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物产志

标签:
昌黎物产志历史 |
分类: 昌黎文史 |
昌黎物产志
第一篇
张玉万
在昌黎,可能没有一种粮食比高粱更平凡,也没有一种粮食比高粱更伟大。
高粱与人类的纠缠,到底起源于何时何地。据现存可考的资料,高粱的真正身世乃是来自东非的古埃塞俄比亚。距今950年前,某位中国古人最先注意到高粱这种草本植物的特殊之处抗涝、抗旱、耐盐碱、耐贫瘠。真真可以说是“给点阳光就灿烂”。在战乱频仍、粮食短缺的古代,高粱无疑是中国人得以果腹的救星。这位聪明的古人当机立断,把高粱从印度引进中国。高粱从此在中国大地上,开始了所向披靡的扩张。只用了短短一百余年,高粱就在北方广泛传播。到了元代,高粱已成为农村扛鼎餐桌最常见的粮食作物。此后,在信奉民以食为天天条的华夏大地。高粱始终占据着粮食圈极为重要的地位。
昌黎旧志中专开土产或物产一门,详述昌黎地区物产。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昌黎地区的物产资源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对于考察昌黎食、药用菌资源和经济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清康熙十四年《昌黎县志》(乾隆二十八年增刻本)卷之三《食货•土产》:(谷类)粱(高粱)、薥秫(zhú shú,高粱的一个品种,又称甜高粱,茎可生吃或制糖。俗称甜芦粟)。
清同治五年《重修昌黎县志》卷之四《田赋志•物产》:(谷类)粱,《群芳谱》云:北方直名之曰谷,脱壳则谓之小米,亦曰粟米。杆高二三尺,似薥秫。叶似芦,小而有毛。穗似蒲。蜀秫,俗谓之高粮。干长数尺,其形似蔗。秋熟粘者可酿酒。
民国二十二年《昌黎县志》卷四《物产志》:(谷类)高粮,即《博物志》之蜀秫,河以南人呼为秫秫者是也。有红白、黏与不黏者多种,县境谷类之大宗。可碾米、磨面,并酿酒。茎高丈余,既可作然[燃]料,又可织箔编席为用最溥。
(图一:1904-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沙俄军队在高粱地里埋伏1;图二:1904-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沙俄军队在高粱地里埋伏2;图三:1904-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沙俄军队在高粱地里埋伏3;图四:1913年9月10日高粱地;图五:1917年随风摇摆的高粱;图六:1924年收高粱的农民;图七:1938年刚刚收获的高粱被捆扎成捆;图八:甜高粱;图九:1952年,河北省昌黎三区西沙河村李梭农业生产合作社收割高粱后,用大车运到场上去)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