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而生—刘永坦传》出版

标签:
纪实 |
分类: 现在进行时 |

《一次灵魂的洗礼》
各位领导、参会的朋友:
大家好!
这部奋斗了两年多的作品,今天终于出版了。
首先,感谢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作家协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把采访刘永坦院士这项重大选题交给我,是对我的莫大信赖与首肯。这是我创作四十年来,第一次获得此殊荣。
同时感谢哈工大领导、教授在我采访期间所给予我的大力支持,使我能圆满地完成这次创作任务。也感谢出版社金社长、众多编辑,为本书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在此,向各位有关领导、各位编辑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
下面谈谈我在创作中的体会与感受。
《为你而生——刘永坦传》的创作,
2019年2月28日,当我接到子建主席打来的电话,邀我写刘永坦院士的传记时,我欣然接受。我从小就对科学家怀有崇拜情结,觉得科学家很伟大,是人类的精英、民族的骄傲,对科学家充满了敬慕。
这位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两院院士、哈工大著名教授刘永坦先生,是哈工大的骄傲,也是我们黑龙江的骄傲。而我,有幸走近这位荣获国家科技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院士,亲耳聆听他的人生故事,近距离地触摸他的灵魂,并书写他的人生,我深感荣幸,但也深知,这将是对我创作实力、思想境界、知识积累等各方面的巨大考验。所以,我提前进入创作前的准备,阅读大量世界科学家的传记,以便更好地完成创作任务。
2019年5月28日,我在省委宣传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领导的陪同下,带着省委宣传部的文件,第一次邀见刘永坦院士。这位不苟言笑的老先生,却一脸严肃地拒绝了:“对不起,我没有什么好写的,我所获得的成就都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我所做的,不过是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做的而已。”不是客套,而是真心拒绝。
我早就听说,老院士从不接受他人的采访,曾拒绝过好多北京来访的记者或作家,为此得罪了不少人。我们谈了两个多小时,老院士仍然不肯松口。
无奈,我只好说出我的心里话:“刘院士,您与夫人都是83岁高龄了,都到了耄耋之年,而我也是到了古稀之年。我们都不年轻了,都饱尝了中华民族被人欺凌的苦难,都亲眼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这次从南方专程回到哈尔滨来采访您,还带着摔折了腿、拄着双拐、需要我照顾的先生,不是为了给您个人树碑立传,而是觉得您的成就值得写,这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也是广大青少年的需要……”
听到我这番肺腑之言,刘院士和夫人冯老师都一脸惊讶,忙问我先生是怎么骨折的,多长时间了。冯老师说她也被汽车撞骨折过,拄了二十年的拐。
也许是我的真情打动了老院士,也许是我的话触动了刘院士内心的侠骨柔肠,也许是曾经沧海的人生,使我们三位老人产生了共鸣……
总之,当我最后问道:“刘院士,我什么时候来采访您”时,他犹豫了片刻,终于说“那就明天上午吧。”
而我却从老院士严肃认真的拒绝中,从他侠骨柔肠的表现中,看到一颗崇高而脱俗的灵魂。显然,这是一位真正淡漠名利之人。不为虚荣所屈服,不为名利所困扰,几十年如一日,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新体制雷达的项目上,所以,他才获得今天的辉煌。
当我得知他将国家奖励的800万奖金,和夫人冯秉瑞老师以“永瑞基金”的名义全部捐献给哈工大用以奖励优秀学生时,我对老先生夫妇的人格越发敬佩。我感到我这颗平凡的灵魂,又受到一次净化、一次洗礼,我再一次不由自主地自我追问:“你能做到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
一位科学家的人生格局,
刘永坦院士出生在民族危难之际,出生在一个有着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对他说的一句话,影响了他的一生:“我不管你将来学什么专业,最好是学数理化,只希望你能为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做点儿事!”
我在书中写道:“母亲,用爱国诗篇启蒙他幼小的心灵;父亲,则用家国情怀铸就他一生的信念。残暴血腥的杀戮,给刘永坦幼小心灵烙上无法愈合的伤痕,使他一生都在苦苦地追求着一个命题——为多灾多难的国家干点事,使我们的国家早日强大起来!”
他15岁考入中国著名的“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哈尔滨工业大学。这座有着严格校训,有着“八百壮士”精神的工业大学,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直到今天仍是如此。哈工大这个人才辈出的大环境,培养了许许多多的国家栋梁,刘永坦院士就出自这里。他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时代的脚步;每一项重要决定,都离不开他心中至高无尚的家国情怀。下放到农村劳动,他时时在学习外语,他深信早晚有一天能用得着;被派往英国留学,他拒绝导师的再三挽留,他说祖国更需要我;为了给国防建起强大而先进的新体制雷达,他百折不挠,从失败中一次次站起,带领团队苦苦奋斗了近四十年。不为别的,就为了那份承诺:为国家干点事。
写刘永坦传,我创作四十年来,遇到了从未遇到过的难题。
以往,每创作一部作品,动笔前,我都采取恶补的方式,以阅读大量的书籍来填补自身的知识。写二战中的人物,就阅读大量二战方面的书籍;写香港的题材,就阅读大量香港的资料。但这次,写刘永坦院士,所涉及的是理工方面的高深学问,绝不是靠恶补所能填补的。
雷达,对我这个作者来说,太高深,太深奥,根本弄不懂。而刘院士的生命,却因雷达而闪光!不了解雷达,如何来撰写他的传记?而我只能用文学语言,把我所理解的雷达,在不影响国家保密原则的情况下,把它写出来,
其艰难,就像在爬山。
不记得有多少个夜晚,我那颗无眠的心总是在爬山,爬得筋疲力尽,抬头瞅瞅,仍不见遥远的山顶。这座山太高、太陡,远不是我这个学识浅薄之人所能征服的。我常常觉得,生命之泉已快枯竭,江郎才尽。
又是一个无眠之夜,凌晨一点,我在朦胧中,脑海中忽然闪现出我问刘院士的话:“您实验失败了,有没有绝望过?”他回答说:“即使实验失败,也从未绝望过。我坚信办法总会有的……如果在科研项目上没有难点,没有风险,也无须攻关,那还叫什么科研?还需要我们这些教授、博导、院士干什么?要知道,每一次失败,不仅是对我们知识储备的考验,也是对我们毅力的考验!”
蓦然间,我这疲惫的心突然有一种大彻大悟之感。
是啊,没有难点,还叫什么创作?不登高山,哪能领略山顶的风光无限?
为了攻关新体制雷达项目,刘院士带领他的团队,苦苦奋斗了近四十年,其中的艰辛、困难,绝非几次失眠、几次绞尽脑汁所能解决的,而是要把全部生命都投入到攻关的项目当中!
我不由得问自己:再难,还有他们攻关雷达项目难吗?从那天起,我换个角度,开始寻找老院士生命的闪光点,寻找支撑他人生的支点,不达胜利,决不罢休!
就这样,老院士从不言败的精神,成为激励我前行的动力,无论是大年初一,还是因疫情小区被封闭,无论先生拄着双腿,我有多苦多难多累,都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当中,竭尽全力履行着我的创作使命,直到完稿那天。
在作品中,我不仅写了刘永坦本人,而且写了他的妻子、他的团队。因为雷达项目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它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雷达是战争的眼睛,更是海防的“千里眼”,中国需要强大的海军,更需要走在世界前端的“千里眼”……
一位科学家,构成他人生支柱的有两大要件:
一个是他苦苦追求的科学事业;一个是他的精神世界。二者构成了科学家闪光的宇宙。而一个科研团队里的核心人物,就是团队里的灵魂。灵魂人物的优劣,将决定着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也决定着这支团队能否持续地发展下去。
刘永坦院士,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卓越的、具有凝聚力的领军人物。因此才带出一支被称为雷达铁军的团队!
刘永坦院士是一部大书,绝非几天采访所能阅透的,我只能高山仰止般地写出我对这部大书的读后感,献给亲爱的读者,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希望这部书能给读者带去启迪!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