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青杠坝八口铁锅渡乌江遗址
(2023-09-17 14:42:40)
标签:
历史文化军事 |
分类: 历史 |
解放军青杠坝八口铁锅渡乌江遗址
清镇市暗流中学
1949年11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十六军参谋部,为了早日实现兵团的作战目标,以及避免单纯从正面强攻强渡鸭池河,增大伤亡,影响进军的速度,遂决定,以47师由左面即鸭池河上游流长乡界陇白猫河渡口偷渡,穿越织金县向黔西侧后穿插,待其进至鸡场、羊场坝地区后,46师主力再开始从正面实施强渡鸭池河。同时以46师137团乘敌不备,由右面即鸭池河下游暗流乡矿山村青杠坝大塘河渡口偷渡,插黔西东北,协同歼灭黔西之敌,以迅速解放黔西,占领毕节。
11月24日,确定47师已经切断黔西国民党守军退路并占领羊场坝后,46师136团、138团等主力立即实施强渡鸭池河。
同日凌晨,137团在团长师仲伟、政委刘安民的指挥下,从卫城出发急行军,途径关口寨,走下坝,经暗流,过木刻,秘密到达矿山。
为了迷惑敌人,减少伤亡,团指挥部决定派出一个连在大塘河上游约2公里的白泥田渡口佯渡。部队在白泥田东岸选择有利地势挖建战壕,购买老百姓的罐斗(当地收割稻谷的打斗,用木枋做成,深近1米,上口宽约2米,可容纳八九个人泅渡),准备渡江。因此,吸引了西岸守军的注意和射击,有效掩护了大部队的动作。
大部队到达矿山青杠坝,宣传队向乡亲们喊话:我们是人民解放军,要和对岸的国民党军打仗,抢眼无情,不得围观,不得靠近河岸,不得越过山岩下。部队也没有急于到河边渡口处,而是组织先遣队到渡口偷袭或抢渡,并将大部队隐藏在朱家垭口和青杠坝寨子一线,有的还借住在老百姓家。
当时的青杠坝主要有张德清、韩跃先、蔡发文、朱德先等家族,且都住得较分散。当时住在渡口河边的是张德清家,也是船工之家。张德清当时有4个儿子,除大儿子住矿山外,其他3个儿子都与他住在渡口岸上。国民党军队收缩在乌江西岸后,团防兵丁就将渡船扣押到西岸,甚至用大石块沉在河中。
137团到达青杠坝,先遣队来到大塘河渡口张德清家。老船工张德清身边有几个儿子,其中老二张光喜、老三张光明也是渡船的好手,也经常帮助张德清摆渡。先遣队告诉张德清,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清镇、贵阳已经解放了,现在要渡河去消灭国民党的反动军队,需要他们的帮助。张德清犹豫会儿,就答应帮助解放军渡河,但他的船被对岸的国民党扣到了对岸沉到河底,要解放军帮他把船整过来。
为了解决渡船问题,137团立即召开“诸葛会”,有人提出用“行军锅”扎竹筏或木筏泅渡的建议,先是被人嘲笑,但一分析解释后,均认为这是最好的颁发,最后一致同意。
要制作木筏或竹筏,就要准备木枋、木板和竹子,于是,张德清父子带领一小队解放军到矿山寨子砍竹子,炊事班则找来八口大行军锅。把竹子扛来,张德清父子协助战士们制作竹筏,准备渡江。
战士们将锅与锅之间用绳子绑好,然后在四周捆竹子,再在尾部固定一块木板当舵,一艘简易的“冲锋舟”便做成了。
同时,解放军先遣队也布置好掩护火力网。
夜晚,冬天寒冷,江水切骨,由二机炮连副连长董成毅为队长的七名勇士组成突击队。张光喜和突击队员喝了壮行酒,迅速乘上“冲锋舟”向对岸划去。
白泥田渡口的解放军也趁夜间,在河岸上、山岩上点燃一堆堆的篝火做佯渡,对岸敌人不断的向篝火射击。
突击队才将竹筏下水,对岸的敌人就开枪阻止,但解放军的火力迅速的压制了敌人火力。不幸的是,“冲锋舟”要靠岸时,被山岩卡住了,突击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摆脱困境,但有3名突击队员落水牺牲,2名突击队员受伤,张光喜也不慎掉入江中,因他熟悉水性和环境,年轻力壮,加上冬季水小,被迅速救起。第一次泅渡失败。
团首长及时为董成毅队长补充了突击队员,解放军又迅速组织第二次泅渡。突击队吸取第一次失败经验,在离对岸两丈多远时,勇士们跳进波涛汹涌的江中,奋力向岸边游去。
强渡成功了!
董成毅率领突击队到达对岸后,一面抢占有利地形消灭敌人,一面掩护张光喜寻找渡船。在解放军猛烈的火力打击下,守敌迅速的溃败了。解放军控制了渡口。
张光喜找获大木船。运用木船,解放军在大塘河两岸拉起一道铁丝绳索,确保了后续战士平稳渡江。木船一次能渡20余人,竹筏也能渡20来人,解放军利用木船和竹筏有序的抢渡。
25日中午,第137 团全部渡过乌江,并乘敌不备插向纵深,完成了任务。从此,“八口铁锅渡乌江”在二野部队和我军战史中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