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湿疹包括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传染性湿疹样皮炎,或疹类皮肤病合并感染,以及婴儿奶癣(婴儿湿疹)、脓疱疮之类的急慢性皮肤疾患。
西医认为湿疹为常见的过敏性炎性皮肤病,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可仅发生于某些特定部位,如耳部湿疹、乳房湿疹、外阴湿疹、肛周湿疹、手部湿疹及小腿湿疹等,亦可全身泛发。
外在因素
强烈的紫外线刺激、寒冷、炎热、搔抓、摩擦,以及日常生活用品,如香皂、洗涤剂、某些化妆品及人造纤维等,均可诱发湿疹。出汗过多也会对湿疹产生刺激,加重炎症症状。
内在因素
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胃肠道功能性障碍、精神紧张、失眠、过劳或情绪变化等精神改变,感染病灶、新陈代谢障碍和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均可产生或加重湿疹的病情。
湿疹的发病与人的体质有关,但不具备传染性。湿疹可能初出于某部位,但由于治疗不及时,将有可能蔓延,形成泛发全身的皮肤病。
中医认为,这类疾病大多由于先天不足、内有胎火湿热,或因后天脾胃运化失职,致使湿热蕴积肌肤而成。湿邪的特性是缠绵难断,往往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有的数月或数年,甚则数十年不愈。表现为病变部位搔痒,甚则剧痒难忍,局部潮湿、糜烂、流滋,上覆鳞屑或结黄色痂片,有的皮肤增厚粗糙。
[宜忌原则]
皮肤湿疹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湿热”二字。正因湿热之邪缠绵难尽,所以病程迁延难愈,若再不注意饮食宜忌,混补乱吃,更是治愈无望。总的来说,各种皮肤湿疹或类似的皮肤病人,宜吃清爽清淡的素食,宜多吃常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忌吃膏粱厚味,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忌吃油润的动物脂肪、海腥鱼类食物,忌吃酸涩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吃性属温热火食物,忌吃油煎炒炸,香燥熏烤的食物,忌吃烟与酒。
[宜食]
薏苡仁
性凉,味甘淡,有健脾、利湿、热的作用。《本草新编》云:“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阴阳不伤,湿病易去。……用薏仁一、二两为君,而佐之健脾去湿之味,未有不速于奏效也。”薏苡仁甘淡利湿而健脾,利湿而不伤正,补脾而兼能利湿,药食兼用,最为有益。
白扁豆
亦药亦食,能补脾胃、化湿热。有药补食补之功。《药品化义》:“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气清香而不
串,性温和而色微黄,与脾性最合。”皮肤湿疹患者,常食白扁豆,脾健运而湿热去,有利于治愈湿疹顽症。
绿豆
性凉,味甘,有清热、祛暑、利水、解毒的作用。古代医家认为它可以“主丹毒烦热,风疹”,“治痘
毒”,“疗痈肿痘烂”等皮肤疾患,均借其清热利水解毒之力,急性皮肤湿疹者食之,有助于祛湿清热。
冬瓜
性凉,味甘淡,有利水和清热作用。《本草从新》说它能“利湿去风”。
瓠子
性寒,味甘,能清热利水湿。有医药书中说它治“疮毒”,皮肤湿疹也可以说是一种疮毒之病,食用瓠子清
利湿热则湿疹可愈。《滇南本草》:“治诸疮脓血流溃:瓠子用荞面包好,以火烧焦,去面为末,服之。”这与顽固
性湿疹伴感染相似。
丝瓜
性凉,味甘,皮肤湿疹者宜常食之,可以起到清热、凉血、解毒的效果。《医学入门》:“治男妇一切恶
疮,小儿痘疹余毒,并乳痈、疔疮。”这类病症,多因湿热为患,同皮肤湿疹一样,食用丝瓜,均能达到去湿热、解
湿毒的目的。
西瓜
性寒,味甘,有清热、解暑、利小便的作用,皮肤湿疹者宜食,可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亦宜用西瓜皮煎
水代茶饮,同样可以收到清利湿热的效果。
山药
性平,味甘,功在补脾胃、健脾运。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皮肤湿疹患者缘于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常吃山药健脾胃而水湿渐化。
白茯苓
性平,味甘淡,既能健脾胃,又能利水渗湿,故皮肤湿疹者宜食。《用药法象》中说茯苓淡能利窍,益脾逐水,除湿之圣药。《药品化义》:“治下部湿热,淋沥水肿,便溺黄赤。”这些都与下肢皮肤湿疹一样,同为湿热为患,故皮肤湿疹者宜常食之。
马兰头
性凉,味辛,有凉血、清热、利湿、解毒的作用。《四川中药志》称“除湿热,利小便”。《本草正义》:“最解热毒,能专入血分,止血凉血,尤其特长”。
枸杞子
性凉,味甘苦。《日华子本草》说它能“消热毒,散疮肿”。皮肤湿疹患者如感到皮肤瘙痒或发出红疹,小便不利,尿色赤黄,口鼻火热的现象,可能是血热所致,枸杞头有清理血热作用,用枸杞头煮汤饮服,可见疗效。
黄瓜
性凉,味甘,可除热、利水、解毒。《滇南本草》:“解疮癣热毒。”《本草求真》:黄瓜“气味甘寒,服此能清热利水”。故湿热为患的皮肤湿疹病人,宜常吃黄瓜。
金针菜
俗称黄花菜。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凡急性或亚急性皮肤湿疹以及合并感染者,均宜常食。《日华子本草》:“金针菜治小便赤涩。”《本草纲目》说它“消食,利湿热。”实质皆取金针菜凉降之性,湿去热清,湿疹自愈。近代有学者认为,常吃金针菜,能增强皮肤韧性和弹力,保护表皮与真皮组织细胞,加速皮肤毛细血管血液循环,抵御内外各种不良因素对皮肤的刺激侵蚀,对皮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水芹
性凉,味甘苦,能清热,又能利水。《贵州民间方药集》说它“解热利尿,驱风”。皮肤湿疹可以通过利水湿、清邪热,而改善湿疹病人的症状。
荸荠
性寒,味甘,能清热、化痰、消积。唐·孟诜说它“消风毒”。《本草再新》:“清心降火,补肺凉肝,消食化痰,破积滞,利脓血。”前人还有用治“黄疸湿热,小便不利”。这些都说明荸荠有消风、清热、利湿的功效。
金银花
性寒,味甘,最善清热解毒,皮肤湿疹合并感染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金银花清热,解诸疮。”《生草药备要》说它“去皮肤血热”。《本草备要》:“治疥癣。”尤其是急性和亚急性皮肤湿疹患者,用金银花煎水代茶,颇有裨益。
蛇肉
有祛风、杀虫之功,历代医家多用于治疗皮肤病。《本草纲目》:蟒蛇肉“去手足风痛,杀三虫,去死肌,皮肤风毒疬风,疥癣恶疮”。《药性论》:乌蛇肉“治热毒风,……瘸痒疥等”。《开宝本草》;乌蛇“主诸风瘙瘾疹,疥癣。”《食物中药与便方》:“皮肤化脓性疾病(即皮肤湿疹反复发作、脓疱疖痈等):取大的乌梢蛇1~2条,宰杀后煮作菜(一般烹饪法),喝汤食肉,连吃3~4次,用以预防有一定效果。”
鲫鱼
有健脾利湿的功效,皮肤湿疹者宜食。《医林纂要》:“鲫鱼性和缓,能行水而不燥,能补脾而不濡,所以可贵耳,”《本草经疏》认为鲫鱼能“主诸疮久不瘥”。并说“鲫鱼调胃实肠,与病无碍,诸鱼中惟此可常食”。
乌鱼
俗称黑鱼。能补脾、利水,历代医家常用以治水肿、湿痹、疥癣等。《医林纂要》:“治一切风疮顽癣疥癞,年久不愈者:乌鱼一个。去肠肚,以苍耳叶填满,外以苍耳安锅底,置鱼于上,少少着水,慢火煨熟,去皮骨淡食,勿入盐、酱,功效大。”慢性皮肤湿疹亦属“一切风疮顽癣”之类,也可依照此法,是取乌鱼利水除湿之功。
泥鳅
性平,味甘,既能补中气,又可祛湿邪,急慢性皮肤湿疹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煮食治疮癣。”现代《四川中药志》:“利小便,治皮肤瘙痒,疥疮发痒。”
赤小豆
根据历代医家的经验,赤小豆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清热去湿、健脾止泻的功用,皮肤湿疹多因脾虚失运,湿毒为患,借助赤豆健脾利湿、清热利水的作用,皮肤湿疹患者食后有利于康复痊愈,故无论急慢性皮肤湿疹之人均宜多食常吃。若将赤小豆研为极细粉末,撒患处或用鸡蛋清调和涂患处,亦颇适宜。
此外,皮肤湿疹还宜食用的物品有萝卜、菊花脑、青菜、黄芽菜、豇豆、蚕豆、节瓜、玉米须、金花菜、马铃薯、黑木耳、百合、苤蓝、茭白、芋头、苋菜、蕹菜、菊芋、慈姑、藕、地瓜、绿豆芽、豆腐、胡萝卜、番茄、莼菜、番薯、菜瓜、地耳、菱、豆苗、梨、苹果、橘子、枇杷、柑、橙子、柿子、草莓、鸭肉等。
[忌食]
糯米
性温,味甘,滋腻黏滞。《得配本草》:“多食昏五脏,缓筋骨,发风气,生湿热。”皮肤湿疹多为湿热缠绵,多食久食,湿热之邪益甚,故当忌之。
羊肉
清·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明确告诫,疮疥初愈忌吃羊肉。皮肤湿疹亦属疮疥范畴,多为湿热内蕴之患。《金匮要略》中认为“有宿热者不可食之”。因此,患有急性皮肤湿疹之人,忌食为好。
鸡肉
性温,味甘,虽有温中益气、补精添髓作用,但皮肤湿疹者多属湿热之邪为患,鸡肉为肥腻壅滞的温补食物,应忌之。《随息居饮食谱》还说它“多食生热动风”。《饮食须知》:“鸡肉,善发风助肝火。”皮肤湿疹之人食之更易引发皮肤瘙痒,加重病情,故当忌食。
鸡蛋
甘平补虚之物,但皮肤湿疹等瘙痒性皮肤疾患勿食。唐代著名食医孟诜:“鸡子动风气,不可多食。”
鸭蛋
性凉,味甘,能滋阴,凡患有皮肤病者,包括皮肤湿疹、疥癣、疮疡等,皆当忌之。《日用本草》:“发疮疥。”《食性本草》:“生疮毒者食之,令恶肉突出。”
鹅肉
民间至今仍视为发物性食品,历代医家也视为大发之物。如明·李时珍:“鹅,气味俱厚,发风发疮,莫此为甚,火熏者尤毒,曾目击其害。”凡慢性皮肤湿疹及瘙痒性皮肤病患者,切忌服食。
马肉
性寒,味甘酸。《食疗本草》:“马肉,患疮人切不得食,加增难瘥。”《饮食须知》:“马肉,患疥疮下痢者,食必加剧。”故凡患有皮肤湿疹,疥疮瘙痒之人,不宜食之。
驴肉
古代医家认为驴肉属发物。《本草衍义》:“驴肉食之动风,脂肥尤甚,屡试屡验。”《随息居饮食谱》:“驴肉,酸平有毒,动风。”所以,凡患有瘙痒性皮肤病者皆当忌之。
雉肉
即野鸡肉。性温,味甘酸,早在唐代即认为吃野鸡肉会“发疮疥”。《日华子本草》也认为“有痼疾人不宜食”。所以,患有疮疥湿疹性皮肤瘙痒之人,应忌食之。
醍醐
是用牛乳制成的食用脂肪,属于一种高脂肪低蛋白食物。其中脂肪含量高达20%,这对原本内湿偏盛的皮肤湿疹之人极为不利,所以,清代食医王孟英:“中虚湿盛者均忌之。”
螃蟹
性寒,民间及古代医家均视之为发风动疾的大发之物。如本草衍义》:“此物极动风,体有风疾人,不食。”皮肤湿疹之人误食多食之,会加重或诱发皮肤瘙痒的病情,切勿服食。
虾子
性温热,味甘咸,能补肾兴阳,但又是一种发物食品。清·王孟英:“虾,发风动疾,生食尤甚,病人忌之。”《饮食须知》:“多食动风助火,发疮疾,有病人勿食。”凡患有皮肤湿疹疥疮顽癣瘙痒之人,切勿食之。
蚶子
其肉性温,味甘,能补血、温中、健胃,是属一种温补性食品。清代医家王孟英:“蚶,多食壅气,湿热盛者忌之。”皮肤湿疹多属湿热侵淫肌肤,多食蚶肉,会加重病情,切勿多吃。
牡蛎肉
性凉,能滋阴养血。《七卷食经》:“有癞疮不可食。”慢性皮肤湿疹癞疮之人,宜食清淡渗湿食品,不宜滋阴柔腻之物,故当忌吃牡蛎。
鲢鱼
性温,味甘,有温中补气作用。清代食医王孟英曾指出:“多食令人热中,动风,发疥。”所以,皮肤湿疹者当忌食之,以防动风发疥,加重皮肤湿疹病情,或引起慢性皮肤湿疹的复发。
带鱼
是一种高蛋白高脂肪的海腥发物食品。《药性考》:“带鱼,多食发疥。”清代食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谱》中也告诫:“带鱼,发疥、动风,病人忌食。”尤其是皮肤湿疹及皮肤瘙痒过敏之人,更应忌食之。
青鱼蚱
俗称糟鱼、醉鲞,是用青鱼(其他如鲩鱼、鲢鱼亦可)以盐糁酝酿而成的。根据前人经验,糟鱼醉鲞即属发物食品。《随息居饮食谱》:“既经糟醉,皆能发疥、动风,诸病人均忌。”故皮肤湿疹,疥疮瘙痒者勿食。
石首鱼
俗称黄鱼。有健脾、益气、开胃作用,但它又是一种发物食品,多食会加重皮肤病的病情。《本草汇言》:“石首鱼,动风发气,起痰助毒。”或曰“多食发疮助热,病人忌之”。凡皮肤科疾病,包括慢性疮疡、荨麻疹、疥癣、湿疹之人,切勿服食。
鲚鱼
俗称刀鱼、凤尾鱼。甘温补气,但前人多视之为发物。唐·孟诜:“鲚色肉发疥,不可多食。”清·王孟英:“多食发疮、助火。”《食物本草》:“有湿病疮疥勿食。”
白鱼
性平,味甘,能健脾开胃,但民众及医家多视之为发物食品。《随息居饮食谱》:“白鱼发痘排脓。多食发疥,动气,生痰。”患有皮肤疾病,包括疥癞疮癣、荨麻疹、湿疹瘙痒等,皆不宜食之。
章鱼
性寒,味甘咸,能养血益气。民间多视之为动风海味食品。《泉州本草》:“有荨麻疹史者不宜服”。所以,患有皮肤疾病,如慢性湿疹疥癣及荨麻疹、慢性皮炎者忌食之。
鲥鱼
性平,味甘,能补虚损,但它又是一种发物,多食容易发动病气,加重病情。《本草求原》中就曾说它“发疥癞”。《随息居饮食谱》:“诸病忌之,能发痼疾。”尤其是像慢性湿疹、皮炎、疥癞等瘙痒性皮肤病人,更应忌食。
鲤鱼
其性主动,发风动疾,民间及古代医家均认为它是发物。唐·孟诜:“天行病后下痢及宿症,俱不可食。”清·王孟英:“鲤鱼,多食热中,热则生风,变生诸病。”凡患有顽固性皮肤病者,皆当忌食鲤鱼。
鲳鱼
性平,味甘,亦属海腥发物。清代食医王孟英:“鲳鱼,多食发疥,动风。”尤其是患有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如湿疹、疥疮、牛皮癣、荨麻疹等,切勿多食,否则会诱发病情,瘙痒更剧。
鳟鱼
能补虚暖胃。根据古代医家经验,鳟鱼有动风发疮之性。如《七卷食经》中说“多食发疮”。《本草纲目》:“动风热,发疥癣”。《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动风、生湿。”因此,凡皮肤湿疹以及荨麻疹、疥癞疮癣之人,皆不宜食。
黄鳝
性温,味甘,虽能添精补髓,但又是一种动风食品。《本草衍义》:“鳝鱼,世谓之黄鳝,又有白鳝,皆动风。”清·王孟英也认为“多食动风、发疥”。患有皮肤病瘙痒者,包括皮肤湿疹之人,当忌之。
黄颡鱼
俗呼黄刺鱼。甘平补虚,前人视之为发物食品,有发动病气之力,可加重皮肤病情。《随息居饮食谱》中就说它“发痘疮”。《日用本草》:“发风动气,发疮疥,病人尤忌食之”。因此,患有皮肤湿疹、疥癣、疮疡或荨麻疹者,皆不可食。
樱桃
性质温热而涩,又易导致内热。唐代孟诜:“有暗风人不可食,食之立发。”顽固性皮肤病,多属暗风之疾。《饮食须知》:“樱桃味甘涩,性热,宿有湿热病者,食之加剧。”
葱
性质偏热,有辛温助热之弊,且有香窜刺激性气味,升散而不收。《履峻岩本草》:“葱,尤发痼疾,狐臭人不可食。”对慢性顽固性皮肤湿疹等皮肤病,忌多吃久吃大葱。
茄子
民间多视之为发物食品,古代医家马志也说它“损人动气,发疮及痼疾。”《本草求真》:“茄味甘气寒,服则多有动气,生疮。”《饮食须知》也认为“多食动风气,发疮疥”。因此,患有慢性顽固性皮肤病人,切忌多食之。
芫荽
又称香菜,也属辛辣温热的刺激性发物食品。《千金·食治》:“食之发宿病,金疮尤忌。”《食疗本草》:“根发痼疾。”尤其是各种慢性皮炎湿疹之患,更应忌食之。
芥菜
民间及中医多视之为“发物”食品。宋代医家说:“芥菜,多食动风。”清代医家王士雄:“春芥发风动气,病人忌之。”尤其像皮肤湿疹之类的瘙痒性皮肤病,切勿多食之。
香椿头
民间及古代医家均视之为发物,有诱发和加重皮肤瘙痒之弊。清代食医王孟英:“多食壅气动风,有宿疾者勿食。”凡患有皮肤瘙痒病者,包括各种皮炎湿疹疥疮之类,皆不宜食。
此外,皮肤湿疹患者还应当忌食“发物”:竹笋、韭菜、南瓜、莴苣、蘑菇各种海鲜发物等。忌食海带、海蜇、淡菜、蚌蚬、紫菜、羊肉、狗肉、肥猪肉、猪头肉、公鸡、鲈鱼、鲦鱼、鳙鱼、大枣、桂圆、荔枝、等会加重体热产生湿疹的东西。
忌兴奋性的食物:香烟、白酒、浓茶、咖啡等。
忌辛辣刺激之物:大葱、洋葱、大蒜、生姜、芥末、胡椒、辣椒、茴香、花椒、桂皮等。
忌热补的物品:人参、黄芪、黄精、紫河车、冬虫夏草、肉苁蓉等。另外还有蜂蜜、蜂王浆、西洋参、银耳、燕窝、饴糖等。
[
提示]中医提供的湿疹治疗,往往使普通人不得要领。这里提示二点供参考:
中医认为湿疹虽然是皮肤病,但根源在体内,具体为湿和热,所以日常食疗要注意选食祛湿除热的食物,而中医又认为阴虚生内热,脾虚而不得化湿,因此又必须注意补阴而不得伤脾、健脾滋阴而祛湿。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混补乱吃,更是治愈无望”具体食物见《脾虚弱》一栏。
西医研究发现维生素B8的缺乏会导致湿疹。而现代医学发现:把已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转化成能量的过程中,VB8是不可缺少的,所有这些物质都是在维生素B8的帮助,代谢后才能以糖原的形式储存在肝脏中。这与中医认为湿疹为“肝脾运化失司”相吻合。而VB8的长期缺乏,与湿疹“反复难愈”的表象有关联。虽然湿疹的发病原因复杂,目前尚未细定,但我们在日常饮食中注意维生素B8的摄取,对其痊愈大有裨益。对普通人而言,全面摄取可以预防湿疹,健康体体内环境。如果已生湿疹的人,则需考虑脾胃功能减弱的情况,去掉参考食谱中难消化或者伤脾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