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4届八下复习资料:初中语文答题模板

(2023-06-15 16:08:20)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教育

2024届八下复习资料:初中语文答题模板

清镇市暗流中学  彭良举

 

诗歌答题模版

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 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

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 思想感情/作用效果(对读者、意境、中心等的效果)

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效果

4.炼字类:该字的本来意义及在句中的含义/描述的景象、意境、感情以及表达效果。

5.关键词类:分析词义及对表现诗歌内容、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6.感情类:运用什么手法 通过XX内容 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

7.概括主旨类:给诗歌定位/分析各句内容/总结:通过XXX手法,描写了XXX内容或情境,抒发XXX感情。

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 表达效果(感情)

(有修辞,就从修辞入手;没有修辞,就从动词或形容词运用等入手分析)

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形象类型 特点)/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

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现代文答题模版

1.开放型试题:评(针对问题表明观点或态度)/引(引用原文句子)/析(结合原文和句子进行分析)/结(做出结论)

2.谈看法:针对问题表明态度/感悟/引申(联系学习或生活谈启发)

3.补叙结尾:揣摩原文,推测可能的结果,形成答案

4.原因题: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5.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解释含义/形象生动的表现了XXX人或事物的XXX特点)/感情(如何表现了XXX感情)性/精确性(准确具体的表现了XXX人或事物的XXX特点) 结构性(如何引出下文/如何过渡/如何总结上文或全文)

范围副词、程度副词等要从表达范围、程度等方面分析其表达的准确性。

6.联想感悟型:

A.感:根据文本和句子,联系全文谈自己的感受

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

7.句子的作用:

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揭示/表达XXX的效果

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

8.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文体、结构、中心等)

9.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

10.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

积累-现代文

1.长句的作用: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

2.短句的作用: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

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

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

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

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

7.第一人称的作用: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

8.第二人称的作用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

9.第三人称的作用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

10.肖像描写的作用: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XXX的外貌及XXX的内心世界

11.动作描写的作用:表现人物个性XXX特征及内心世界

12.语言描写的作用:言为心声,表现人物XXX性格特点

13.心理描写的作用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

14.白描的作用: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的表现人物XXX的特点

15.工笔细描的作用: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的表现人物XXX的特点

16.细节描写的作用:真实精细、传神鲜明的表现人物XXX的特点

17.插叙的作用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18.倒叙的作用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

19.直接抒情的作用:直抒胸臆,淋漓尽致的表达XXX的感情

20.间接抒情的作用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1.开头段的作用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

22.过渡段的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23.结尾段的作用A.照应主题,呼应开头;B.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显志;C.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启人思索

24.线索的作用:金线串珠,使文章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25.照应的作用A.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B.呼应文题。

26.举例的作用A.丰富文章内容;B.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C.具体实在,易于接受;D.表明XX观点。

27.多方面对比的作用:A.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B.使主旨的内涵更加丰富;C.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28.侧面烘托的作用A.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B.从侧面烘托XXXX特征。

29.引用的作用A.具有文学味;B.丰富文章内涵;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XX观点。

30.长短句间杂(交叉):读起来句子参差不齐,错落有致。

31.叠词的作用A.强调XXX的特点;B.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

动词重叠,减轻程度;形容词重叠,加强程度;数量词、个别名词重叠,强调“每一”“无例外”的意思)

32.记叙文中的议论的作用: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

33.说明文中的描写、文艺性笔调的作用:点染作品,使之生动形象

34.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B.促进故事情节发展。

35.引用传说故事的作用:A.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B.丰富文章内容 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

36.引用诗歌的作用:A.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

37.引用名言的作用:A.增强说服力;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XX观点。

38.描写方法包括:A.角度包括正面、侧面;B.方法包括工笔、白描;C.多角度描写;D.动静结合;E.点面结合;F.寓情于景、情景交融;G.一些修辞、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使表达生动想象、具体可感。

2.借代的作用A引人联想 B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 C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

3.比拟的作用A.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 B.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4.夸张的作用A.强调、突出XXX的本质/特征,引人联想;B.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5.对偶的作用A.句式整齐,富有节奏,便于吟诵,易于记忆;B.表意凝练,抒情酣畅;C.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6.排比的作用A.句式整齐,节奏匀称;B.文章贯通,语势强劲;C.集中内容,加重感情;D.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

7.设问的作用A.提醒注意,引起思考;B.突出内容,变化波澜;C.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D.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

8.反问的作用A.强化语气,强调内容;B.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C.引起思考,余音回荡。

9.反复的作用A. 强调、突出XXX的本质/特征,写景抒情感染力强;B.承上启下,层次清晰;C.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10.起兴的作用A.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B.统摄全诗,引出故事;C.激发读者想象;D.化实为虚,形象生动。

11.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风趣幽默。

表现手法的作用

1.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夸张、拟人、比兴、对比、象征、用典、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结合等

2.象征:A.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 B.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3.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注意区分正衬、反衬)

4.先抑后扬:在变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

5.借景抒情: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C.委婉含蓄地表达XX思想感情

6.融情于景: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创造意境;C.表达XX思想感情;D.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使人想象于无穷之境界

7.反讽:突出强调,深化主题

8.托物言志:A.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B.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9.虚实相生:A.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B.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10.化用典故:A.赋予文章语言的雅趣;B.赋予文章铺垫和仿拟对象,增强古今对照的效果;C.丰富文章内涵

11.意象组合:A.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B.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C.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

积累-诗歌

1.对仗:A.显示语言的对称美;B.达到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

2.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美。

3.拟声词:A.使诗文更生动形象;B.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4.表颜色的词:A.表现心情;B.增加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C.渲染气氛。

5.语言特色的类型包括: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

6.景物描写角度:A.空间变化(远近高低)、时间变化;B.动静;C.视、听、嗅觉;D.虚实;E.正、侧面;F.色彩、形状、声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