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斯科剧院挟持人质事件的省思—谈判和攻坚

(2007-02-24 10:18:22)

莫斯科剧院挟持人质事件的省思—谈判和攻坚 

(摘自台湾警光杂志,发来供参考)

 

九十一年十月二十三日晚间九点,车臣分离份子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剧院挟持人质,危机持续三天,直到26日凌晨到上午7点多,俄罗斯特种部队,运用化学武器,发动闪电攻坚,成功结束这场五十八小时的危机。这场危机是莫斯科史上最大宗的挟持人质事件,俄罗斯当局采取『强力攻坚为主、柔性谈判为辅』的策略,秉持速战速决的传统方式,制伏武装暴徒,避免一场炸毁剧院的悲剧,俄国当局咸认这是一场成功的反恐危机处理案例,普获各国支持。惟俄国特种部队先以鸦片剂瓦斯灌入剧院,再全面攻坚的攻击方式,击毙五十名暴徒,造成一百二十名人质丧生,六百多名送医的结局,令各界质疑俄国化解危机的成就,本文拟从攻坚与谈判的角度探讨人质危机的对策。

 

面对期限或通牒威胁的谈判对策

 

警察处理挟持人质事件,与暴徒对话时,经常遇到暴徒提出无理要求,还设定期限或下通牒,限令警察响应,否则将杀害人质等情形。面对期限或下通牒的困境时,警察不需惊慌,指挥官与谈判官应冷静处理,危机谈判专家提出下列的谈判对策,可资参考:

1、故意忽视期限,持续沟通。

2、期限前进行沟通(针对要求条件)。

3、让步,接受对方的条件。

4、就「展延期限」的时间议题与歹徒谈判。

5、更换谈判代表,重新再谈判。

6、耐心等待,静观其变。

7、以牙还牙--设定更短暂的期限或下通牒,警告歹徒在警方的「期限前」兑现承诺或投降,否则将采取攻坚行动。

8、期限前,采取攻坚行动。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人质事件后,全球发生多起重大挟持人质事件,犯案歹徒惯用要挟手法,要求警方在一定期限内满足其条件,否则将杀害人质。但是专家发现,仅有少数在期限届时杀害人质的案例发生,例如:1970年英航客机劫持案件、1977年荷兰南摩鹿加人劫持火车案件、及1985年美国环航TWA847客机劫持案件。大多数案件的期限届时,歹徒多未真正执行杀害作为,亦即绝大多数歹徒要挟的期限是假的,多数歹徒只不过是虚张声势的『纸老虎』。因此,美国反恐专家波兹(Bolz)、度达尼斯(Dudonis)、和舒兹(Shulz)等人主张,「面对期限或通牒威胁的最佳对策,就是『故意忽视期限』,同时不受期限的压迫,不要聚焦在期限问题上。」

俄国警方在处理这场人质危机过程中,接到暴徒扬言在三天内要求俄国自车臣撤军,并设定于26日上午6点前兑现,否则暴徒将炸毁剧院与人质同归于尽。俄国警方宁愿相信暴徒所设定期限的威胁可能为真,指挥官遂决定在期限前采取突击攻坚行动。

 

指挥官下令攻坚的最佳时机

 

危机指挥官承担的成败重责,对于谈判小组及攻坚小组所进行的各项作为,须随时掌握现况,适度调整。究竟决定采取攻坚策略有何参考条件?标准答案?何时才是指挥官下令攻坚的最佳时机,兹略述下令攻坚的参考条件如下:

1、歹徒威胁在期限到时,将杀害其中一名人质。

2、歹徒扬言在期限到时,将杀害所有人质。

3、歹徒不断威胁恐吓警方。

4、歹徒关闭沟通管道,拒绝与警方对话。

5、歹徒已开枪,尚未伤及任何人。

6、歹徒已施暴或开枪,有一名人质或警察受伤之后。

7、歹徒已施暴或开枪,造成二名人质或警察受伤之后。

8、歹徒已杀害一名人质。

9、歹徒已杀害二名人质。

10、歹徒已杀害三名人质。

11、歹徒已杀害四名以上的人质。

人质危机案件处理过程中,上述状况呈现多种时机可做抉择,危机指挥官也许会提问:「有无单一标准答案?」答案是否定。多年前,根据人质谈判专家柏汉(Brougham)与骆斯能(Noesner)分别假设有十名以上人质被挟持的案件,针对美国警察人员做非正式的调查指出,约百分之五十的美国警察认为,在歹徒已杀害一名人质之后,警察应该采取攻坚行动。约百分之二十的美国警察认为,在歹徒已杀害二名人质之后,警察应该采取攻坚行动。约百分之十五的美国警察认为,在一名人质或警察受伤之后,警察应该采取攻坚行动。百分之五的美国警察认为,在歹徒已杀害三名人质之后,警察应该采取攻坚行动。其它的选项均低于百分之二。心理专家认为,心理变态或人格异常的歹徒杀害一名人质之后,很可能会持续再杀害第二名人质。因此,当人质被歹徒杀害之后,指挥官须适时地下令攻坚部队采取攻坚救援行动,才不致造成更多人质伤亡。

总而言之,警察决定采取攻坚策略,只有参考条件,没有标准答案。身兼指挥官的警察首长绝对不可死守一条准则,必须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发挥领导的艺术,才能成为称职的指挥官。

 

攻坚导火线─伦敦症候群(London Syndrome

 

『伦敦症候群』的引申意义系指一种人质持续与暴徒争吵,或威胁暴徒,结果导致人质遭暴徒杀害的情境。一九八○年五月,六名伊朗绑匪占领位于英国伦敦的伊朗大使馆,挟持二十六名使馆人员为人质,英国反恐特种部队(SAS),经过六天和绑匪对话谈判之后,拟订攻坚计划拯救人质。正当特种部队拟定攻坚拯救计划之际,一名人质遭绑匪枪杀身亡,尸体被抛到街道上。人质身亡成为特种部队发动攻坚抢救其它生还人质的导火线,攻坚救援行动只经历十一分钟,警匪枪战中,六名绑匪中的五名被警方当场击毙,一名绑匪被警察逮捕,特种部队少数人员受伤,人质则毫发无伤。

根据特种部队检讨报告指出,该名遇难人质早在警匪谈判破裂后,警方攻坚行动前,即遭绑匪杀害,这是唯一惨遭暴徒杀害的人质。当时该名被杀人质和暴徒争吵不休,甚至还以肢体挑衅暴徒,经过数个小时不断地骚扰、惹火暴徒,导致暴徒动手杀害人质,尸体从人质所在现场被丢出。后来,人质谈判专家史春智(Strentz)首先称此案为『伦敦症候群』,意指人质与暴徒争吵后,导致暴徒杀害人质的情境。因此,被挟持的人质千万别和歹徒争吵,要理性冷静面对危机,才有机会活着出来。

俄罗斯剧院人质危机第三天, 1026日凌晨五时许,现场情势愈来愈紧张,一名坐在后排饱受惊吓的男童突发脾气,对着游击队咆啸,并向暴徒仍出一个瓶子,然后沿着走道奔跑,大声叫闹。游击队暴徒被激怒后,立即朝着男童开枪,试图将他击毙,但没打中,反而命中其它坐着的人质。这种情景彷佛是伦敦使馆人质事件『伦敦症候群』效应的翻版。

包围剧院的俄国特种部队指挥官听到枪声,以为暴徒已开始射杀人质。特种部队担心游击队引爆炸弹,立即施放大量鸦片瓦斯进入剧院,先瘫痪暴徒,再帕特勤队员全面武力攻坚。因此,『伦敦症候群』成为攻坚导火线。

 

俄国危机处理的借镜

 

俄国政府处理莫斯科剧院人质危机事件,有些值得学习,有些方式可资警惕,简要分析如下:

1、攻坚准备周详:俄国爱尔发特种部队(Alpha unit Commandos)是支有二百五十名成员、隶属联邦安全局的突击队,攻坚前准备工作周详,运用针孔、光学玻璃纤维器材及密录通讯等多种科技设备,探知歹徒所在位置、人数及武器情报,截听歹徒对话,掌握内部动态。

2、麻醉瓦斯争议大:特种部队发动攻坚时,施放大量鸦片麻醉瓦斯进入剧院,先瘫痪暴徒,再帕特勤队员全面武力攻坚。西方国家的特警部队虽用过类似化学武器进行攻坚,不过却不曾在如此庞大的密闭空间使用,多数暴徒与120名人质身亡中的115名都因为吸入过量的气体而窒息。

3、谈判的成果:俄政府谈判人员与暴徒谈判,虽有多次斩获,暴徒分五次共释放58名人质,但是,其中四名亚塞拜然人质,系由家属亚国航空总裁透过车臣总统秘书与叛军首领沟通后,人质才获释。此外,女记者波利科夫斯卡雅用饮水与果汁换得数名人质获释。谈判任务大多交由非专业警察人士担任,显见俄国警方缺乏危机谈判人才,有待加强培养。

4、谈判的僵局:俄国议会车臣裔前议长卡斯布拉托夫代表政府谈判,他试图以宗族与长辈力量劝暴徒接受『放人质换取安全离境』的条件,被暴徒拒绝无功而返。其次,原同意释放75名人质,因俄政府强硬立场而未兑现同时,暴徒原限令七天期限要求俄国自车臣撤军,后来缩短为三天,迫使攻坚部队提早进行攻坚准备。因此,谈判人员的谈判技巧仍有待磨练。

5、后勤支持不足:由于解毒剂不足、急救医疗支持受限,使得人质于送医途中或医院中窒息而死,后续死亡人数不断上升,令人遗憾。

 

痛苦的经验是成功的教训

 

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造成一百七十条人命身亡的结果,应归咎于车臣叛军的罪行,暴徒以挟持人质与自杀方式争取权益的手段,实不足取。难怪美俄英加等西方各国视叛军为恐怖份子,将车臣叛军列入反恐名单,全力打击。

对于无辜的人质而言,在被暴徒挟持期间,要与暴徒发展『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效应,即运用同理心产生情感认同关系,而不要发生『伦敦症候群』效应的争吵冲突场面,才能度过困境,平安获救。

俄国警方在处理这场人质危机中,最后采取强力攻坚行动,救出六百多名人质,并击毙所有暴徒,避免更多伤亡的结局,诚属不易。即使案件发生在西方国家,其结果也不见得比上俄国。惟特种部队使用鸦片麻醉瓦斯攻坚过当、欠缺危机谈判人才、善后处理失当、及后勤支持不足等缺失,实值得我警界引以为鉴。

 

(作者为中央警察大学秘书 「谈判」课程兼任讲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