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张美玲老师一节数学常规课引发的思考
(2025-04-02 15:13:15)分类: 小学管理 |
观察张美玲老师的一节数学常规课引发的思考
一、“暂停提问术”
张老师提出问题,等待学生举手作答,发现举手学生比较少时,教师要求举手学生先放下手,同桌之间先讨论这个问题得出结论后再举手;当老师再次发现举手学生仍不够多时,老师再次暂停要求同桌讨论,充分讨论后再请知道答案的学生举手,这个时候,举手的学生明显增多。老师再邀请一位学生作答。
从老师对学生答案的点评中发现,张老师这样的教学环节是有课前的预安排:本班学生的座位基本上是由师父和徒弟配对成为同桌,而且第一次讨论是自由发言;第二次同桌讨论是师父讲徒弟听;第三次讨论基本上是徒弟讲师父听。
不由大赞!这个环节的安排,看起来费时费力重复性劳动,却促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动起来、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两遍三遍的重复指令,却又暗含学生的实际操作由易到难的内在区别,进而达到尽可能大面积过关的效果!这实在是一个全学科老师都可以关注借鉴的一个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回顾平时听课时,每当老师提问有学生举手时,我们老师最常规的做法就是,等一等,举手的学生多一点再选择一个可能答对的学生来回答,甚至是有一个学生举手,就连忙点起来让他配合自己完成这个问答的流程!
二、“彩虹派送术”
张老师在课堂上表扬学生的频次极高。坐姿、举手、回答正确、讨论积极……一切可表扬的点都被充分利用。我一直以为,课堂上过多的表扬会显得廉价,只适合低段课堂使用,但这节四年级的数学课堂,表扬声不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到老师的讲述知识点上了、举手多了、反馈多了、对知识点的理解透彻了……
究其原因,学生感觉到被关注,才会产生主动参与的愿望,就会给予反馈、配合老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答案和观点呈现出来供你甄选、判断。而张老师在随机的批阅学生随堂练习时,及时发现有代表性共性的错误,及时将学生这类错误作为课堂新的生成点,又一轮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产生……
一节课上,几个这样的轮次下来,何愁知识点和教学任务不能落实?
三、“板书消除术”
第二节课进教室在教室后排坐下时,黑板上已经是满满四黑板板书,我辨认了很长时间,才看清张老师是将结题的两种方法的具体解题思路,用文字和图形都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出来了。
然后,张老师要求学生在解具体题时参考解题思路,学生分别口述解题过程;等大部分学生口述正确后,张老师将解题思路中最重要的“想”部分的板书擦除,再请然后不同层次的学生口述;由易到难,直到黑板上只留下核心知识点的图示,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张老师下课后,略带忐忑向我解释:“这节课的内容有些难,所以没有开展学生讲题的形式。”然后问我对这节课的评价反馈,我说:”不管怎样的形式,课堂上只要学生有习得,就是好课。”
其实,每一次考试之后,每位老师都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会从学生的成绩倒推,然后找到N个原因,并且整理N个解决措施,后来呢?好了伤疤忘了疼,依旧走回那种“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的怪圈不可自拔。我觉得张老师目前的状态还是属于“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轻松”的状态,一旦师生配合形成,特别是学生的互动思维与自主思维习惯形成,我相信师生之间很快会进入“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的理想状态!
我们数学老师或者其他学科教师如果紧扣“课堂效率”探索各种有效教学手段,相信学校教学质量提升指日可待!
202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