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重阳诗画集《旅行者》

标签:
文化书评 |
分类: 他人评论重阳作品 |
概而言之,诗集总体上有这样几个明显的特点。
其二,是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善于从平凡事物中萃取诗意的能力。
比如《生活扭动着车流的方向盘》,这首诗有感于很多北方人过着候鸟一样的生活,随季节往来于南方和北方之间,诗中写道:
生活扭动着车流的方向盘
候鸟与人类有了很多共识
一群在寒冷的北方
一群在温暖的南方
疾走和歌唱
……
我看见雪花在空中飘
那是南方的梦吧
我看见大地鲜花盛开
那是北方的梦吧
……
就像遗落在秋天土地上的大豆
豆荚抓不住豆粒;
就像全力伸向空中的大树
树枝抓不住秋叶
……
诗中并没有刻意探究这种现象形成的社会原因,但明确指出,是“生活扭动着车流的方向盘”。作者以人们常见的事物作比喻,凭直觉写出了“候鸟”们对故土的思念与无奈,生动展现了世态的一隅。
又如《土豆和洋葱头》,作者从土豆生芽这一小事落笔,通过土豆和洋葱头的对话,演绎出“我将死了又死,以证明生是无穷尽的”这一哲学命题。
家里的土豆和洋葱头生芽,是一件极其普通的小事,诗人并没有因为它的不能再食用而惋惜,而是发挥了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借用那位“人类伟大的诗人”的名句(按指泰戈尔的《飞鸟集》~编者注)生发出一段充满哲学意味的对话。
《心的承诺》、《诗神》描述写作的艰辛和作家的毅力,以及写作给作家带来的快意。《窗子吹哨擂鼓》描写嫩江四月开江时的壮观,《季节失去的声音》关注环境污染问题,《罕伯》则表现了达斡尔民族风情。
另外《旅行者》中还有大量对于河流山川、峡谷瀑布、树木花卉等自然事物的描写,大多活色生香,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和诗人一起流连忘返。
其三,是诗配画的新颖形式。诗(文)配画的出版物迄今并不少,但通常都是后人绘画以缀其后。而《旅行者》的每一幅画作都是作者手绘的,全书107首诗共配有绘画115幅,这种双重艺术形式的表达,不仅有助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而且也增强了诗歌本身的美感。
3.
一部收有一百多首诗的集子,规模可以说相当可观。这样一部新体诗的诗集,对习惯于研读古典诗词、欣赏唐诗宋词成癖的中国读者来说,能够使人读下去并且印象深刻,我认为有几方面原因。
一是书中诗作涉及领域广泛,所咏之事,所发之感,都来自百姓生活,大家心知肚明。这一点与多年前的所谓“朦胧诗”有很大不同。那么不攀附“高雅”的《旅行者》,是否就一定“媚俗”呢?恕我直言,当今以媚俗为能事的所谓诗人大有人在,但《旅行者》绝非以媚俗吸引读者,这就牵涉到下面谈到的问题。
二是作者博览群书,熟悉国内外经典作家及其作品,因而在创作中能够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运用得体,这无疑能够对读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例如诗中对泰戈尔、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米斯特拉尔、普里什文等文学巨匠都有所涉及,或引用其言论,或介绍其身世,或评价其人物,都能因人因事有感而发,没有违和感。一般来说,喜欢读诗的人,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热爱学习的年轻人群体,这个群体规模不一定很大,但一直都在,他们是阅读新体诗的主体。
有人讥讽白话诗就是“把散文分行写”,这是完全错误的,他们不懂诗。中国古籍载:
“诗言志,歌永言”(尚书.虞书)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大序)
古人对诗的看法明确又精准。
按照现代文学理论对诗的定义:
诗是文学的一种体裁,通常以丰富的想象和直接抒情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生活与个人情感。诗的语言精练,节奏鲜明,大多数带有韵律……
由此可知,抒情是诗的灵魂,诗的主要特点在于它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否则就不能说是诗。而分行写,只是诗在表达上的一种必要形式。正如人们常说的:玫瑰不是诗,玫瑰的香气才是诗。
我读《旅行者》,读出了作者的情感。尽管这种情感不一定是十分强烈的那种,但它的字里行间依然表现出浓郁的诗意。由于“旅行者”的主题以及女性作者特有的细腻笔法,作者更多的时候像一位孤独的行吟诗人。是的,诗人都孤独。
此文转自《鹤诚晚报》2月26日第六版副刊 (可参见2月18日文苑瞭望公众号读重阳诗画集《旅行者》)
欢迎对新白话诗探讨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