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散文教学
关于散文教学,王林波老师的第一辑《散文这样教更有效》先为我们明晰了散文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然后提出了三个关键点:
1.把握文体特征,教好这一类。(既要关注作者选材的丰富性、视角的多元性,还要注意文章中心集中的特点,聚焦核心内容进行教学)
2.紧扣文本特点,教好这一课。(同为散文,语言风格上却风格迥异、各具特色,我们要准确把握这一篇的教学价值,教出这一类课文的特点
教出这一课的风格)
3.联结已有经验,感悟情与理(散文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同时很多散文还融情于景、寓情于物、托物言志,所以教学散文时,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异或情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将课文与生活联通,让生活经验助力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会,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随后的几篇教学案例又分别从不同的侧重点诠释散文教学,让我们了解了课堂实操策略。
王林波老师关于散文教学的案例带给我颇多启发,在此分享两个方面:
《匆匆》一课:1.关注反复出现的词句,理解然后深度思考,可以更好的理解散文主旨内涵。迁移到其它文章中,如何理解、设疑以激发深度思考、又落实语用?2.文章的语言逻辑
写作顺序 ——情感线索 理解有难度,而王林波老师的处理很是绝妙,值得学习
《火烧云》《美丽的小兴安岭》《荷叶圆圆》这几课的教学实录文章,在语用落实上,王老师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词语归类处理。实现了词语的分类积累,又借以梳理了文章内容,在此期间又进行了相应的语用训练。真的是从细微处切入,建立联系
实现延伸,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王老师“指向语用 识体而教”的教学思想,对于我们而言真心实用
理论浅显易懂,案例详尽且有细致的评析,让我对于散文教学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愿向着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文言文教学
王老师的《文言文,这样教更有效》,我反思了一下自己平日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化步骤”是我最大的问题。读了第二部分《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就豁然开朗了~~
让我认识到文言文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以读为本,在反复读中了解内容。从读正确到读通顺,再到读出韵味。而读出韵味,“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丰富画面,从而有所体会”是个绝妙的方法。
2.教给方法,在自主探究中理解内容。理解字词的方法是多样的,我们要“紧扣课后题,深入分析,充分领会编者意图”,适度而为。
3.阅读链接,在拓展中感受传统文化。(课前:引入资料;课中:重难点处,补充渗透;课外:课外用法,拓展阅读)
4.聚焦字词,在学习活动中丰富语汇。(积累经典词句,需要我们每一节课、每一天的匠心雕筑
)
5.关注语用,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能力。(日常的文言文教学,许多情况下我只是停留在了理解感悟,忽视了文言文“语用”教学价值,王老师关于文言文“语用”的理论与案例为我打开了又一扇窗)
6.兼顾要素,在相融相生中适度凸显。我们必须从古诗词、文言文的特点出发,特别是从“这一篇”的表达特点出发来考虑能否呼应语文要素。
潜心阅读文本,精心解读教材,深入思考,大胆实践~~我在路上 我们在路上
关于文言文教学教给方法
文言文语言凝炼,言简义丰。理解字词句,我们经常指导学生运用的方法比较多样: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组词;联系生活实际
等。我们需要考虑的是:
1.这一册这一单元这一课
编者意图是什么?我们需要以哪一方法为主 哪些方法为辅助? 也就是说要确定教给什么方法
(这需要我们细读课后题,充分领会编者意图,教给学生适当的方法 )
2. 方法怎么教?
有时是一种感觉
有时是一条线
(如《司马光》一课中 古今义相同如“群、庭、戏” 到 古文常见 现代文不多见 如“之”)
,从老师引导到鼓励学生自主释义,从文中字词到联想拓展,从字词释义到句段理解。
有时是一幅画《司马光》 一课,
从“众”想开去到“众皆弃去”之画面;从“群儿”嬉戏,再到每“一儿”之状。王老师引导学生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理解了内容,在生动再现故事的过程中记住了课文内容。有思考有想象,有表演有效率。水到渠成,极其巧妙。
3.方法怎么用?
可以是当堂由“扶”到“放”时的习得;可以是“阅读链接”时的巩固练习;可以是不经意间的一次启发或追问……
课标入心准确解读 学生入心教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