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讲义——阅读基础知识篇

标签:
转载 |
分类: 阅读教学 |
小学六年级阅读理解专题讲义——阅读准备篇
文章编辑:徐州师说教育
语文的一大特征是隐性化,它关乎谈吐、认识、理解、思维深度以及生活哲学,却并非招摇于试卷分数之上。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语文水平的提高也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个逐渐递进推进的过程。小学阶段正是夯实语文基础的最佳时机,基础不牢不仅会影响以后的学习成绩,还会影响到生活工作的其他方面。但是由于其厚积薄发(俗称皮厚)的特点,曾经一度,作为三大主科之一的语文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令人欣慰的是,语文学习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语文学科的地位也逐渐被重新估价。
在小升初的语文考试中文学常识的考察成为仅次于作文的第二大要点,通过一篇文章的阅读,回答几个问题,将学生的基本文学常识、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归纳能力等杂糅在一起,立体式地进行评估,准确而到位。
一、语文阅读基础知识梳理
1、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2、三种人称
①第一人称(优点: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②第二人称(作用:更直接、更亲切、更自然)
③第三人称(优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局限性:它不如第一人称那样使读者感到亲切。弥补方法:人物对话或独白)
3、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4、
5、句子的四种用途(按句子语气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句式变换
6、六种病句类型
①成分残缺“晚会上,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②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联欢会上,同学们唱了许多动听的歌和舞蹈。”
③重复啰嗦“他经常回想起过去的往事。”
④词序颠倒“历史博物馆展出了两千多年前的新出土的一大批文物。”
⑤前后矛盾“他办事总是犹豫不决,一点也不武断。”
⑥指代不明“小丽和小华一起去上学,她在路上捡到一个钱包。”
⑦逻辑混乱“昨天,参加国庆节联欢会的有工人、农民、小学生、解放军、青年等。”
7、
(1)记叙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①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②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③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④记叙线索: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2)描写
①定义:描写是具体形象地描绘任务和事物的状貌,它的基本特点是描绘形象;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②分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③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反面描写。
④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⑤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⑥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移步换景。
⑦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思想。
⑧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3)抒情
①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4)说明
①定义: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等。
②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引用、列图表、摹状貌等。
③常见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六种形式:1
④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⑤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5)议论
㈠议论文三要素:①论点:作者的观点;②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③论证:用证据来说明的过程,即怎样证明。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称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
㈡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㈢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㈣结构形式: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8、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9、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双关
10、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1、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12、标点符号
①引号的作用:1
②破折号用法:1
③省略号的六种用法:1
13、
(一)
*
*
*
(二)
*
*
*
*
*
*
(三)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
*
*
(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
(五)段意的归纳
*
*
*
(六)复句关系和常用关联词语:
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会儿……一会儿、一边……一边、既是……也是、是……是
选择关系:或者……或者、不是……就是、是……还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宁可……也不、与其……不如
二、修辞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主要的
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
(一)比喻
1、定义:比喻又叫打比方。即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
方法。
2、种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三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
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如:”
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
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3、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①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
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②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答题套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突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1)“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2)“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3)“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二)比拟
1.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2、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XX生命的活力(或是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事物的某个特点
3、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
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2)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作用:比拟是物的人化或人的物化或把甲物拟作乙物,具有思想的跳跃性,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正确地运用比拟,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运用比拟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三)夸张
1.定义: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食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3.夸张的用法: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四)排比
1、定义: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2、作用: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总之,排比的行文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五)对偶
1、定义: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2、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六)设问
1、定义: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七)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1、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
在反问句中。
2、作用: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八)借代
1、定义: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2、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3、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九)通感
1、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2、作用: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例如:“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三、关联词
(一)常见关联词
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会儿……一会儿、一边……一边、既是……也是、是……是
选择关系:或者……或者、不是……就是、是……还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宁可……也不、与其……不如
(二)关联词用法用错例举
关联词多用于复句,用以表示一个复句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句之间的语法关系。在辨析和修改病句中,应注意关联词的误用,对这类语病要学会诊断,这里就想谈谈关联词语病出现的规律,同学们掌握这些规律,就能准确地找出语病的症结,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或修改。
1、关联词与第一个分句的主语位置安排不当
例①虽然她缺乏对顾客的热诚,却有一套对付顾客批评的本事。
例②他们不但完成了任务,而且我们也完成了任务。(这个复句的两个主语分别是“他们”和“我们”,主语不同,施事者不是同一个人。应将“不但”移至“他们”之前。)由此可知关联词语与主语的位置:分句主语相同,关联词语一般放在主语的后面;分句的主语不同,
关联词语一般放在主语前面。
2、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①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了顶峰。
例②一个领导干部,只有关心群众冷暖,热心为人民办实事,就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3、关联词语连结的分句之间出现逻辑错误
例①许多传世杰作不仅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例②由于他深知这场比赛关系到祖国荣誉,所以在整个赛程中精神抖擞,力克群雄,一路领先,最终夺得金牌。
由于他已具备了夺冠的实力,这次赛前他又深知比赛关系到祖国荣誉,训练特别刻苦,所以在整个赛程中能顺利闯关,力挫群雄,一路领先,最终夺得金牌。
例③他因为生病了,所以发烧了。
4、漏用必要的关联词
例
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