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轻教师借鉴名师视频执教行为的思考
(2025-03-05 10:29:59)分类: 小学管理 |
昨天,年轻教师覃正琦借鉴一位著名语文教师的网络视频,执教了作文课《形形色色的人》,覃教师通过借鉴名师的教学设计,展现了如何通过精妙的问题设计和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思维能力。而且我在走进很多年轻教师的课堂时,发现观摩名师课堂视频已成为许多年轻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由此引发我对这个现象的一些思考并与覃老师探讨。
借鉴是学习的起点,尤其是对于年轻教师而言,借鉴名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快速积累经验,缩短成长周期。然而,借鉴并非简单的复制。在初次借鉴时,覃老师完全按照视频中的流程进行,却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氛围的差异,导致课堂效果未达预期。这一现象提醒我们,借鉴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从我观察的覃老师以及其他年轻老师执教的类似课堂来看,都或多或少具有以下实际问题的存在:1.忽视学情:名师的课堂设计往往基于特定的学生群体和教学环境。如果年轻教师忽视了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盲目照搬名师的教学设计,可能会导致课堂效果不佳。2.缺乏灵活性:名师的课堂看似行云流水,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教学功底和灵活的课堂调控能力。年轻教师在借鉴时,往往只关注表面的流程,而忽视了名师在课堂中随机应变的能力。3.过度依赖视频:视频虽然直观,但无法完全展现名师的教学思想和设计意图。如果年轻教师仅仅依赖视频而忽视文本资料的研读,可能会对名师的教学策略理解不透彻。
其实,借鉴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对于年轻教师而言,教学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和实践的磨砺。名师优课视频展示了高水平的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技巧和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年轻教师在短时间内掌握成熟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名师的课堂往往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能够为年轻教师打开视野,让他们看到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路。例如,一些名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等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为年轻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思路。观看名师优课视频,可以帮助年轻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获得灵感。基于此,我们年轻老师“不能不借鉴”!
年轻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借鉴名师优课中的精华部分。如果自己的课堂需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重点学习名师在写作教学中的方法和技巧。而且,借鉴并不等于照搬。年轻教师在借鉴名师优课时,需要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名师的教学设计可能基于城市学校的学生,而年轻教师所在的学校可能是农村学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其次,我们年轻老师还要注意另外一个容易忽视的原则:“不能先借鉴”。如果年轻教师先借鉴名师优课,可能会产生依赖心理,认为只要有名师的视频就可以轻松教学。这种依赖心理会削弱年轻教师自主设计教学的能力。如果年轻教师在没有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先借鉴名师优课,可能会陷入盲目跟风的困境。一些名师的课堂设计可能并不完全适合自己的教学环境,但年轻教师由于缺乏独立思考,可能会盲目照搬,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独立思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能力。年轻教师在借鉴名师优课之前,应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这样,在借鉴时才能更好地吸收和消化名师的经验。
独立思考是借鉴的前提。在借鉴名师优课之前,年轻教师应先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内容。在教授《形形色色的人》这一作文课时,年轻教师应先分析教材中关于人物描写的教学要求,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年轻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例如,通过课前调查或测试,了解学生在人物描写方面的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年轻教师应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然后,再通过观看名师优课,对比自己的设计与名师的设计,找出差距和不足,从而更好地吸收名师的经验。
最后一个原则是:“不能多借鉴”!过度借鉴可能会让年轻教师过于关注名师的外在形式,而忽视了教学的本质。一些名师的课堂设计可能注重形式上的创新,但年轻教师在借鉴时却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实质。如果年轻教师过度借鉴名师优课,可能会逐渐失去自己的教学风格。年轻教师在借鉴名师优课时,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效果。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考虑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是否能够通过活动提升自己的能力。年轻教师应结合自身的教学优势和个性特点,对名师的经验进行适度借鉴。如果年轻教师擅长启发式教学,可以在借鉴名师的课堂设计时,融入自己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回到覃老师这节课上来,我们到底该借鉴名师的什么呢?
首先是关注名师对这节课教学设计的内在逻辑。在《形形色色的人》这节课中,从导入到主问题的分解,再到学生的实践与反馈,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年轻教师可以重点关注名师如何将复杂的问题化繁为简,如何通过主问题的分解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例如,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如“如何描写人物的特点”),通过多个子问题(如“人物的外貌特征有哪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如何体现?”)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写作技巧。这种设计不仅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也使得课堂节奏更加紧凑。
其次,注重学生的参与与生成。名师的课堂往往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参与和生成。在《形形色色的人》这节课中,学生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课堂的积极参与者。年轻教师在借鉴时,应重点关注名师如何设计学生活动,如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如何在课堂中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再者,我们要学习名师课堂调控的艺术。名师的课堂之所以高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对课堂的精准调控。年轻教师在课堂中应善于捕捉学生的反应,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当发现学生对某个问题理解不透彻时,可以通过追问或举例的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年轻教师在借鉴时,应重点关注名师如何通过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在学生出现困惑时及时调整教学节奏。这种课堂调控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