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南充的实践探索

(2023-06-11 19:17:15)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南充的实践探索

 

 

余培发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人与是生命共同体,要站在人与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设嘉陵江流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对于确保长江生态安全、保护流域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推进嘉陵江流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践中,南充的作法具有广泛的探索创新性,可以为其他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嘉陵江流域南充段;成效作法;问题;建议;

 

 

 

2015年12月31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同意四川省嘉陵江流域(包括南充、广安、广元、绵阳、遂宁、德阳六市)等45个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

嘉陵江流域四川的6个地级市中,南充境内流域面积最大、河段最长、风光最美具有代表性选择南充段为案例来研究嘉陵江流域如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可以为其他地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面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一、已取得的可喜成效

  自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南充市委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开会研究部署任务,听取各方意见和工作汇报,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市级各相关部门和县级党委、政府积极支持配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嘉陵江流域南充段完成了预定目标任务,已取得三大方面显著成效。   

  一是空气质量不断提升

  通过持续打响蓝天保卫战,与广元、广安等地联合开展重污染天气联防联治、跨境流域联合治理、环境执法联合演练等深度合作,推动区域共治共享,南充空气质量不断得以提升,主要指标稳定向好。

  二是流域环境大大改善

  通过集中力量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个专项行动和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饮用水安全保障等四个综合治理行动,大大优化了水流域环境。全市9个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各类大中型水库水质稳定达标。荆溪河、西河等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污水横流、鱼虾难觅向碧水绕城、鱼翔浅底的转变。

  三是生态屏障基本形成

  通过大力实施一般宜林地造林绿化、生态脆弱地造林绿化和嘉陵江流域南充段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南充市城郊防护林网建设等重点造林绿化工程,大规模实施“绿化南充行动”,统筹推进绿色山川、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家园建设,坚持有山皆绿、重点补绿、身边增绿,让绿色成为南充最靓丽的底色在大街小巷、嘉陵江边,随处都是满目青翠、绿树成荫,嘉陵江中游绿色生态屏障基本形成,为构筑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项目建设的主要作法

  一是强化领导制定方案

  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编制了《嘉陵江流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南充市建设实施方案》。按照这个方案确定的建设目标任务,联合其他五市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嘉陵江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南充市推进建设嘉陵江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工作方案》。

  二是确定绿色发展目标

  《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十三五”时期全市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森林覆盖率湿地面积明确了具体指标,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纳入国省考核的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市辖三区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优良比例都明确了量化指标。

  三是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2018年以来,全市通过开展循环经济发展试点,逐步实现了企业、园区和社会层面的多层次资源整合、循环利用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为代表的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区以西充有机农业为代表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区。全市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四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立足南充实际,划定了全市生态保护红线探索构建了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以主体功能分区定位、指标和空间约束为指导,统筹城镇、农业、生态各类空间布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五是率先全面推行河长制

  2017年4月,南充市率先在四川省全面推行了河长制,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工作体系。

  六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立法

  2018年3月,南充市人大常委会高质量起草了《南充市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草案)》,对建立生态植被补偿机制、划定生态红线、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等进行严格规定,得到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高度认可。

  七是共促嘉陵江生态走廊建设

  2019年7月17日,六届南充市政协第十四次常委会议围绕“嘉陵江南充段绿色生态经济走廊建设”推进情况开展了专题协商,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到会通报情况并听取了协商意见建议。会后,中共政协南充市委员会党组向中共南充市委报送了《关于嘉陵江南充段绿色生态经济走廊建设协意见的报告》有效助推了嘉陵江南充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八是打造沿江文旅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带

年来,全市打造阆中构溪河及盘龙山、仪陇金松湖、顺庆上中坝、嘉陵黄金江岸等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滨河景观22处建设了高坪区江陵镇元宝山等嘉陵江生态走廊绿化造林示范点33个建成了位于嘉陵区境内嘉陵江火花河岸的“印象嘉陵江·黄金江岸”城市会客厅

九是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

  2017年以来,南充全面打响了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了大气污染重点防控工作,强力推进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对可能造成土壤污染风险的重点企业、工业园区、医疗焚烧厂、采矿场、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等各类企业场地、设施开展全面排查。同时,实施了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工程。

  十是推进重点环保工程建设

  按照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要求,从节能、节水、新能源利用、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重大技术产业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等11个方面,开展了环保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十一是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

市委、市政府针对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专门成立了一线指挥部,市级领导靠前指挥,实行集中办公、日例会统筹部署、分小组推动落实,确保了反馈问题及时有效得以整改。

  十二是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2016年以来,全市建立健全了自然资源产权和用途管理制度、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离任审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了市内环境监管和生态补偿制度推行了大气污染防治奖惩制度企业排污许可制度。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嘉陵江流域南充段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目前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协同推进还需加强

与广安、广元、德阳、绵阳、遂宁五市共商共建嘉陵江流域国家级先行示范区,重点探索建立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制度、生态屏障建设与保护制度、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机制等方面的工作还做得不够,至今都还未建立起流域联动协调共同推进机制;推动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体系建设,实施开发区保护制度和建立水权交易市场等方面的工作也还未有效开展,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工作还做得不尽如人意。

二是防污治污任务繁重

中、省环保督察认为,南充在环境质量方面,总体呈改善趋势,但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一些建设项目现场无环保制度、无降尘设施,污染较重;秸秆露天禁燃管控不到位,疏堵结合不足,收储运能力差,综合利用工作仍没有质的提升;南充主城区和县城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普遍不足,规划了的乡镇污水处理厂还有69个待建,生活污水不能有效处理,导致一些污水直排嘉陵江和小流域的地面及河流,严重影响了嘉陵江和全市小流域的水质。

三是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南充城市垃圾和污水回收处理、噪声防治、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方面,相关基础设施处理能力还很有限。在城市绿化、城市生态功能区规划建设、城市节能减排、城市先进高效的公交体系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尚待开展。循环经济关键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较为滞后,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同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发展循环经济急需的废物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相关产业链接、“零排放”等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

四、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为了把嘉陵江流域南充段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得更完美,使其能充分发挥出示范带动作用,现对今后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完善协同推进机制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等国、省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开展与嘉陵江流域其余五市工作的对接交流,定期开好嘉陵江流域六市工作联席例会,及时研究解决联防联控重大问题。健全嘉陵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推进联防联控和风险防范体系建设,不断强化技术、经济和法治手段运用,完善各项支撑服务保障机制。加快建立嘉陵江流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协调机制,尽快完善嘉陵江水资源产权界定和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关于建立嘉陵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指导性原则和政策,开展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问题的研究。充分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明确各利益主体的关系,在上游为下游提供保质保量用水的前提下,由下游受益地区通过资金、实物、技术、项目开发等各种渠道和方式对上游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额外投入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损失进行补偿。确立补偿标准方面,可以充分依据供水的质量和数量,发挥水价的调节杠杆作用。开展技术和发展援助,选择下游发达地区与上游结“对子”,进行矿产资源开发技术研发、环境友好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和项目合作建设、劳动力培训和转移等多方面的合作。联合沿江各地政府签订区域水质水量和生态补偿协议,推动流域生态平衡步入正轨。围绕优化目标指标、契合区域特色、提高可操作性,做好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健全嘉陵江公共治理机制,协调沿江各地政府完善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等机制,推动公众有序并无缝隙参与生态治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为进一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凝聚共识、提供有力支撑。

二要加强污染源头控制

由于嘉陵江出川水质规定须达到类水质标准,有必要明确要求沿江各市(县、区)出境段面水质均达到类水质标准,以满足沿江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需要。鉴于污水处理属于末端处理,必须从污染源头抓起,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和环保法规规定,“关、停、并、转”一批污染重、能耗高、效益差的企业,实施污染申报和总量控制制度,建立重点排污企业网络监控制度;禁止高能耗、高耗水企业生产,强制进行技术革新;调整市场供水价格,提倡节约用水,减少工业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防止城市垃圾对水环境污染;完善城市排污管线,加强雨污分流;积极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实现畜禽排泄物资源化,提倡使用农家肥;坚决禁止嘉陵江支流网箱养鱼、肥水养鱼;电站库区要定期开闸放水,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三要加大污染防治投入

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和四川省发改委国、省部门加大对嘉陵江流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项目与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切实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大胆采用PPP等模式,广泛接纳和吸收社会资本投入环保基础设建设和运营;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形成投资结构多元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的环保投入新格局。结合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全面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确保城镇污水达标排放。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强有力开展环保执法专项行动,巩固整治违法排污企业成果,加强辖区内工业园区监管力度,督促排污单位加强环境管理,正常运行污染治理设施,提高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围绕打赢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目标任务,持续突出抓好劣V类水体整治、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绿盾”专项行动、“三磷”排查整治、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饮用水水源地专项行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理整治八项重点工作,确保按时圆满“交账”。

四要推动重点领域节能

着力开展工业、建筑、交通、商贸流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工作,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业,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的监管,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建设。实施重点用能企业节能行动,严格淘汰落后产能和限期污染治理,积极推动重点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加强能源监测和审计,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加强重点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形成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和长效机制。

五要保护沿江生态系统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抓好嘉陵江生态绿化工程、绿色通道、湿地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小型自然保护区工程等生态工程建设,禁捕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禁止在沿江两岸乱采滥挖沙石,尽快恢复因工程建设采石、取土造成的岸基植被破坏;落实责任加强沿江两岸天然林保护和坡耕地退耕还林工作;在树林稀少的水岸线和漫滩地带,大力营造护堤林和护岸林;努力打造一批 “优美乡镇”、“生态新村”、“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积极构建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生态社会体系。

六要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坚持“区域协作、整体联动、共建共管”原则,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一是力争将嘉陵江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南充应主动与上下游地区加强联系,力争将嘉陵江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早日纳入国家战略层面,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更多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二是沿江县(市、区)应以文游融合发展为切入点,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对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总体定位和各地发展现状,依托嘉陵江绿色生态经济走廊建设,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重点建设沿江立体综合交通走廊和打造文旅特色小镇,形成“各具特点、串联成线”的嘉陵江生态文化旅游走廊。三是着力培育沿江经果林产业带。沿江县(市、区)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嘉陵江自然风光,着力规划培育沿江乡村特色经果林产业带,将产业基地打造为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旅游的目的地,助推以嘉陵江为纽带的特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部委《关于开展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通知》,2015年12月31日

2、《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南充日报,2016年9月3日

3、南充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南充市推进建设嘉陵江流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工作方案》(2018—2020年),2018年10月10日

4、南充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完成情况报告》,2019年11月19日

5、南充市人民政府网《南充市加快推进嘉陵江生态走廊建设》,2020年1月23日

6中共政协南充市委员会党组《关于嘉陵江南充段绿色生态经济走廊建设协商意见的报告》,2019年8月26日

7、《推进乡镇污水综合治理  筑牢乡村振兴生态基础——关于全市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管理情况的调查与建议》·南充市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文集选编,2019年度(138-144页)

8、《关于推动嘉陵江流域经济协作 建设嘉陵江流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建议·广安政协网,2018年10月1日

9、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召开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推进视频会·生态环境部网,2020年5月15日

102021年南充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南充日报,2021年3月1日

 

 

 

 

 

作者简介:余培发(1963—),男,汉族,四川南充人,研究生学历,客座研究员,南充市嘉陵区政协机关三级调研员,中国当代农业高级专家,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环境保护、现代产业发展。

联系方式:作者手机13990772793;通讯地址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文峰大道经开区研发中心大楼861室;邮政编码637500;电子邮箱yupeifa339970@sina.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