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昌黎逸闻

(2024-07-18 09:14:23)
标签:

昌黎逸闻

娱乐

分类: 生活感悟

 

昌黎逸闻

第五十七章  太岁逸闻

张玉万

20031229日《燕赵都市报》记者李延利《昌黎发现神秘“太岁”,不是蘑菇不是肉》:近日昌黎县民间有个传闻:安山镇东北庄村一名农民发现一个俗称“太岁”的稀罕物,记者于是前去看个究竟。1226日早8时许,记者来到安山镇村民刘尚义家中,这位55岁的老农一边吃早饭,一边向记者介绍这怪物的来由。怪物是今年夏天刘尚义在自家墙根土堆下发现的,拿在手里像个软乎乎的肉球,有三两左右重,用手撕得很长也不断开,很有韧性;用铁耙子扎破,这东西还留出些液体来,不久就又复原了。村里没有人能说清这是什么东西,上年纪的人叫它“太岁”,刘尚义又把它埋在墙根的土里。转眼过了半载,他发现这东西没有腐烂,反倒增长了些分量,现在有半斤多了。看日头渐暖,老汉拿锹挖出了稀罕物。记者仔细观察,果然如刘老汉所说,这件粘满土的蘑菇形状的东西像块软乎乎的肥肉,中间有道裂缝,掰开裂缝,里面现出白肉样物质。据有关资料称,类似刘老汉的“宝贝”在我国其他地区也有发现,但大都在5公斤以上,如此小分量的“太岁”则很少见。究竟为何物,尚待专家考证。

《燕赵都市报》:200710月,家住秦市昌黎县的黄先生赶到唐山一建筑工地内送料时,无意在土层中发现了一块重达25斤的怪异“肉饼”,经初步判断,这块“怪肉”很可能是具有神秘色彩的“太岁”。记者赶到昌黎县靖安镇,见到了这块怪异的“肉饼”,其长约50厘米左右,厚约15厘米左右,椭圆形,重达25斤,外表沾满了厚厚的腐殖土,呈黑褐色,层次纹理似有生长痕迹,内部的“肉质”手感光滑,略有黏液,极富弹性,与牛筋较为相像。虽然已出土了一个多星期,仍鲜活如初,无任何异味。据黄先生讲,1013日,他开车载砖料赶到唐山市开平区内的一家建筑工地时,被土坡挡住去路,工地派来铲车将土坡推平。这时,他发现一块黑乎乎的、像胶皮一样的东西镶在土中,挖出后看到这个东西竟像一块肉饼,用手轻轻触摸软软的。“会不会是传说中的‘太岁’?”由于此前他曾看过关于“太岁”揭秘的报道,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几天来,黄先生找到多位中医、西医及身边的朋友进行咨询,但始终未能得到答案。后经在网上查阅资料及图片,他初步判断这个东西很可能就是“太岁”。黄先生认为“太岁”很罕见,很可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便保留至今。

《山海经》《本草纲目》等古籍中对“太岁”均有详尽记载,称其为“肉芫”,“视肉”等。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其为“本经上品”,具有“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的特点。有微生物专家解释,俗称的“太岁”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黏细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极强,是自然界非常稀有的大型黏细菌复合体。

“太岁”是一种存在于地球上的不明生物体,它的存在、作用和影响在生物学界始终有争议。 它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是生命进化过程中的原生质生物。或者说,太岁是可能一种黏菌,是介于生物和真菌之间的一种原质体生物,既有原生物特点,也有真菌特点。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之为“肉芝”,并称其为“本经上品”。古籍《山海经》称“太岁”为“视肉、聚肉、肉芝”,描述它“食之尽,寻复更生”。

 

(图一:昌黎有太岁1;图二:昌黎有太岁2;图三:昌黎有太岁3;图四:昌黎有太岁;图五:昌黎有太岁;图六:昌黎有太岁;图七:昌黎有太岁;图八:昌黎有太岁)

 昌黎逸闻


1

 昌黎逸闻


2

 昌黎逸闻


3

昌黎逸闻

4

昌黎逸闻

5

昌黎逸闻

6

 昌黎逸闻


7

 昌黎逸闻


8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昌黎逸闻
后一篇:昌黎逸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