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灵洞飞官寺遗址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旅游 |
佛灵洞飞官寺遗址
清镇市暗流中学
佛灵洞是一个融喀斯特溶洞风光和儒、释、道文化于一体的风景名胜遗产,位于清镇市暗流镇洗米村小寨组庙山山腰,坐东北向西南。洞口左下侧立一座原石岩打磨的石碑,主碑高2米许,宽1.2米,石刻字迹虽有些模糊,但仍可就读辨析。主碑眉头由右向左横书“佛灵古洞”;中间直书“赤须子立”,左下侧直书“八九功成”,右下侧直书“指西成佛”;左侧上联“赤面秉赤心炳炳丹心光日月”,右侧下联“须长偕象长魏巍(石刻为“山字头”“如字底”)大象着乾坤”。
“古佛灵洞”原石摹刻
洞口右侧有以门型小洞口可入内,高约1.8米,宽约1米,门柱、门头等全为錾子打凿而成。依门而进是一长约4米、宽约2米的狭窄通道,穿过该通道,就进入主动大厅。大小洞口间有近1米岩石体隔离,入洞约10米联通,进入主洞,高约10米,宽约8米。
佛灵洞入口
右侧则是“佛灵古洞”石碑后的平台,洞口高约8米,最大宽度约9米。两侧石壁上有分层次的錾子打凿的支撑柱子的平台,传说是搭建菩萨神位的石基,有数十个。最特别的是在洞口左壁约2米高处有一块原石打磨的摹刻石碑,高越1米,宽约0.6米。
石碑额头右侧为大圆圈套着的“乾卦”符号“”;左侧为大圆圈套着的“坤卦”符号“”;中间为阴阳太极图;整个图案体现“天地为大,左尊右卑”的文化思想。
眉头自右向左刻“流传万古”功德匾额。
主碑文字模糊不清,很难卒读。电脑图片放大仔细辨识,依稀可见:“是山......春......可入林......天洞石广丈余......成基张文正削入......述......各王朝......康熙五十七年季孟春月......磨碑僧人且朗”。
佛灵洞碑记
平台洞口左侧洞壁,有鲜明的“木石匠人张文正”摹刻。
入口洞顶右侧有明显的打磨痕迹和文字痕迹,且有“民国廿九年夏厂五月十八日偕宗侄位一游此息烽质彬王廷华识”字样。
疑似摹刻遗迹
山门头顶有多处錾子打凿的支撑柱子的小平台,顶壁题写“小榻留云——息邑——氧气山人题”。显然是修真之人卧榻“留云”之处。
氧气山人“小榻留云”处
以上为佛灵洞宗教活动的主体部分。从碑记推知,佛灵动开发最迟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至今至少已有300多年历史,而且是以道家修真为主的宫观。赤须子所立“佛灵古洞”碑“八九功成”乃是道家“三清教”仅次于“九九功法”的修真境界。而明清时期,贵州宗教“释道”结合的特点尤为明显,是有事可查的,因此,“佛灵古洞”碑有“指西成佛”的导引。
遗憾的是,佛灵洞道观在咸同年间的“下八府反上五府”的民族战争(俗称“苗贼叛乱”)中毁于一旦。
据听知情人介绍,20世纪三十年代,国民政府清镇县第八区区长,长坎村大寨组人氏阳大祥(幼名阳汝清,世俗名阳世虼蚤),崇信宗教,教民从善,因此,积极主持集资捐资,在区域内广修庙宇。现在暗流青龙山组织修复“潜龙寺”,在穿洞村狮子山组织修复“普度寺”,在太阳村阳雀山修建“飞官寺”,在长冲修建“三官庙”“地母庙”,以及长坎四合园庙、修文县六广贾家洞观音庙等。
国民政府撤区并乡后,清镇县规划为二镇十六乡,阳大祥组织修复“佛灵洞”,建“飞官寺”。他在洞内修建两层木板房(瓦木结构),从洞口向内安装十道槽门,把洞内隔成9间房屋,并在第七道门内设有磨房、厨房等,同时在洞内有天楼(板房)、密室替大户人家储存贵重物品。因此,阳大祥对佛灵洞实行两套管理,一部分民工在洞外为大户人家接送金银财宝,一部分亲信民工守护洞内,实际为其家奴或长工。如阳明武、王开元、杜绍红、何开文等人都曾为阳大祥在洞外接送金银财宝,到洞口时,阳大祥又派人接送。
走完进洞通道向左转向,婉转向前延伸,尽显喀斯特溶洞特点,洞内岩浆石奇形怪状,美丽美观,石柱、石笋、石帘、石瀑布等比比皆是,让人目不暇接,前行大约200米左右,就是下洞。
同游探险者,乃暗流镇镇原政法委书记、暗流镇志编撰暨暗流镇文化挖掘工作联络员李成钢。成钢书记以安全为重,认为准备不足,不宜深入,故而就此出洞。
事后调查得知,此洞可通原铧洞村办公楼侧,贯穿约2公里,里面景色比洞口边好百倍,而距此约1公里的“牛洞”内宽数亩地面积,景色更为奇异。若能综合开发,前景不顾估量。
这就是佛灵洞,景色奇异,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佛灵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