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峰
小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571
  • 关注人气:3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察张美玲老师一节数学常规课引发的思考

(2025-04-02 15:13:15)
分类: 小学管理
       昨日我例行推门听课,随机走进四(八)班张美玲老师的数学课堂。虽说是随机,实则因教务处夏云主任此前推荐过张老师正在开展的“学生课堂讲题”实验,令我颇感好奇。本节课堂实践可提炼为三个关键词,与各位数学教师分享:

一、“暂停提问术”
       张老师提出问题后,先等待学生举手,发现举手人数较少时,便要求已举手的学生放下手臂,组织同桌讨论得出结论后再重新举手。若第二次举手人数仍不理想,她会再次暂停,引导同桌深入讨论,最终举手人数显著增加,再随机抽选学生作答。

       从课堂反馈可见,这一设计暗含分层引导:本班座位按“师徒结对”安排,第一次讨论为自由发言,第二次由“师父”讲解、“徒弟”聆听,第三次则转为“徒弟”复述、“师父”纠错。

       这一环节看似重复耗时,实则通过阶梯式任务设计,逐步推动全员参与。相较传统课堂中“等待少数优生举手”或“匆忙点人配合流程”的常态,张老师的策略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卷入度。此方法或可成为全学科提高课堂效率的通用范式。

二、“彩虹激励法”
       张教师的课堂表扬频率极高——坐姿端正、举手积极、答案精准、讨论投入……所有细微亮点皆被转化为激励契机。我曾质疑高频表扬在四年级课堂的适用性,认为易显廉价化,但实际效果颠覆认知:学生注意力持续聚焦,互动意愿强烈,知识点理解更为透彻。

       究其本质,高频正向反馈使学生感受到深度关注,从而激发主动参与的内驱力。更巧妙的是,张老师在随堂批阅时迅速捕捉共性错误,将其转化为生成性教学资源,引发新一轮师生、生生互动。如此循环推进,教学目标自然落地生根。

三、“板书消融法”
       第二节上课时,黑板已布满四版板书:解题思路以文字图示双路径呈现,辅以多色粉笔标注。待学生通过口述初步掌握方法后,张老师逐步擦除“思考过程”部分板书,仅保留核心图示,再分层抽选学生复述解题逻辑。

       课后,张老师略带忐忑地解释:“因本节内容难度较高,未采用学生讲题模式。”我回应道:“只要学生真正习得,形式不必拘泥。”

反思:突破教学倦怠的密钥
       考试后的教学反思中,教师常能罗列问题与对策,却易陷入“反思-遗忘-重复低效”的怪圈。张老师的课堂呈现了另一种可能:从“教师苦教-学生苦学”转向“教师精教-学生乐学”。若持之以恒,待学生自主思维习惯养成,终将迈向“教师巧教-学生善学”的理想境界。各科教师若能紧扣课堂效率,探索适配策略,全校教学质量提升指日可待。


[口语化版]

观察张美玲老师的一节数学常规课引发的思考

     昨天我例行推门观课,随机走进四(八)班张美玲老师的数学课堂。说是随机,其实是因为教务处夏云主任之前向我推荐张老师的数学课在开展“学生课堂讲题“实验,我也很好奇实践效果如何。今天我就听的张老师这节课,提炼出三个关键词与学校各位数学老师分享:

一、“暂停提问术”

张老师提出问题,等待学生举手作答,发现举手学生比较少时,教师要求举手学生先放下手,同桌之间先讨论这个问题得出结论后再举手;当老师再次发现举手学生仍不够多时,老师再次暂停要求同桌讨论,充分讨论后再请知道答案的学生举手,这个时候,举手的学生明显增多。老师再邀请一位学生作答。

从老师对学生答案的点评中发现,张老师这样的教学环节是有课前的预安排:本班学生的座位基本上是由师父和徒弟配对成为同桌,而且第一次讨论是自由发言;第二次同桌讨论是师父讲徒弟听;第三次讨论基本上是徒弟讲师父听。

不由大赞!这个环节的安排,看起来费时费力重复性劳动,却促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动起来、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两遍三遍的重复指令,却又暗含学生的实际操作由易到难的内在区别,进而达到尽可能大面积过关的效果!这实在是一个全学科老师都可以关注借鉴的一个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回顾平时听课时,每当老师提问有学生举手时,我们老师最常规的做法就是,等一等,举手的学生多一点再选择一个可能答对的学生来回答,甚至是有一个学生举手,就连忙点起来让他配合自己完成这个问答的流程!

 

二、“彩虹派送术”

张老师在课堂上表扬学生的频次极高。坐姿、举手、回答正确、讨论积极……一切可表扬的点都被充分利用。我一直以为,课堂上过多的表扬会显得廉价,只适合低段课堂使用,但这节四年级的数学课堂,表扬声不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到老师的讲述知识点上了、举手多了、反馈多了、对知识点的理解透彻了……

究其原因,学生感觉到被关注,才会产生主动参与的愿望,就会给予反馈、配合老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答案和观点呈现出来供你甄选、判断。而张老师在随机的批阅学生随堂练习时,及时发现有代表性共性的错误,及时将学生这类错误作为课堂新的生成点,又一轮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产生……

一节课上,几个这样的轮次下来,何愁知识点和教学任务不能落实?

 

三、“板书消除术”

第二节课进教室在教室后排坐下时,黑板上已经是满满四黑板板书,我辨认了很长时间,才看清张老师是将结题的两种方法的具体解题思路,用文字和图形都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出来了。

然后,张老师要求学生在解具体题时参考解题思路,学生分别口述解题过程;等大部分学生口述正确后,张老师将解题思路中最重要的“想”部分的板书擦除,再请然后不同层次的学生口述;由易到难,直到黑板上只留下核心知识点的图示,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张老师下课后,略带忐忑向我解释:“这节课的内容有些难,所以没有开展学生讲题的形式。”然后问我对这节课的评价反馈,我说:不管怎样的形式,课堂上只要学生有习得,就是好课。

其实,每一次考试之后,每位老师都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会从学生的成绩倒推,然后找到N个原因,并且整理N个解决措施,后来呢?好了伤疤忘了疼,依旧走回那种“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的怪圈不可自拔。我觉得张老师目前的状态还是属于“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轻松”的状态,一旦师生配合形成,特别是学生的互动思维与自主思维习惯形成,我相信师生之间很快会进入“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的理想状态!

我们数学老师或者其他学科教师如果紧扣“课堂效率”探索各种有效教学手段,相信学校教学质量提升指日可待!

                                                                                 彭继峰

2025.4.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