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古代建筑遗迹
齐长城[下港段]
齐长城西起黄河东岸的长清西南孝里镇里村北,向东进入丘陵区,又逐渐蜿蜒攀升至泰山西麓的中低山区,尔后沿泰沂山脉分水岭,直达黄海西岸的青岛小珠山之东入海,史称千里齐长城。
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争霸天下的产物。春秋中期,齐国和晋、鲁、卫等国不断发生战争。到了战国时期,楚国先后灭鲁、莒等国,占有山东南部,与齐国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在这种政治形势下,齐宣王将长城向东展修,直至海滨。据《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称:“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西至济州,东至海,千余里,以备楚。”泰山一段齐长城建在泰山山脉和鲁中丘陵的分水岭上,《泰山郡记》称:“泰山西北有长城,缘河经泰山,千余里”。《岱览》称:“齐长城横绝泰山。”
泰山一段齐长城为齐国西南的锁钥要地,自然成为群雄逐鹿的重要城场。清代学者顾炎武曾经论道:“大约齐之边境,青州以南,则守在大岘;济南以南,则守在泰山。”(《山东考古录·考楚境及齐长城》)长城一带的战争战役,史不绝书。如:齐灵公二十七年(前555),齐晋争霸,两国交兵于长城防门(今济南市长清区广里);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4),晋国伐齐,入长城,会于平阴;赵成侯七年(前386),赵军侵齐,至长城……。一段齐长城,凝聚了一部硝烟滚滚的战争史。
秦统一后,齐长城失去了其军事价值,逐渐废弃。但这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历尽岁月风霜,大部分段落仍顽强屹立,在三齐大地上留下他苍凉的身影。明代嘉靖《泰山志》卷二记载:“今泰山西北有岭铺,俱名长城,遗址尚存。”下港境内的齐长城遗址,是齐长城现存最为完好的地段之一。
下港齐长城遗址其线路系沿与历城的交界线东北行,到大高尖山而后东折,至与历城、章丘交界的四界首,又沿与章丘的交界线东南行,最后到与章丘、莱芜交界的蒿滩东山结束,城址全长23125米,历经52座山头。具体的分布情况是:
齐长城从黄前镇境内的天马顶北山脚向东北进入下港乡,左经簸箕掌,右经白家庄,至梯子山西脚有花岗岩块石结构的城墙遗址,长2450米。其间,白家庄西北岭上的墙体,长100米,顶宽4米,高2.5米;白家庄北岭、东北岭也有墙体,长125米,顶宽4米,高2米—2.5米。梯子山西侧山头上有方形石屋遗址,宽3.5米,高1.2米。
从梯子山西山脚向东北,穿越梯子山、南天门,左经上降甘、下降甘,右经石槽、黑峪、吕家庄,至南天门北坡未见遗址,这段距离约有8865米。但中途的石槽西沟顶至梯子村东山腰及吕家庄西山坡至南天门西山脚,分别有250米、475米城址。吕家庄北山口长城筑于岭际,阳侧破土砌墙,墙阴粘土夯筑。
从南天门北坡向北转而东,穿越大高尖山、四界首山(岱岳区、历城区、章丘市交界处)、长城岭,左经上藕池、高葫芦峪、岳滋,右经高本、双腰子、蒿滩村,至蒿滩东山(岱岳区、莱城区、章丘市交界处)有花岗岩块石结构城墙遗址,长11810米。其中南天门北坡至轿顶子西坡有墙体长160米,宽5米,高2.5米—3.5米,前后几个山头上均有寨址围墙;轿顶子西坡至大石梁350米无遗址;大石梁至小尖南山长400米,宽4—5米,高3米。其中蒿滩北长城岭上的窄体墙,为今天所见最简单、最原始、最古老、最独特、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长城。其位置在今下港乡上港管区蒿滩村北的群山中。墙高1.5米,顶宽1~1.5米,底宽1.5—1.8米,长610米。其城墙结构非常简单,块石干垒,单面墙,充分体现了“因地造形,用险制塞”的筑防原则。从这段长城所处的位置和地形看,高山连绵,沟壑毗邻,易守难攻。墙叠到1.5米高,既可以从远处发现进犯敌人,以箭射之,也可以用城墙上的石头作武器,向敌人投掷。这虽是齐国防备较弱的地方,但不失警惕。修筑这种城墙,使其不用驻守很多兵力,就可保卫边防,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历城境城址至四界首结束;郊区境城址进入章丘的交界线,至蒿滩东山结束,然后进入莱芜境(齐长城考察队编《齐长城·齐长城概貌》)。
在长城蜿蜒曲折的沿线上,还有许多关隘、敌台和烽燧,构成了统一的、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下港境内的齐长城中,便存有多处关隘与烽燧遗址。在下港乡与历城区西营乡交界处,东西分别突起一座海拔830余米的山峰,中间有三十余米宽的山垭,名南天门。此地地势居高临下,前后均为陡峭的沟壑,特别是面向鲁国的一侧,更是峡高谷深,险恶怖人。据专家分析,这里应是齐国设卡屯兵之所,原来可能建有阁楼式建筑,南天门之名或由此而来。现址尚存有建筑物遗迹,东西长13米,南北进深14米,墙基在地面以上高60厘米。其南面墙体,长30米,墙基高2.8米,通高5.1米。
烽燧为古代传递军事信息之所,下港境内的长城共有3处烽燧遗迹。其中位于下港与历城交界的梯子山西侧山头有两处遗址,直径4米,墙体残高1米。南天门东侧的山顶上,有一处圆形烽燧遗址,直径8米,墙体残高2.5米(《齐长城·齐长城重要关隘、城堡和烽燧》)。
正是这无数关隘、烽燧,构成齐长城了统一的、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据长城专家研究,齐长城是世界上构建最早的长城,是古代山东大汉在人类长城建筑史上创造的中华之最、世界之最。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章:历史事件遗迹
黄巢起义遗迹
唐末黄巢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农民战争之一。中和四年(884年)六月,黄巢与唐军作战失利,率千余人退守泰山,最后于狼虎谷(今莱芜市境)中不屈自刎。黄巢转战泰山一带,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著名者有黄巢寨与黄巢墓。
黄巢寨:位于岱岳区道朗镇西北,与肥城、长清接壤。山势高峻,易守难攻。相传唐末黄巢起义时,曾据守此山,故得名黄巢寨。山西侧有双重山门,又有一线天,以山代城。北部呈半岛形悬崖,为点将台,上有擂鼓石、旗杆窝。南部有开阔缓坡,叫跑马场。山阳有李峪、赵庄,传为杀人场;山阴有石胡同、上营、下营等山村,传为官兵围寨时的驻扎地及交战场。山寨中今存元帅府、旗杆孔、屯兵房、大石臼、点将台、跑马场等众多古迹。山崖建有螭首摩崖一方,仅成边框,未刻文字,俗呼为“无字碑”,相传为黄巢所制。现为泰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一处黄巢寨位于肥城牛山,俗传为穆柯寨,据史志记载,实为黄巢起义军所建的营寨。寨依山造势,占地380多亩,寨墙宽2米,高3─5米,环绕着三个山头,长达3600多米。沿寨墙布满了枪垛剑孔和哨所,在山寨南面和西面的要害处建有三个拱形寨门。一条小河自东向西贯穿整个山寨,成为寨内居民用水的主要来源。河的上游有一处四合院,周围筑有院墙,格局极为考究,墙顶外沿筑有掩体,易守难攻,内侧设通道、排水口以及上下墙的斜坡道,属于典型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据专家考证,这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处保留较为完整的古代山寨,享有“天下第一古山寨”的美誉。
黄巢墓:位于岱岳区下港乡八亩地村。墓址今存一大封土堆,高6.8米,南北长30米,东西宽16米。传为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葬所。据北宋所修《新定九域志》卷一《兖州·古迹》载:兖州泰山有“黄巢墓”。这是史书中最早关于黄巢墓的记载。又清人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载:“(狼虎谷)东北三里为九顶山,南有大冢,俗称为黄巢墓。”这里群峰簇拥,林木蓊郁,地势极其壮观。旧时墓侧建有黄巢观,惜今倾圮无存。附近还有黄巢扳倒井、祥沟庄、过马滩、二王庵(黄巢行二,故有二王之称)、大堂沟、拉马峪、点将台、造甲峪等踪迹。黄巢观附近农民在翻土造田时,经常发现箭簇、兵刃,说明义军确曾活动于此。陵墓上原有古柏,久已荡然。墓附近有黄巢观村,即因墓而得名。现为泰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章:历史名人遗迹
六逸竹溪
竹溪 ,位于徂徕山西南麓的乳山脚下。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二十八年(740),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父、裴政、韩准、张叔明、陶沔等五人于此隐居,世称“竹溪六逸”。他们在此纵酒酣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 诗思骀荡 ,后来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中曾有“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之句,便是对这段隐居生活的深情回忆。
《泰山述记》记載:竹溪“玲珑秀峙,旧多竹木,谿水绕前而西注,古刻竹谿佳境于岩。唐天宝间,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陶沔、张叔明隐此,号竹谿六逸。”这里峰峦突起
,一川萦回 , 林木棉蒙,
[艺文附录]
唐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猎客张兔罝,不能挂龙虎。所以青云人,高歌在岩户。韩生信英彦,裴子含清真。孔侯复秀出,俱与云霞亲。峻节凌远松,同衾卧盘石。斧冰潄寒泉,三子同二屐。时时或乘兴,往往云无心。出山揖牧伯,长啸轻衣簪。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今晨鲁东门,帐饮与君别。雪崖滑去马,萝径迷归人。相思若烟草,历乱无冬春。
宋石介《访竹溪呈孟节兼有怀熙道》诗:到头泉石是吾家,坐石听泉日已斜。一片青衫非富贵,千竿绿竹好生涯。君曾览照头皆雪,我试看书眼亦花。更好结为山伴侣,教他 益佐勋华。
明邱浚《题竹谿六逸图》:徂徕之山竹满谿,溪中流水清漪漪。昔人已往不可见,至今陈迹犹依稀。酣歌狂饮者六子,就中最豪孔与李。为龙为蛇谁豫知,白也逃生巢父死。
清萧延贺《春日访竹溪遗迹》二首:路入春山眼界新,溪光岫影逗嶙峋。特来空谷烟霞地,为忆明廷供奉人。乱石差差曾结宇,疏竿袅袅旧成邻。只今谩诵榛苓句,涧道盘桓藉草茵。
六逸堂高俯碧溪,名山片石业堪稽。生花无梦辉齐右,捧日有怀问陇西。竹掩新晴留药圃,窗鸣旧雨落芹泥。伊人宛在情何既,两岸春风鸟自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