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卑贱者的高贵灵魂

(2010-07-10 14:39:31)
标签:

文化

分类: 昨日文章

《生命的呐喊》长篇连载

 

         卑贱者的高灵魂
九十五

    10月13日零点一刻,七天七夜之后,列车终于到达了哈巴罗夫斯克。
    我急忙背上旅行包,拖着麻木的双腿走出站台,登上一辆出租车,递给司机一张事先写好的字条……不久前,女儿和女婿被佳木斯外贸公司派到哈巴罗夫斯克工作,住在一条偏僻的小街上。
正是午夜,马路上除了偶尔驶过一辆汽车之外,见不到一个人影。
    我紧张地注视着满脸大胡子、壮得像拳击手似的司机……他不时地转头瞅我一眼,目光中透出一种阴森森的、令人捉摸不透的东西。凭着天性的敏感,我心里忽然产生一种不祥的预感。我知道哈巴罗夫斯克很乱,很多中国人被抢。
    我想立刻下车,可转而一想,他要起歹心不可能停车。情急之中,我忽然想起一个十岁从中国跑过来、当过克格勃黑社会老大的人……我曾经采访过他妹妹。
    于是,我故作漫不经心说了一句笨拙的俄语:“你知道尼古拉?金吗?”
    大胡子一愣,惊讶地瞅瞅我。
    我拍拍胸脯:“我是他的姐姐!”
    大胡子越发惊讶地瞅瞅我,我又指了指字条上的地址……大胡子急忙点点头,目光顿时变得规矩起来。没想到,从《中俄对话》小册子上学来的几句蹩脚的俄语,关键时刻却救了我。
    我的心在嗓子眼儿悬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一幢三层小楼前。
    小楼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光亮。我摸黑跑上二楼去敲女儿住的屋门,可我敲了半天却没人应声。我急忙把楼上所有的房间全敲遍了,却没有一个人。整座小楼阴森森的十分瘆人,只有我的敲门声在小楼里回荡:“哐哐哐,哐哐哐……”
    这幢三层小楼是俄国某公司租下来准备与中方合开酒店的。在我去车臣之前,这里曾发生了几起恐怖事件。一天傍晚,四个俄国人在走廊里抢走了我女婿的提包。一天深夜,有人开着升降车来到窗外,爬进二楼屋里盗走了中方公司存放的二十套踏花被。一连三天夜里,十几个手拎大棒的俄国人开着大卡车包围了这幢小楼,准备抢劫中方存放在此的三十二台彩电。中方工作人员手拎斧子和木棒在楼道里守了三天三夜,吓得女儿一连几天几夜不敢睡觉……
    在这随时可能发生不测、令人毛骨悚然的小楼里,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怖。我不知女儿他们去了哪里,更不知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我楼上楼下跑得满头大汗,不停地呼喊着女儿和女婿的名字……
    忽然,我发现楼梯下一间门缝里射出一道灯光,我急忙上前敲门,开门的是一个身穿睡衣、脸色苍白、十七八岁的俄罗斯少女。我用笨拙的俄语问她中国人去哪儿了,她摇摇头,转身进了另一个房间。稍许,从另一个房间里走出一个二十多岁、满脸雀斑的小伙子。小伙子睡眼惺忪地弄懂了我的意图,比比划划地让我住他的房间,说他到少女的房间去住。我不敢住,让他    送我去阿木尔宾馆,小伙子同意了。
    凌晨两点,我推着装有美能达相机、大量采访笔记及衣物的旅行包,跟着这位素不相识的俄罗斯小伙子,走在空寂无人、冷风瑟瑟、落满枯叶的大街上,心里紧张到了极点,几次偷偷地瞄那小伙子,心里捉摸:如果他起歹心抢我,我能不能打过他?还好,他一直走得很规矩。
    大约走了四十多分钟,终于来到阿木尔宾馆,我这颗惊魂未定的心顿时落地了,张开双臂紧紧拥抱这位素昧平生的俄罗斯小伙子,一再对他说着“斯巴细巴!斯巴细巴!”
小伙子则憨厚地笑着,转身回去了。
    旅馆服务员早已休息,我只好在同行的两位男同胞房间里呆到天亮。
    第二天早晨,俄罗斯小伙子又跑来带我去找女儿。在“交谈”中得知,他是孤儿,二十五岁,从小失去父母,很穷……
    小伙子带我跑遍了哈巴罗夫斯克,可是,一直没有找到女儿的下落。我心急如焚,再次来到女儿的住处敲门,仍然没人。我无望地叹息一声“唉……”
    就在这时,我身后忽然传来一声惊喜的喊声“妈!”
    我回头一看,正是我亲爱的女儿……
    女儿告诉我,他们公司的人都回国了,只留下她们夫妻俩看家。那三十二台彩电搬到另一家仓库里,却被俄国人挖洞盗走了十六台。这里太不安全了,他俩搬到另一个地方去住了,刚好回来取东西……
    女儿夫妻俩请小伙子和少女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我送给小伙子一千卢布。小伙子接过卢布高兴得连蹦带跳,“乌哇”喊叫着向少女的房间跑去……
    他们走后,女儿悄悄对我说:“妈,我告诉你,那小伙子是拉皮条的,那女的是卖淫的……”
    我听了先是震惊,继而对这两个年轻人生出几分敬意。他们虽然因为贫穷而沦为暗娼和皮条,但人格并不低下,灵魂并没有堕落,仍然表现出善良的天性。他们完全可以抢我,甚至把我干掉。但他们非但没有这样做,反而帮助一个走投无路的外国人渡过了难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走出困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