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神游世界 |
独立日:3月13日(1921年)
国庆日:7月11日(1921年)
宪法纪念日:1月13日(1992年)
春节:蒙语称“白月”,日期与我国藏历新年相同,是蒙古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以前称为“牧民节”,只在牧区庆祝。1988年12月,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决定,春节为全民的节日。
国庆节-那达慕:7月11日。1997年6月13日,蒙古国庆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蒙国庆易名为“国庆节-那达慕”。那达慕,蒙语意为“游戏”或者“娱乐”,原指蒙古民族历史悠久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现指一种按着古老的传统方式举行的集体娱乐活动,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1922年起,定期在每年的7月11日举行,成为蒙古国庆活动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6/18/xinsrc_826c1b81c49211d697d200b0d03f0aaf.gif
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旗面由三个垂直相等的竖长方形组成,两边为红色,中间为蓝色。左边的红色长方形中有黄色的火、太阳、月亮、长方形、三角形和阴阳图案。旗面上的红色和蓝色是蒙古人民喜爱的传统颜色,红色象征快乐和胜利,蓝色象征忠于祖国,黄色是民族自由和独立的象征。火、太阳、月亮表示祝人民世代兴隆永生;三角形、长方形代表人民的智慧、正直和忠于职责;阴阳图案象征和谐与协作;两个垂直的长方形象征国家坚固的屏障。
国徽: 呈圆形。圆面为蓝色,中间是一匹飞奔的骏马,马中间的图案与国旗上的相同,马之下是一个法轮。圆周由褐色和金黄色的花纹装饰,下方饰以白色的荷花花瓣,顶端是三颗宝石。
蒙古是一个地广人稀的草原之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人。人口以喀尔喀蒙古族为主,约占全国人口的80%。农业人口主要由饲养牲畜的游牧民组成。主要语言为喀尔喀蒙古语。居民主要信奉喇嘛教,根据《国家与寺庙关系法》的规定,喇嘛教为国教。还有一些居民信奉土著黄教和伊斯兰教。蒙古民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善于骑马,因此也被称为“马背民族”。
首都:乌兰巴托
乌兰巴托始建于1639年,当时称“乌尔格”,蒙语为“宫殿”之意,1778年取名为“大库伦”,蒙语为“大寺院”之意。后来,改名为现在的“乌兰巴托”,汉意为红色的英雄城。
蒙古包
蒙古牧民每年都要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变换牧场。当牧民赶着牲口转场时,他们要带着蒙古包,以便于在新地方“安营扎寨”。
祭敖包习俗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即人工堆积而成的石堆。一般筑于草原的山顶或丘陵之上,在圆坛上面堆积石头为台,台基上重叠做圆锥体,高约十余丈。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召开祭祀敖包,届时敖包密插树枝,四周悬挂五颜六色的布条和纸旗,纸旗上写满经文,焚香点火,喇嘛诵经念咒。礼毕举行传统的赛马、摔跤、射箭等活动。礼仪大致分为血祭、酒祭、火祭、玉祭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