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招提寺看东山魁夷的画
(2019-07-31 21:25:46)
标签:
唐招提寺艺术品天津日报彭荆风 |
日本过去寺庙多,又多数集中在古都奈良。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城内外有着两千多座寺庙;以后虽然逐渐减少,如今的奈良仍然有着百余座古寺。这些寺庙有的很大,如唐招提寺、东大寺,都是占地广阔、殿宇轩昂;有的又很小,如同几座傣族竹楼。
1995年9月,我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时,在奈良参观了许多寺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还是1250年前,唐代高僧鉴真大师在奈良建立的唐招提寺。
(鉴真大师曾经6次渡海,前5次都不幸遇见大风浪,或船只被损坏、或被刮到舟山群岛、海南岛等海域的荒岛上;但是他仍然不屈不挠地一次又一次浮海东行,终于在12年后,第6次渡海成功抵达日本。当时他已经是67岁老人,双眼也完全瞎了。他却不顾身残体弱,上岸不久就忙于讲经、筑寺。这种为传播佛学而勇于赴难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日本皇室和人民,从鉴真大师身
上看到了佛家的虔诚、坚忍、博大。)
这座具有唐代风格的唐招提寺,以及珍藏的经书、文物、艺术品之多,一直是日本众多寺庙的翘首。艺术家们也以自己的作品能进入藏唐招提寺为荣;例如著名的画家东山魁夷的作品,在市场上一向是一画难求,但是东山魁夷出于对鉴真大师的尊崇,却用了10年时间为唐招提寺绘制了两幅长达26面隔扇、题名为《山云》、《涛声》的巨幅壁龛画。
这题名为《山云》、《涛声》的巨画。也成了唐招提寺的宝藏。
这30年间,去唐招提寺进香的人有千千万万,在瞻仰了鉴真大师的塑像之后,也都想观赏东山魁夷的画作;但是多数人都难以如愿。这供有鉴真大师漆像和东山魁夷全障壁画的“御影堂”,只是每年的六月五日“开山祭”和仲秋满月之夜短短的开放3天。前几年,中国的一个作家代表团来,因为时间不凑巧,也没有进入“御影堂”。所以,那天(9月7日)我们这一行去往唐招提寺时,对能否看到东山魁夷的画,也没有过多的奢望;能来到唐招提寺对鉴真大师表示我们的敬意就行了。
唐招提寺的主持远藤长老获悉我们要进寺瞻仰,已经一身崭新的僧衣、袈裟在山门口迎候。
日本人初次见面,有着相互赠送礼物的习俗。但是这唐招提寺却不同于一般,赠送什么好呢?如何才能既避俗又吻合佛门清规?我在出国前,思之再三,就把读《鉴真传》的4句感触,请书法家李华君写成条幅:
高僧渡海为何来?
六扯风帆五遇灾。
弱水三千谁普渡?
招提寺里筑经台。
我把这幅字送给远藤长老,并请翻译用日语念给他听。
他在这清静圣地长期养成的肃穆神情,顿时显现出了亲切的笑容,连声说:“诗好!字好!我会把它供奉在鉴真大师佛龛前。”
我也很高兴,能与高僧名寺结缘,是我的幸事。
远藤长老引导我们参谒了大殿,以及雕刻于1200年前、有着911只手的“千手观音”(日本其他佛寺的“千手观音”只有42只手)后,并不就此止步,又领着我们往御影堂里走。
在一间用26面宽大的木隔扇组成的屋子里,四面墙壁上全是东山魁夷题为《山云》、《涛声》的长卷。
我们也恍惚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山林、碧蓝辽阔的大海,被汹涌的浪涛所冲击......
这是表述鉴真大师在寂静的山林间潜心学佛,在狂涛激浪中一渡再渡。
东山魁夷早年是画油画的,对西方油画深为倾慕,曾经多次去往欧洲,深入研究德、法、意等国的经典画作;但是他又不盲目崇拜,而是以日本传统画风为根本,吸取西方艺术的长处以丰富自己的画技。正如他所说:“如果没有明确树立自己的主体风格,那么即使选择和摄取,其结果也只能引起消化不良。”所以他在唐招提寺作画时,采用了与这古寺庙相吻合的、日本传统的壁龛画;但是在整体结构与用色上又有别于前人,显得更鲜明、跳跃,使那山云、大海的气势更加磅礴。
东山魁夷从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深深感受到:“对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个人的气质。”他画《山云》、《涛声》,是出自内心对鉴真大师的真诚敬佩;作画期间,他曾经多次来到中国鉴真生活过的扬州、黄山等地方;他人青少年时代又常在大海里游泳,多次经历了被巨浪裹走的危险,对大海波涛的冲击力是深有感受,也就能把大海描绘得充满了威力。这不是那些对鉴真大师缺乏了解的人,只是在岸边或舟船上望海的人,所能比拟的。这是画技、生活、精神境界高度融合的杰作。
可惜我们不能在御影堂里多作停留,难以把这幅画作看得更仔细。但是能这样匆匆一见,也是幸事了。
去到东京后,我曾去往多家书店寻觅,有无《山云》、《涛声》长卷的印刷品?都没有。我后来想,谁能深入那御影堂里复制?不可能,也没那能耐。这样的巨幅大画,只能静静地供奉于那庄严的圣地。
许多年过去了,每当我看那飘浮的云雾、大海的波涛,我就会想起东山魁夷的《山云》、《涛声》。
杰出的艺术作品是那样令人难忘!
2015、3、24、——3、28、于玉积堂
2019年1月24日刊于《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