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选择一所好学校

(2024-05-06 10:38:55)

对于十八线的小城市,优质的学校本来就少,选择学校那是城市贵族的事情,与一般老百姓没有多大关系。

何况,当你把一切希望寄托于学校时,你的潜台词就是:教育孩子真麻烦。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孩子是一定教育不好的,想收获养孩子的乐趣,就得接受养孩子的麻烦,现在不想麻烦,将来很麻烦。特别在教育改革文件密集出台的今天,学校教育在科技发展面前越来越显得笨拙不堪,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纠偏与平衡就显得尤为重要。

即使这样,每个家长心里还是盼望选择一所自己放心的学校。但,多数家长的选择是盲目的,别的孩子选择什么我的孩子就选择什么,哪个学校升学率高就选哪个学校,有城市学校不选农村学校。

我亲眼目睹一个个野性十足的农村小孩子在城市上几年就成了弯腰驼背的小老头,也见过中招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高中后放飞自我,是电子游戏的老主顾,家人拉都拉不回来,成绩就不用说了。更是见过从小学就送到城里一周接一次的孩子,到了高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我还见过高中成绩优秀很乖的学生上了大学就大变活人,桀骜不驯,多次挂科直到退学。我还见过大学毕业不肯出门在家啃老的曾经优秀的学生。

这些现象见多了,不由发出声声叹息。

   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不了解教育,不了解学校,诸多未知让人盲目。被大众裹挟,被广告牵着,跟着感觉走的又让人迷茫。孩子是慢性子,让他进了一所“两眼一睁,只剩竞争”学校,结果一学期下来就拖得精疲力尽。孩子聪明有主见,进了一所严控到只有厕所才能喘口气的学校,结果逆反暴躁,收救不住。孩子认真听话,进了一所学校,高压加大棒,规矩层出不穷,“老大哥”的眼睛四处扫射,孩子内化了种种标准,谨小慎微,很会配合说谎。孩子自由散漫,上的学校更自由散漫,什么也没有学到手,倒是交了不少打游戏的朋友。

   所以,家长得知道自己孩子的特点,对学校的风格做一番考察,找到一所匹配自己孩子的学校。(当然目前来说,这还是奢望)

教育上混这么多年,我不知道什么学校好,但知道什么学校不好。这些不好,不用深入调查,一般就可以看出来。

第一, 人数多的学校要警惕。有家长拿学校和商场比,认为商场人越多生意越好,学校人数越多越招人喜欢。生均校园面积,师生比,班级人数,厕所蹲位数,这些数字都有严格的规定。比如,每个班不能超过45人,56人以上是大班额,66人以上是超大班额。完全小学,每年级2-4个班,共12-24个班,普通初中,每年级4-10个班,共12-30个班。小学一届超过4个班,每个班超过45个人,初中一届超过10个班,一班超过45个人,在教学上就会发生困难。如果学校严重超过了这个数字,选择这所学校就像司机开着严重超吨的大货车一路狂奔。人数越多,校园管理难度越大,越整齐划一,不合理的规矩越多,学生身心健康受的损害越大。学校的重心一旦从教育走向管理,个性化教学成为一句空话,因材施教更是天方夜谭。这样的学校,风气还容易坏,学校最不缺的就是学生,处于卖方市场,学校的理就是理,学生的理放一边。家长制约学校的非教育行为的力量几乎等于零,所谓的家长委员会,就是执行各种收费和纪律的帮手。想得到更多的阳光雨露,就行搞各种攻关。

第二, 查看课程表,文化课比重特别大且排得满满的要警惕。如果这个课程表就是学生的真实上课情况的话(有的学校有两套课程表,一套让上级和家长看,一套是实际操作)。《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规定了教学占比重:语文20%~22%,数学为13%~15%,体育与健康为10%~11%科学类课时占比至8%—10%外语占比为6%~8%另外还有思政课,社团课等。当然,一般学校达到这个标准还有困难。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必要的体育与健康和科学课,或者课表排了被文化课挤占了,或者这些课就像撒胡椒面一样没有啥作用,孩子回家一提就是考了多分,从来没有提过这方面有趣的事情。这样的学校没有给义务教育的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营养,只会收资料费做题提分。说明这样的学校没有能力和意愿去开发科学和健康这样对学生健康很有必要但看似与考试无关的课程。他们没有认真执行国家的课程标准,更没有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来考虑问题。遇上这样的学校,最好绕着走。

   第三,可以去学校大门口看看学生的精神状态。最好从三年级入手去看,经过两年多的改变学生的变化是明显的。如果校门口的男孩生龙活虎,偶尔有个打闹,充满稚气与活力,女孩叽叽喳喳,高声唱着歌或喊着口号出去,小眼镜和小胖子不太多,这样的学校还是可以的。如果学生们低眉顺眼,耷拉着脑袋,有些学生面黄肌瘦,小眼镜和胖子不老少,这样的学校赶紧躲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