明中叶后及清皆称“炳灵殿”。按宋代炳灵公信仰极盛,宋笔记《括异志》(卷十《李敏》条)、话本《郑节使立功神臂弓》都写到其神异传说。
 北阙:赞语见上。一般认为系指东岳庙北门。按宋代时名“鲁瞻门”(见曾肇《东岳庙碑》)。
 正阳门:赞子云:“正阳门瑞气盘旋。”今考:宋代东岳庙正门名曰“太岳”(宋曾肇《东岳庙碑》),金代沿用此名(2000年10月岱庙正阳门出土金代残碑一方,中有“充修太岳门使用,皇统七年(1147)三月日献”字样)。但《水浒传》称之为正阳门,盖北宋时之俗称(详后)。
 以上是赞子中写到七处东岳庙胜迹,除此之外,正文中还写到一处草参亭:“当时燕青游玩了一遭,却出草参亭,参拜了四拜。”今考:草参亭为东岳庙前建筑。弘治《泰安州志》卷一《祠庙》云:“(岳庙)岱岳门正南有草参亭,前达通衢,亭有铜镜一面。左石阙,右石阙;左灯楼,右灯楼。”按:宋话本小说《杨温拦路虎传》中岳庙赞云:“草参亭上,垆内焚百和名香。”又元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杂剧中第二折正末云:“和俺哥哥草参亭上占房子去来。”是宋元时已有“草参”之名。其亭于明嘉靖时改额“遥参”。《水浒传》所写,与宋元及明前期名称相合。
 通观《水浒传》中所写到的多处东岳庙建置,除一“五岳楼”不能确考外,其他均与宋、元状况吻合,称得上是于史有征,而非宋元后人能信笔虚构。——这是我们考证后对《水浒传》所写泰山名物的一个初步认识。
 《水浒传》中所描写泰山场景,研究者对其时代属性作过研究。代洪亮先生《泰山信仰与明清社会》(南开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认定:“罗贯中生活于元末明初,《水浒传》中涉及泰山庙会的描写难以作为宋代资料。”徐北文先生《灿烂的古代文化》则认为:“《水浒传》虽定型于明代,但其‘赞子’来源却更早,其反映的殿宇神像情况,起码是明代早期,根据文献对照,甚至是元代的岱庙及其附近庙宇的面貌。”
 两位先生均认为《水浒传》中所写泰山不是宋代场景,而是明初面貌,上溯亦不过元代。我对此有不同的认识。我以为:《水浒传》中的“泰山文字”,其主体部分,均是北宋泰山风貌的真实反映,部分事物虽牵涉金元,但基本上未羼入明代以后内容。试以第七十四回中出现的“嘉宁殿”与“正阳门”两例,加以举证:
 岱庙大殿的名称,各种泰山典籍均称为宋代名天贶殿,元明称仁安殿,明末改峻极殿。至1994年,我自宋曾肇《曲阜集》中查到《东岳庙碑》,证明宋代庙殿之名实为嘉宁,天贶殿建于城西,于岱庙无涉(参《周郢文史论文集》页125-147)。2000年10月,在岱庙整修施工中,于正阳门下出土残石一方,碑阳刻辞云:“本路运使高大夫施钱叁拾贯文省,本宅十七官人施钱叁贯文足,周氏施钱伍贯文足,并为翻修嘉宁殿使用。伏惟圣德,俯赐洞鉴,保佑禄位超升,阖宅平安。政和五年三月初九日。”又:“河东路都运陈知存施钱五十贯文,充修嘉宁殿并□□教郎□□□钱五贯文,乞保家(下残)”。此外碑阳下段还有“宣”、“嘉”、“承信□(郎)”、“嘉宁”残字四行,亦为楷书。此石的出土,最终证实了我“殿名嘉宁”之说。这一嘉宁殿,自金代大定被易额为“仁安”之后,原殿名已不为人知悉(明弘治《泰安州志》已无相关记录),如非《曲阜集》碑文及嘉宁残石的发现,则必湮没无闻。而《水浒传》却直笔写入这一宋代殿名,如果不是当时人记当时之事,后世作者于此实无从悬拟(小说非同于考据,实无必要为一殿名,先来岱庙作考古发掘)。故这回文字中虽羼入金代“仁安殿”之名,但其初稿必成型甚早,至迟在宋金之际(大定之前),否则无法让人理解这种记事惊人准确的现象。
 再说正阳门,当代研究者多认为“正阳”门名始于清代。但我考正阳门之称,自宋已有。据民国时王次通于岱岳观附近所获宋元符残碑,“行书,有嘉宁大殿、第一重正阳门里,第二重门,重木钩栏百间等”(《岱臆》)。《水浒传》的“正阳门瑞气盘旋”,不期又与出土的宋代碑石暗合无间。
总观《水浒传》中出现的泰山事物,绝大部分为宋元时期所独有,而非入明之后世人所能知悉。因此也可据以推定,《水浒传》底本的源起,可能始于宋末,而最后定型,亦不可能迟于元末。对于《水浒传》的成书,著名学者叶德均先生在《戏曲小说丛考》卷中《水浒传与宋元风习》中发表过精辟的见解,他指出:现在的《水浒传》不是成于一代之中、一人之手,“是从宋代以来至晚明为止四五百年间经过许多‘书会先生’和民间文士及书坊主人之手,许多次的增补、修订、删削而成的”。其中的风习、事物、语言、习惯,都和宋元时实际情形相符,“它是宋元‘说话人’就当时真实的事物来叙述的;到了元末写成定本时,对这类事物也很少更动”。——叶著这一睿见,竟然在《水浒传》与泰山文化的联系对勘中,得到全面印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