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少年的你》
——谈校园暴力
前不久,我出版了一部反映未成年人犯罪的纪实作品《妈妈,快拉我一把》
为此,我跑了十一个省的未成年犯监狱,采访了未成年犯及干警242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安静的校园不再安静了,经常传来令人震惊的消息:某某校园又发生了暴力事件,某某学校又发生了打架斗殴。校园里经常会有收“保护费”,三五成群的学生出去“约架”,为一点儿小事就动刀子,甚至发生命案。女学生也毫不逊色,因嫉妒或争强好胜而大打出手,甚者没有任何原因,只是觉得心里不爽,就以强凌弱,找人来发泄,从而引发残忍的欺凌案件。
就在采访期间,媒体报道全国接连发生多起校园暴力案件:
2017年6月19日,广西灵山县中学,一名高一男学生在宿舍里午睡,被同寝室一名男生用水果刀刺伤致死;
2017年11月12日,湖南省沅江市一名高三学生,对班主任老师连刺二十六刀使其不幸身亡;
2018年1月18日,广西北海合浦县公馆中学一名初一女生跳楼自杀。这名刚从广东转到该校五个月、全年级成绩排名第一的女生,在她的遗书及字条中把死因指向了校园欺凌……
2017年11月2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法治节目播出北京市西城区法院少年法庭,对北京某职业学校五名未成年女学生欺凌两个低年级女学生一案,进行分析批判。
法官说:“其手段,触目惊心!逼迫两个女生脱衣、下跪、拍视频,极尽人身之侮辱,长达七小时之久!起因只是因为主犯心情不爽,拉来四个女生,随便找了两个低年级学生来发泄。”法官以寻衅滋事罪,分别判处欺凌者五人有期徒刑十一个月到一年不等。
专家在究其原因时说:“未成年人受到网络等各方面的不良影响,崇尚暴力,接受暴力,在实施暴力中,感到满足。另外,学校和家长都有失职之处。”
为了防止校园欺凌与暴力事件的发生,早在2016年11月1日,中央九大部门,即教育部、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布《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2017年12月27日,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又联合发布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
2018年1月18日,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调查,对二千零二十二名受访者调查显示,百分之五十九点四的受访者都经历或目睹过校园欺凌事件,男性占百分之六十六,高于女性。受访者都希望尽快落实上述《方案》,以制止校园欺凌案的发生。
可见校园欺凌事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已引起中央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让我感到不解的是: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小小年纪却充满了暴力和戾气?动不动就动刀子,这到底是为什么?
带着诸多不解和疑惑,我与多名因校园暴力而入狱的孩子进行了深入交谈,却发现,在他们身上所发生的暴力案件,有的令人震惊,有的令人扼腕,而更多的则是发人深省:一个看似简单的校园暴力案件,究其背后,却存在着诸多深层的社会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的孤独、网络的影响、个性的偏执、学校的失责,乃至法律的缺失、社会负面影响等。这些问题都会在欺凌案的犯罪孩子身上有所体现。
在此,择选几个不同类型的校园暴力案件,以供读者思考。
冲动是魔鬼
人们都说冲动是魔鬼。多少人因冲动而酿成了千古恨,从而毁掉了前程,毁掉了家庭,甚至毁掉了性命。
但是,冲动的魔鬼从未远离我们,它首选的目标往往就是未成年的孩子——易冲动,不计后果,缺少理性。这是未成年孩子的共同特点。
采访中遇到不少孩子,就因一两句话不投机,或因失去一段恋情,就怒火冲天,从而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我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当年,一个十五岁少年就是喊着这句话,向他深深爱恋的女友挥起了拳头。
在河北省未管所,我采访了这个叫柳臣(化名)的十八岁少年,从他声音低沉、微蹙的眉宇间,看得出他心事很重,似乎仍然没能从昔日的痛苦中走出来。
我微笑着,试探着绕开敏感的话题,跟他聊起家常。得知他出生在河北某城市,父亲是公交司机,母亲从农村来到城里打工。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考上大学,将来出人头地。他很听话,读书也很好。小学三年级时,不知为什么,父母之间闹起了矛盾,没离婚却开始分居了。他这个曾被父母视为全家希望的独生子,从此便像玻璃球似的在父母之间滚来滚去。在父亲那边住两年,再到母亲这边住两年,父母对他的态度截然不同。母亲对他百般疼爱,他对母亲也有着很深的感情。父亲却很少管他,下班就出去喝酒,很晚才回家,对他不管不问。他也从不跟父亲交流。他在外面挨打受气,没人倾诉,更没人护着,只能靠自己并不强壮的肩膀扛着。没事时,他爱上网,爱打游戏,爱在竞技战中打比赛,最爱打《英雄联盟》,在虚拟的世界里,他以称王称霸来宣泄内心的压抑。但他学习不错,每科考试都在80分以上。
聊着聊着,我们终于聊到了那个绕不开的话题——
那是2014年12月,初中三年级上学期最后一个周六的上午,天阴阴的,空气很污浊,天地间灰蒙蒙的。他像以往周末一样,怀着一周以来最盼望、最快乐的心情,向他心爱的姑娘家里走去,去找她一起补习功课。
她是他的同班同学,也是他心中的女神,美丽、聪慧,学习好。半年来,他们深深地相爱着,享受着人生最美好、最难忘的初恋。每次见面,他们都热烈地拥抱,疯狂地亲吻……
但这次见面他却发现,她情绪低落,脸上写满了厌烦。
他以为是学校公布的一中高中特招的名单里,没有他俩的名字,她心里郁闷呢。俩人见面谈得很不愉快。末了,她说了一句:“咱俩分手吧。整天这么泡在一起,太浪费时间了!”
对他来说,这无异于晴天霹雳。
他生活在父母半离异家庭,把爱情当成自己的全部精神寄托。半年来,她是他情感世界里的唯一,也是他全部的寄托,现在她却突然提出分手……
“你真的要跟我分手?”
“当然是真的,我对这种关系早就厌烦了!以后你不要来找我了!”
刹那间,他觉得他的世界开始下雪了。不!不是下雪,而是结冰,零下四十摄氏度!脑海里一片空白,只有一个可怕的念头占据着他那颗被冲动掏空了的心。瞬间,那句不知被多少人重复过,多少人又因它而丧命的催命咒语,在他脑海里冒出来,成为他心中最后的主宰:“我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
于是,他像许多爱冲动的少年一样,向他心爱的恋人奔过去,一拳将她击倒在地,一只胳膊死死地勒住了她的脖子……
讲到这里,他沉默了。他低着头,似乎沉浸在深深的自责当中。
我为他,也为那个花季少女感到深深的惋惜。两个人都是十五岁,初三学生,还有半年就步入中考。人生还没有开始,就因冲动而毁灭了,一个死,一个被关进铁窗。
我问他,后来呢?
他说发现她不动了,立刻吓坏了,忙给要好的朋友打电话,说他出事了!打完电话他就往山上逃跑,途中扔掉了手机。跑着跑着,又不想跑了,想自杀,用小刀割腕,但划得浅,没死了。他用小卖店的电话打给了母亲,向母亲哭诉了事情的经过。
母亲说他是过失杀人,让他立刻回家自首!
他刚进家门,警察就来了。
他被判了五年,并向被害人家属赔偿了大笔钱。究竟赔了多少,母亲一直不肯告诉他,怕他心里有负担。
我为他有一个理性的母亲而感到庆幸,否则,他真要潜逃那就更麻烦了。
我问他,你的性格像谁,像母亲还是像父亲?
他说谁都不像,他的性格是自己养成的。小时候,父亲不管他,他在外面挨打受气只能自己扛着,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脾气暴躁,爱冲动、爱报复的性格。他不爱打架,也不爱讲话,但谁要惹着他,一旦暴怒起来,同学都怕他,都不敢惹他。他说进来以后,他的性格变化很大,变得理性了。在这里,他开始看书,练书法……学会了克制自己的坏脾气,不像过去那么爱冲动、那么暴躁了。
末了他说,他非常后悔一时冲动,觉得对不起女友,对不起父母,也对不起亲人。如果不出事,他和女友也许正面临高考呢。
是啊,一切都毁在瞬间的冲动之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